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饭过后,家里的电视里又在播放那类“包治百病”的广告:一个头发花白的大妈在镜头前哽咽诉说,吃了某种“神药”后,十多年高血压竟然痊愈,什么药都不用吃了。刘大爷嘴上笑呵呵,心里却直犯嘀咕。
晚饭过后,家里的电视里又在播放那类“包治百病”的广告:一个头发花白的大妈在镜头前哽咽诉说,吃了某种“神药”后,十多年高血压竟然痊愈,什么药都不用吃了。刘大爷嘴上笑呵呵,心里却直犯嘀咕。
刚刚,邻居老李还在小区门口拉着他推销“一次根治糖尿病”的神秘疗法,讲得头头是道,仿佛只差他一个还没加入。这些现象让人不禁要问:真的有“不治之症”被谁家伙破解了?还是,这不过是个貌似惊天动地的陷阱?
其实,身边不少老人、家长都曾在类似的信息中“心动”,只要疾病缠身,哪怕只是“一点希望”,都想抓住。但真相远比广告更值得警惕,被吹嘘能根治的几种病,到现在医学界都没有攻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第3种病,误信广告倾家荡产的案例数不胜数。
究竟,哪些疾病是真的无法根治?被骗后会付出什么代价?而我们又该怎样科学管理健康?请别着急,一起往下看。
许多患者都有这样的疑惑:每天吃药,三餐规律,血压、血糖控制得还可以,为什么医生总说“不能停药”?网络和现实中宣传“彻底根治”、“包治高血压”、“三天降血糖”的神奇方法,为何屡屡被曝光为骗局?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超过55%,糖尿病达12%,且患者每年以约5%的速度递增。可是,中国医学会、中华内分泌学会多次明确——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目前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只能“持续控制”病情。
为什么“根治”不现实?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例,这类病是多个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慢性复杂疾病”,一旦诊断,往往终身相伴。医学干预的目标是让患者血压、血糖长期稳定在安全线,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而非“一针终结”病根。
有一项欧洲多中心研究跟踪了13万例高血糖患者长达8年,发现80%以上病友需“长期用药+生活干预”才能合理控制。无数权威临床指南也反复强调——一旦依赖不明来源的“包治法”,许多患者反而会延误治疗,甚至酿成更大的健康危机。
值得我们特别警惕的是,每年因轻信“包治慢性病”广告被骗,而造成不可逆医学损失的真实个案,在各大三甲医院屡见不鲜——这不是夸张。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慢性乙肝等四类疾病,正是典型代表。
坚持“正规管理”,虽不能“拔草根”,却能让慢性病人健康稳定生活几十年。但如果轻信所谓的“根治”,无异于把自己推向危险深渊,尤其是慢阻肺、乙肝这两类病,很多人被夸大广告误导,花钱又伤身。
高血压
目前没有药物可彻底根除高血压。很多所谓“降压灵丹妙药”,实际可能含有未知成分或激素,服用后即使一度“血压降得厉害”,紧接着反弹更猛。有医院回访发现,连续半年吃“特效药”的高血压患者,急性心梗发生率比规范用药组高57%,而且肾脏损伤更重。
2型糖尿病
相较高血压,糖尿病广告中“包治”的噱头更多。其实全球每年仍有400余万人死于糖尿病及并发症。目前所有权威指南都明确,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下降”的慢病,至今无法逆转到“无病”状态。部分“民间神药”或“偏方疗法”短时改善血糖,但停用多半复发且恶化,甚至诱发低血糖昏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
慢阻肺其实就是许多老年人的“咳喘病”,一旦形成气道结构不可逆损伤、肺功能进行性下降。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声明:目前没有任何疗法能“修复受损肺泡”,常规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延缓病程、减少急性发作。
那些打着“快速根治哮喘/气喘”的产品,多因未获批文违法添加,导致药物性肝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每年都有悲剧发生。尤其是第3类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绝不能轻信“根治承诺”,受害者中不少失去了生命最后的尊严。
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在我国高发,患者群体庞大。按现有学术共识,乙肝病毒(HBV)可长期潜伏,人体即使“表面抗原转阴”,也可能复燃反弹。目前医学上只能通过规范抗病毒药物,“长期抑制病毒复制”,无法做到彻底清除。所谓“一针清肝毒”、“几天就断根”等广告,均为骗局。
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统计分析发现,在“误信根治骗术”的乙肝患者中,肝癌发病率比接受规范治疗组高出1.9倍。
面对慢性病“无法根治”的现实,我们如何才能守好自己的健康?其实,科学规范的日常管理才是真正“利器”,不仅控制疾病,还能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定期监测+随访
血压、血糖、肺功能、肝功等指标,建议每3-6个月到正规医院复查。遇身体不适、指标波动或用药疑惑要及时问医生,坚决不信小区广告、游医推销与网上谣言。
坚持规范用药
必须按照医生建议,长期、规律服药。千万不要私自停药、减量,更不可随意相信“替代疗法”。最新研究明确:坚持3年以上规范用药,心血管并发症风险下降37.4%。
生活方式调理
饮食保持均衡低盐低糖,合理运动,控制体重,保证充足睡眠。多项权威数据表明:科学生活干预“可使慢性病并发症率下降22.5%”,远优于“奇效神药”的风险。
健康教育不可少
学习疾病基础知识,警惕过度宣传和虚假“案例”,遇到新药、新法、新产品一定要先询问医生再决策。身边亲友如有“花大钱图根治”,应及时劝阻,免得因信息错配而悔恨终身。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高血压患者管理现状及优化建议》中华医学杂志2023年
《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规范(2021年)》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病全球报告2022
《中国乙型肝炎规范化诊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肝脏病杂志
来源:黄氏说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