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山东托举“太空快递员”,19次海上发射127颗卫星“打包上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19:04 1

摘要: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烟台海阳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烟台海阳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打造商业航天新增长引擎,今年的工作报告再次指出要推动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请问一下,目前山东商业航天发展有何特色?在全国来看,有什么样的发展优势?

焉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商业航天,将其定位为全省产业发展中极具潜力的新领域、新赛道,近年来,通过高点定位、整体谋划、重点布局、强力推动,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目前,山东商业航天产业主要呈现三方面鲜明特点:

一是海上发射的牵引带动作用突出。作为山东独具的海上发射能力,截至目前,已累计成功保障19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2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以海上发射为核心牵引,全省商业航天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火箭制造、卫星研发、航天文旅等,已形成“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济南、泰安主攻液体火箭制造、试验以及卫星研发应用等,一大批优质航天产业项目落地投产;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已形成覆盖国家重大工程与商业星座运营的完整测控能力;其他城市也结合各自优势,积极布局商业航天关联配套产业,全省已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在科技创新支撑上,也持续发力,济南与中科院联合成立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并高标准推进空天信息大学建设;烟台与武汉大学合作成立东方航天港研究院,这些高能级科创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二是全产业链条覆盖优势显著。在核心产业环节,实现了从火箭到卫星再到配套的全链条布局:火箭制造领域,已落地3型固体火箭、2型液体火箭总装项目,其中山东长征火箭、东方空间、星河动力等龙头企业,已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规模;烟台九天行歌、青岛寰宇乾堃、德州桐强科技3个关键结构件制造项目,可年产150个火箭贮箱,产能居全国前列。卫星产业领域,省内14家单位累计发射卫星96颗,其中,吉利星座定位未来智能出行,开创“卫星物联网”差异化赛道,在轨卫星已达64颗,实现除南北极外的全球实时通信覆盖。东方慧眼、凌云等多个大型星座建设正稳步推进。正在建设的济南卫星AIT产线,投产后将实现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配套产业领域,青岛智腾微电子的智能传感器在商业运载火箭领域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烟台中集重工在火箭发射设施建造领域地位突出,威海拓展纤维的高性能碳纤维、烟台东方蓝天钛金的高性能紧固件等,在航天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第三个特点是,服务保障支撑能力坚实有力。在发射服务保障上,东方航天港集团拥有国内唯一的海上火箭发射专用船舶,初步组建起一支系统完备、经验丰富的专业发射保障队伍,可高效满足各类海上发射需求;今年以来,山东已累计成功实施2型火箭5次发射任务,将48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特别是从8月9日至9月24日,短短一个半月内,连续实施3次发射,充分验证了“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及发射队伍的快速响应和高频发射能力。年底前,计划再实施3至4次火箭发射任务,敬请各位媒体朋友持续关注。在试验验证保障上,山东的商业火箭发动机试验设施规模与能力居全国首位,在济南、烟台、泰安、德州4市建成9个试车台、12个试验工位,已累计安全组织10型火箭发动机试车、5型火箭动力系统试车,点火时长近1万秒;组织2次火箭飞行及海上溅落回收试验,均取得圆满成功。山东的火箭试验保障能力,为全国商业火箭技术迭代、批量生产、高频发射、安全飞行提供了坚实有力支撑。

下一步,山东将研究深化“1+3+N”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思路,即:以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这个特色优势牵引,突出火箭、卫星、航天配套3大领域产业发展,实现航天在社会服务、产业发展、大众消费等各个领域的产业赋能,全力推动山东商业航天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

香港大公文汇记者:

上个月,我参加过“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记者见面会”,了解到商业航天正进入行业爆发期,更多的企业开始转型进场,请问,山东在这一领域是如何布局的?

杨兴水:规划布局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前期,省发展改革委锚定“航空航天制造强省”,牵头起草了《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聚力打造全国航空航天产业新高地。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秉承“四个坚持”。

一是在产业布局上,坚持突出特色、协同高效。坚持全省“一盘棋”,加快高端产业、优质资源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集聚,立足各地基础,差异化布局、特色化发展,打造济南空天信息、青岛卫星通信、烟台海上发射三大商业航天核心区,支持泰安、潍坊、德州等市依托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建设联动发展区,初步形成“三核引领、梯度辐射,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提升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整体效能。

二是在发展目标上,坚持高点定位、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空天信息大学(筹)等创新平台,统筹推进“仲华”热物理实验装置等科技设施建设,加快火箭回收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突出东方航天港、济南航空航天城等重大标志性、引领性项目支撑作用,培育形成济南空天信息、海阳航空航天等7个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区;依托北斗导航系统,结合遥感、通信卫星建设覆盖全省的天空地海一体化感知体系,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与交通物流、农林牧渔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力争到2035年,全面融入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布局,跻身航空航天制造强省之列。

三是在发展方向上,坚持箭星并举、全链突破。聚焦运载火箭及发射、卫星制造及应用、航天配套三大重点方向,实现全链条布局。火箭方面,引育长征火箭、东方空间等龙头企业,形成年产50发固体火箭产能规模;东方航天港已完成海上发射任务19次,将127颗卫星送入太空,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能力。卫星方面,推动济钢集团转型升级,落地省内首条柔性化、智能化卫星制造产线,跑出了当年批复、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山东速度”;推动凌云、东方慧眼等星座加快组网运营。配套产业方面,突出山东比较优势,推动烟台九天行歌火箭贮箱,威海拓展纤维高性能碳纤维,烟台东方蓝天钛金高性能紧固件等在航天领域广泛应用。

四是在关键支撑上,坚持项目牵引、要素保障。突出东方航天港、济南航空航天城等重大标志性、引领性项目支撑作用,强化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保障,烟台招引集聚30个产业项目落地、总投资约322亿元,济南空天信息在建项目38个、总投资约260亿元。更好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作用,通过两重、中央预算内、政府专项债等方式支持商业航天超5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800亿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强化“三核”引领,以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领军型企业、标志性工程为牵引,强化人才、资金、土地、用能等方面要素保障,让商业航天产业成为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山东商业航天产业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山东将以最大诚意、最优环境与大家共享发展红利,真诚欢迎各位来鲁投资兴业,共筑商业航天强国未来。

人民网记者:

近年来,烟台以东方航天港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取得了哪些成效?当前正处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阶段,烟台商业航天如何实现新跨越,为全省全国商业航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君勃:近年来,烟台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大力培育商业航天产业,积极服务航天强国建设。一是抢抓机遇,塑强先发优势。2019年6月,以烟台海阳港为母港,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海上火箭发射。烟台市以发射为牵引,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目前已成功实现19次海上发射,将12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16颗完全“烟台制造”,实现星箭一体化发展新突破。二是集聚资源,强化核心能力。聚力提升“火箭、发射船、发射团队”等服务保障能力,自主研发我国首艘专业海上发射船,创新建设“水平+垂直”星箭对接厂房,建设李德仁院士工作站和东方航天港研究院,组建专业化保障队伍,具备了“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发射能力。三是链式布局,完善产业生态。烟台市把航空航天产业作为标志性产业链重点培育,全力构建园区、基金、创新平台等产业垂直生态,依托东方航天港招引产业项目30余个、总投资超300亿元,联动高新区卫星研制应用、开发区空天海装备智造、龙口市航空航天材料等,构建起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十五五”时期,商业航天将进入快速发展期。烟台市将聚焦打造国内最具特色的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区,推动商业航天产业从“发射引领”到“全链跃升”的新跨越。

一是聚力技术攻关,塑强海上发射新优势。一方面,开展液体火箭技术攻关。加快液体火箭总装测试、动力试车基地建设,支持东方空间等企业研制新型液体火箭,加快实现液体火箭海上首发。另一方面,开展火箭回收复用技术攻关。联合国内顶尖院所和企业组建攻关团队,全力降低发射成本,推动海上发射由“常态化”向“航班化”迈进。

二是发挥产业优势,构建航天制造全链条。一方面,提高火箭总装制造水平。推动固/液体火箭总装厂房建设,以“生产、测试、发射”一体化成本优势,吸引更多火箭核心部件企业落地,力争到2030年具备年产100发火箭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卫星研发制造能力。加快卫星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通信类、遥感类商业卫星整星及部组件研发制造,加快培育卫星低成本、批量化生产能力。

三是拓展应用场景,打造数据应用新生态。充分发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团队技术优势,加快建设“东方慧眼”星座,以龚健雅院士团队打造的“开放地球引擎系统平台”和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智算中心为依托,持续挖掘卫星数据的战略和商业价值,推动空天信息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应用推广。

同时,将持续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综合采取招商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开展对外合作,完善产业生态,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做强山东空天产业集群、服务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烟台力量。

来源:山东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