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8号那晚,盐城奥体中心那叫一个冷清啊,记分牌上刺眼的0:3,主队球迷一个个摇头叹气,垂头丧气,而另一边无锡队的球员都乐疯了,在场上又蹦又跳,欢呼声把主场的叹息全盖过去了。
10月8号那晚,盐城奥体中心那叫一个冷清啊,记分牌上刺眼的0:3,主队球迷一个个摇头叹气,垂头丧气,而另一边无锡队的球员都乐疯了,在场上又蹦又跳,欢呼声把主场的叹息全盖过去了。
可你再看看南京奥体中心,那场面简直火爆!整整61355人挤进了球场,人山人海,气氛直接拉满。这数字,别说省级业余联赛了,连好多中甲职业比赛都比不上,真是刷新了纪录!
这两边一对比,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也把苏超联赛的现实给扒了个底朝天,能打进四强的南京、泰州、南通、无锡,哪支不是背后有职业俱乐部撑腰?人家不是“业余”,是“准职业”!
反观那些被淘汰的“苏北五虎”,比如盐城队,他们缺的是球迷热情吗?不缺啊!球迷支持力度一点不差,缺的是啥?是系统化的职业训练、科学的后勤保障、稳定的梯队建设,说白了,就是缺一套完整的职业体系。
你看南通队,主力阵容里一大半都是中乙海门珂缔缘的原班人马;无锡队进的那三个球,吴磊、夏锡成、李皓然,清一色是中乙无锡吴钩队的职业球员;
南京队更别说了,老将戈伟、渠成,那可是前江苏苏宁出来的,经验老道,一上场气场就不一样;就连杀出重围的黑马泰州队,也是靠着长春亚泰的青训输送才挺进四强的。
盐城队也不是没人啊!门将李智良,那是上海海港的四号门将,实力不弱;中场李瑞龙,以前一记中场吊射还上过央视《天下足球》的十佳球榜首,多牛!可问题是,一支球队不能光靠一两个明星撑着啊。
这不,李瑞龙一伤,缺席淘汰赛,整个进攻立马就瘫了,全场踢了5脚射门,居然一次都没打在门框范围内!
再看人家无锡队,3次射正,全进了,效率高得吓人。这差距,看着是比分,其实背后是职业化训练和临时拼凑的业余队之间的巨大鸿沟,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较量。
盐城球迷曾坚信主场奥体中心是“魔鬼主场”,但无锡队用两次角球配合和一次反击撕碎了这种幻想。 常规赛阶段,无锡客场2:0战胜盐城时,就已暴露盐城防定位球的软肋。
淘汰赛再度交手,无锡如法炮制:第24分钟吴磊捅射破门,第57分钟夏锡成头球建功,全是定位球战术的复刻。
南京奥体的6万球迷呐喊,也没能阻止泰州队将比赛拖入点球大战的预案。 泰州门将戴曜城在点球大战中两度扑救,他的冷静来自长春亚泰青训体系下的专业心理训练。 而南京队虽然惊险晋级,但戈伟等老将的体能消耗,已为半决赛埋下隐患。
苏北球队的溃败并非偶然。 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四队虽闯入八强,但长期缺乏职业俱乐部带动青训,人才一旦冒尖立刻被苏南或外省挖走。 而南通依托珂缔缘俱乐部构建了从U12到成年队的梯队,无锡吴钩队甚至在中乙争冠组排名第二。
泰州的突围提供了一种中间路径:没有职业球队,但通过“亚泰泰州联城基地”引入青训资源,本土球员王子豪入选国少队,王硕研考入河海大学,足球与教育的通道被打通。 这种“借船出海”的模式,或许比盲目追求职业俱乐部更可持续。
南通队常规赛10胜2平不败,场均进球2.4个,攻防数据断层领先;南京队老将的经验在点球大战中价值连城;无锡队从赛季初的磨合到后期稳居第五,展现职业体系的调整能力;泰州队后7场仅1败,黑马之姿早有征兆。
但盐城队60%的进球依赖李瑞龙,淮安队被南通5:0血洗时毫无还手之力,这些比分背后,是苏北足球人才断层的缩影。 当央视直播画面误将“淮安队晋级”打在屏幕上时,这种尴尬仿佛一种隐喻:缺乏职业根基的球队,连存在感都容易被抹去。
半决赛的对阵,表面是南京vs泰州、南通vs无锡的胜负之争,实则是四种发展模式的较量:南京的省会资源、南通的青训体系、无锡的职业俱乐部联动、泰州的跨省合作。
11月1日的决赛舞台或许会决定冠军归属,但苏北球队的集体沉默已经证明,业余足球的热情若没有职业体系托底,终归只是昙花一现。
来源:毛叭叭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