摘要:国庆假期本是全球市场与地缘格局的“放大镜”,一边是黄金价格刷新历史新高、美股与亚洲股市同步上涨的“资产狂欢”,一边是美国政府停摆、加沙地带冲突再起的“政治旋涡”。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国庆假期本是全球市场与地缘格局的“放大镜”,一边是黄金价格刷新历史新高、美股与亚洲股市同步上涨的“资产狂欢”,一边是美国政府停摆、加沙地带冲突再起的“政治旋涡”。
而在这些复杂现象中,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美国对加沙局势的强势介入,特朗普政府直接向哈马斯发出10月5日前接受和平计划的“最后通牒”,这一举动看似是推动地区和平,实则藏着美国掌控中东的深层野心。
那么,美国为何选择在此时强硬插手加沙?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又是否会因此受波及?
要看懂美国的意图,得先看清加沙局势背后的“利益棋局”,国庆期间,以色列海军在公海拦截向加沙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全球坚韧船队”。
扣押400多名人员,这一行动直接引发欧洲多国抗议,意大利甚至爆发大规模示威与工会罢工。
就在地区局势趋于紧张时,美国突然抛出“加沙和平计划”,还给出明确的时间限制,表面上是充当“调停者”,实则是想借这场冲突巩固自身在中东的影响力。
要知道,中东不仅是全球能源核心产区,更是美国牵制俄罗斯、伊朗等国的关键战略支点。
此前美国在伊拉克、叙利亚的布局已逐渐减弱,而沙特、阿联酋等传统盟友又在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此时通过加沙问题展现“领导力”,既能重新拉拢阿拉伯国家,又能遏制竞争对手在中东的渗透,可谓一举两得。
美国的插手还暗藏着对全球经济的“隐性操控”,从国庆期间的市场数据就能看出端倪:COMEX黄金价格大幅上涨4.0%,创历史新高,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行7个基点至4.13%,德国国债收益率也下行5个基点至2.71%。
这些数据背后,是市场对美国政府停摆、地缘冲突升级的避险情绪升温,而美国恰恰能利用这种情绪,通过在加沙制造“可控紧张”,推高黄金、国债等避险资产价格,同时压制原油市场(WTI原油和Brent原油分别下跌7.5%和8.3%)。
要知道,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之一,油价下跌既能降低国内通胀压力,又能打击依赖能源出口的对手,这种“以地缘控经济”的手段,早已是美国的惯用操作。
那么,中国在中东的利益会受到影响吗?其实短期多多少少都会有波动,长期有支撑。
从短期看,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可能面临间接影响,加沙局势动荡若扩散,可能导致中东部分产油区不稳定,进而影响原油供应节奏。
但从长期来看,中国在中东的合作根基并未动摇。近年来,中国与沙特、伊朗等国的合作始终坚持“互利共赢、不干涉内政”原则。
比如中国帮助沙特建设新能源项目、与伊朗开展基础设施合作,这些合作都聚焦于中东国家的发展需求,而非像美国那样带有强烈的地缘政治目的。
更重要的是,国庆期间国内经济数据已释放积极信号:9月份制造业PMI回升至49.8%,装备制造业PMI达51.6%,高技术制造业PMI保持在51.9%的扩张区间,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新动能”正在增强,对单一能源进口市场的依赖度在逐步降低,能更好地应对外部局势波动。
再把视野拉回到全球格局,美国插手加沙的举动,其实也反映出全球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边是美国国内问题不断,政府因医保争议停摆,9月ADP就业人数减少3.2万,ISM服务业PMI跌至荣枯线,国内矛盾已让其“霸权根基”出现松动。
另一边是新兴市场的崛起,比如国庆期间恒生指数大涨3.9%,日经225指数上涨0.9%,亚洲市场的强劲表现与美国的内部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而中国在这种变局中,始终坚持“稳字当头”,不仅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行前移、跨境升温”的新特点(出境游预订人次同比增长超30%)。
还通过七大行业(钢铁、电子信息制造等)的稳增长方案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这种“向内夯实基础、向外互利合作”的策略,正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最佳方式。
说到底,美国插手加沙局势的“掌控欲”,本质上是对自身影响力下滑的焦虑,而中国在中东的利益,从来不是靠“强权干预”获得,而是建立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
从国庆期间的地缘动态与经济数据来看,全球格局已不再是“单极主导”,而是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对于中国而言,只要继续巩固经济“新动能”、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就能在复杂的全球变局中守住自身利益,甚至开拓更多发展空间。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