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起变卖不动?殡葬业集体亏损,3亿老人不愿为墓碑买单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9:16 1

摘要: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1亿,老龄化率22%,2024年死亡人口首超出生人口——这本该是殡葬业的黄金时代。但2025年上半年,“殡葬茅台”福寿园净亏2.61亿,墓穴均价从12万腰斩至6.3万;南京万桐园收益暴跌54%,安贤园、中国生命集团集体预警。3.1亿老

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1亿,老龄化率22%,2024年死亡人口首超出生人口——这本该是殡葬业的黄金时代。但2025年上半年,“殡葬茅台”福寿园净亏2.61亿,墓穴均价从12万腰斩至6.3万;南京万桐园收益暴跌54%,安贤园、中国生命集团集体预警。3.1亿老人,1041万死亡人口,为何养不活一个曾靠“入土为安”躺赚的行业?答案藏在90后给爷爷选的那场没有墓碑的葬礼里,藏在福寿园财报里消失的44.5%收入里,更藏在两代人关于“如何体面地告别”的战争里。

一、反常识的行业悖论:老龄化越严重,殡葬业越亏?

在多数人认知里,老龄化=殡葬业的春天。毕竟“生老病死”是刚需,3.1亿老人、年增千万死亡人口,怎么看都是“躺赚”的生意。但现实给了殡葬业一记耳光:福寿园上市12年首亏,墓穴销量同比降6.7%,单价暴跌47.5%;南京万桐园收益从2490万跌至1106万,直接由盈转亏;安贤园更直言“殡葬收入承压,传统业务增长乏力”。

这不是个别现象,是行业性崩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死亡人口1041万,比2020年多了123万;60岁以上人口占比22%,2035年将突破4亿。需求总量明明在涨,为何企业集体“饿肚子”?

真相藏在“结构”里:不是没人死,是死人的“需求”变了。福寿园的墓穴均价从12万跌至6.3万,不是卖不动高价,是高价根本没人买了。曾经排队抢10万+“豪华墓”的场景,如今换成了咨询“生态葬”“数字葬”的年轻人。传统殡葬业的“土地+情感”双垄断,正在被一场静悄悄的“死亡消费革命”瓦解。

二、暴利密码:靠土地垄断和情感绑架,殡葬业曾是“地下印钞机”

要理解今天的崩塌,得先看清过去的暴利逻辑。殡葬业之所以被称为“躺赚”,核心是两大壁垒:土地稀缺性+孝道文化绑架。

以福寿园为例,1994年在上海拿地时,划拨地价仅190元/平方米,同期周边商品房已超3000元/平。这块地后来建成墓穴,每座不足0.5平方米,均价12万,折合24万/平方米——是陆家嘴豪宅单价的3倍!这种“地下比地上贵”的畸形定价,让其毛利率长期维持80%以上,比茅台还高。

更关键的是“情感绑架”。传统观念里,“买好墓=尽孝道”,殡葬企业吃透了这点:用“风水宝地”“家族荣耀”制造焦虑,用“不买就是不孝”的道德枷锁逼消费者买单。信息不对称更让价格失控:一个骨灰盒成本几百卖几千,一场仪式动辄数万,消费者明知被宰,却因“死者为大”不敢砍价。

这种“土地垄断+情感勒索”的模式,让殡葬业成了“闭着眼睛赚钱”的行业。2010-2023年,福寿园营收从3.5亿涨到26.28亿,利润翻了近20倍。但没人意识到,这一切建立在两个脆弱的基础上:年轻人还没掌握消费话语权,技术还没打破“物理墓碑”的唯一性。

三、三重绞杀:政策、年轻人、技术,谁掀翻了殡葬业的桌子?

2024年是转折点。这一年,三股力量同时发力,彻底打破了殡葬业的暴利闭环。

第一重绞杀:政策精准拆弹。长期以来,殡葬业因监管分散成了“灰色地带”,民营资本靠关系拿地、高价转卖。但2024年,国家监委启动殡葬腐败整治专项行动,严查“低价拿地高价卖墓”;民政部修订《殡葬管理条例》,要求“强化公益属性”“遏制炒卖墓穴”。政策一收紧,土地成本上升,高价墓卖不动,暴利根基直接动摇。

第二重绞杀:年轻人拒绝“为面子买单”。62%的90后、00后给出了答案:治丧预算控制在1.5万元以内,比父辈少40%。他们不买“风水”的账,更反感“情感绑架”。调研显示,78%的年轻人认为“传统墓地形同浪费土地”,63%愿意选择生态葬(树葬、海葬、花坛葬)。2025年生态葬占比已达11.4%,这个数字还在飙升。

更扎心的是消费观念转变:年轻人把钱花在了“生前”而非“死后”。他们给父母买养老社区、报老年旅游团,却对高价墓穴说“不”。因为在他们看来,“让父母活着时过得好”,比“死后立个贵墓碑”更实在。这种“反套路”消费,直接戳破了殡葬业的“孝道泡沫”。

第三重绞杀:技术提供了“不买墓”的替代方案。当传统殡葬还在卖墓碑时,科技已经给出了“数字永生”的选项。浙江安贤园的“無境”空间,用270°全息幕让逝者“重现”告别现场;北京数字墓园里,家属戴VR设备就能“进入”虚拟陵园,和逝者的AI数字人聊天;漳州“生命公园”更把墓地变成城市公园,没有墓碑,只有 trees 和二维码,扫码就能看逝者生平。

这些“没有墓碑的葬礼”,成本不到传统殡葬的1/10,却满足了更本质的需求:被记住。当技术能让“爱与回忆”脱离土地存在,殡葬业的“物理刚需”就成了伪命题。

四、银发经济K型分化:活着的钱好赚,死了的钱难赚

殡葬业的亏损,其实是整个银发经济的一面镜子:老年市场不是“遍地黄金”,而是“K型分化”的战场。

一边是养老社区、健康管理、老年旅游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养老社区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老年旅游同比增长23%。老年人愿意为“活得更好”付费:花几万住康养社区,买智能监测设备,报夕阳红旅行团。

另一边是传统殡葬、寿衣、纸扎等行业的下滑。因为这些行业绑定的是“身后荣光”的旧观念,而当代老年人更务实: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更明白“活着的质量比死了的排场重要”。就像一位68岁老人说的:“我宁愿现在多吃几顿好的,也不想让子女背着房贷给我买墓。”

这种分化揭示了一个真相:银发经济的核心不是“老年”,而是“消费升级”。老年人不是不愿花钱,是不愿为“虚荣”花钱;不是不需要服务,是需要“透明、性价比、情感价值”的服务。殡葬业错把“老龄化”当成“需求刚性”,却没看到“生死观”早已变天——今天的老人,比谁都懂“活在当下”的意义。

亏损不是终点,而是转型的起点。福寿园已经在变:关闭部分高价墓区,推出“数字生命纪念馆”,开通“云上纪念”小程序,用AI整理逝者生平、生成数字影像。南京万桐园也在试点“树葬+二维码纪念”,价格压到1.2万/座。

这些转型指向一个方向:殡葬业的未来不在“土地”,而在“情感”;不在“物理存在”,而在“精神延续”。未来的殡葬服务,可能是这样的:

回忆管理师:帮家属整理逝者的照片、视频、故事,生成个性化纪念册或数字档案;

AI数字人陪伴:用逝者的语音、容貌数据,训练AI数字人,家属随时能“聊天”;

元宇宙墓园:在虚拟空间建“纪念馆”,亲友跨时空“相聚”悼念,甚至能“一起”看逝者喜欢的电影。

这些服务不卖土地,卖的是“被记住”的情感刚需。就像浙江“無境”空间的用户反馈:“比起冰冷的墓碑,能看到爸爸笑着和我告别,才是我真正需要的。”

结语:当死亡不再是生意,殡葬业终于要回答“如何告别”的本质问题

3.1亿老人养不活殡葬业?这个问题本身就问错了。不是老人不够多,是殡葬业走错了路——它把死亡当成了“卖地生意”,却忘了死亡的本质是“如何告别”。

今天的亏损,是行业必须经历的“刮骨疗毒”。当政策打破垄断,年轻人拒绝绑架,技术提供新选项,殡葬业终于要回归那个最朴素的使命:让逝者有尊严,让生者得慰藉。

或许,老龄化给殡葬业的终极启示是:暴利退场后,人性才真正登场。我们如何告别?不是靠高价墓碑证明存在,而是靠爱与记忆延续生命。这才是死亡最该有的样子——不是生意,是生命最后的温柔。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