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深刻回应了当前社会对精神健康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这一目标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践行的承诺,它呼吁从知识普及到服务体系建设等多维度发力,扫除心理健康关怀的盲区与壁垒,让心理支持触手可及。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深刻回应了当前社会对精神健康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这一目标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践行的承诺,它呼吁从知识普及到服务体系建设等多维度发力,扫除心理健康关怀的盲区与壁垒,让心理支持触手可及。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傅一笑教授,她将从专业视角出发,为我们厘清“人人享有”的现实路径,并针对如何识别青少年心理困扰、提升日常心理调适能力等公众关切的问题提供切实建议。
专家简介》》》
傅一笑,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美国麻省大学、宾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入选重庆市科创拔尖人才海外培养计划;重庆医科大学精神医学系副主任,重庆市精神医学分会少儿心理健康学组组长,重庆市心协团体心理辅导专委会主委;擅长睡眠、情绪障碍,青少年、更年期女性心身疾病咨询治疗及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主参编教材专著6本,主持国家级自然及市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通讯)发表SCI、中文论著40余篇。
问:重医附一院作为西部唯一的国家级精神疾病区域医疗中心,您认为要实现“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这一目标,应该在服务下沉和普惠性上扮演怎样的角色?具体有哪些可落地的方向?
傅一笑: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把优质的资源和技术辐射出去,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强基层”。首先,打造协同发展的网络体系,我们不只是派几个专家看几个病人,更重要的是帮助基层医院“建队伍”“立标准”,建队伍包括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进修医师培养、培养种子进行技术的播散等。我们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培训班,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病例讨论,与基层医生保持持续的专业联系。其次,推广“同质化”诊疗标准,比如说现在儿童青少年心理情绪问题频发,我们的精神科主任,也是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的主任委员周新雨教授牵头制定了《重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指南的地方标准》,休复学标准,并通过培训确保联盟医院都能掌握。同时规划建立与地区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打通医校联合的绿色通道等,保证同质化的执行力度。
第二,推动“预防-治疗-康复”全链条模式的前移和延伸。聚焦早期识别,很多严重精神障碍如果能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儿童期及早发现并干预,预后会好很多。此外,我们还尝试推广“全病程管理模式”,因为精神疾病的治疗不是出院后就结束了,需要全病程管理,让患者减少病情复发,帮助他们真正回归社会和正常生活。
问:青少年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对家长和老师来说,除了成绩,该从哪些言语或行为细节中,早期识别孩子的情绪困扰?发现后又该如何科学干预而非指责?
傅一笑:我经常在门诊中反复和家长们强调,青少年时期情绪波动本身是正常的,但我们需要区分普通的“成长的烦恼”和需要警惕的“情绪困扰”信号。作为家长和老师,观察行为细节往往比追问“你怎么了”更有效。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几种典型变化,就需要引起重视:比如社交上明显退缩,远离朋友和家人;兴趣上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完全提不起劲;生理上出现睡眠、食欲的剧烈波动等。一旦察觉到这些信号,科学的应对流程非常重要。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创造安全温暖的沟通环境。要选择私下、平静的时机,用“我注意到你最近似乎很累,妈妈很担心你”这样关心的语句开启对话,核心是倾听,而不是说教或指责,一个好的关系才能继续。
第二步,是给予无条件的情感支持,并建立具体的情感链接。要让孩子明确感受到“无论怎样,我们都和你站在一起”,避免使用“你就是矫情”等伤害性、攻击性、判断性的语言。
第三步,是及时借助专业力量。如果情况没有改善,或孩子流露出消极念头,就必须像对待身体疾病一样,果断地寻求精神科或心理科的帮助。
问:精神健康问题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期坚持,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很关键。能否结合您的临床经验,给患者几点建议?中医在兼顾疗效与减少副作用、提升用药耐受性上,是否具备一些独特优势?
傅一笑:关于提升用药依从性,我的临床建议遵循一个逻辑链条。
首先是“预期管理”,即在治疗开始前就坦诚告知患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及起效时间,建立共同应对的联盟关系,避免因意外不适而停药。
其次是“行为辅助”,例如推荐使用药盒或将服药与日常习惯绑定,降低遗忘率。核心是“强化正向反馈”,我会引导患者关注服药后微小的积极变化,比如“这周睡眠是不是踏实了一点?”“焦虑发作的次数是不是减少了?”或者让他自己做选择,“你是习惯早上吃还是晚上吃?”当患者自己体验到药物带来的好处,且行为是在自己的选择下产生时,坚持的动力会从内部产生,远比外部的强迫更有效。
最后,明确治疗的“三期路线图”。我会向患者解释,治疗像爬楼梯,分为急性期(控制症状)、巩固期(稳定病情)、维持期(预防复发)。让患者明白,未来是有机会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甚至停药的,但必须稳步进行。这给了他们一个清晰的、有希望的治疗预期。
至于祖国医学,其定位应是现代精神科治疗体系的“协同者”。它的独特优势不在于替代西药,而在于增效减毒。例如,利用中医药调理西药带来的口干、便秘等副作用,改善患者的躯体耐受性;同时,通过整体辨证来调整患者的睡眠、食欲和基础体能状态,中成药如解郁除烦等,为精神康复提供更好的身体基础。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思路,目标是在保障确切疗效的同时,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和治疗体验。
问:从专业角度看,日常生活中我们能通过哪些简单可行的方法(如运动、社交、心态调节等)维护自身精神健康?
傅一笑:从专业角度看,维护精神健康好比维护身体健康,需要日常的“锻炼”和“营养”。有几种可以日常实践的方法:
一是将规律运动视为“天然抗抑郁剂”,如每日30分钟快走,以生理激活促进心理愉悦;二是维系高质量的亲密社交,打造可靠的情感支持系统;三是通过正念冥想、培养成长型思维等进行心态调节,管理内在压力。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和大自然接触,简单地晒太阳、爬山,好好地关爱自己、保养自己就好。
来源:欣德健康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