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午后茶歇时,56岁的王阿姨正和邻居们聊着家常。突然,大家的话题转到了高血压。“你们听说了吗?现在有种‘降血压疫苗’,半年打一针,还能长期降压,以后可能不用天天吃药了!”邻居李大爷的话让屋子里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午后茶歇时,56岁的王阿姨正和邻居们聊着家常。突然,大家的话题转到了高血压。“你们听说了吗?现在有种‘降血压疫苗’,半年打一针,还能长期降压,以后可能不用天天吃药了!”邻居李大爷的话让屋子里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患高血压多年的王阿姨也动起了心思——每天吃药的苦,她比谁都清楚。可,真有这么神奇的事?一针半年有效,不吃药也能控制血压,这是真的吗?医学界对此又怎么看?
所谓“降血压疫苗”,其实是一类试验中的新型药物,像Zilebesiran这样的创新治疗方式,属于RNA干扰药物。它通过调控肝脏内参与血压调节的基因表达,间接影响全身血压。相较于传统每天口服的降压药,这类疫苗最大的亮点在于——皮下注射一次可维持3-6个月的降压效果。
权威数据显示,2023年一项最新临床试验中,150mg Zilebesiran皮下注射组在3个月时平均收缩压下降了7.3mmHg,而300mg剂量组给药后3个月与6个月时的收缩压分别降低了12.6mmHg和13.3mmHg,展现出长期有效且波动较小的降压趋势。这意味着,部分患者在半年内可能无需再天天吃药,也不必担心漏服带来的风险。
但需要警惕的是,目前降压疫苗仍处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阶段,尚未正式大规模上市。在试验人群中,不同个体对疫苗的反应差异明显,并非“打一针所有人都能控制血压”。医生普遍认为,疫苗并不是万能的“终极替代品”,而是未来与传统降压药物并存、共同提升控压率的一种新选择。
对很多高血压患者来说,长期吃药、血压忽高忽低是一桩心病。那么,疫苗作为长期降压新宠,有哪些让人期待的改变?专家根据现阶段数据,梳理出以下几个主要影响:
控压更平稳
降压疫苗药效持久,血压波动减少,控制更加持续、稳定,减少了因漏服或不规范用药带来的剧烈波动风险。
用药依从性大幅提升
每半年只需打一次针,相较于日复一日服药,依从性提高了近70%,尤其适合记忆力减退、生活作息不规律的中老年群体。
副作用总体较轻
目前临床观察显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红肿或轻度过敏,重症副作用发生率低于2.6%,总体安全性良好。不过,究竟长期效果如何,仍需继续随访、评估。
血管保护更显著
部分试验结果显示,连续6个月有效控压后,有望延缓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约13%,对动脉硬化等慢性并发症的预防成效更突出。
但并非人人适用
特殊人群如孕妇、肝功能障碍者或多系统疾病患者,目前暂不推荐使用,须严格遵医嘱个体化评估。
面对新技术,很多患者满怀希望:“以后是不是都不用吃降压药了?”但医生坦言,目前降压疫苗与降压药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疫苗的适用范围、长期安全性、成本效益等还未完全明确,不同体质、病程、伴随疾病的患者对其反应千差万别。
医生建议,高血压的管理不能一味指望技术革新,更应重视生活习惯的综合干预——如控制体重、减少盐摄入、保持运动、情绪疏导和定期监测血压等。
同时,现有的长效降压药物(如每日一次药丸)依然是绝大部分患者的首选,如果经济压力较大,也可根据医生推荐选择更为经济的药物。在降压疫苗完全上市并积累更多安全数据前,传统药物和健康管理仍是保驾护航的主流武器。
尤其提醒广大中老年朋友:一旦想尝试新疗法,务必到正规医院,听专业医生评估自身是否适合,切勿轻信广告或自行尝试“网购物流疫苗”等高危行为。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降血压疫苗要来了?打一针以后就可以不吃降压药了?》(澎湃新闻 2023.7)
《降血压疫苗来了,打1针管半年?以后还用吃降压药吗?》(百度健康)
《降血压疫苗来了?6个月打1针?以后还用吃降压药吗?赶紧……》(中国网)
《科普|半年打一针的高血压“疫苗”前景如何?何时可用?》(第一财经)
来源:医师老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