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位于东城区的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两处红色旧址举办“承革命记忆·贺家国安康”双节系列活动,近5000名观众走进展馆积极参与,在历史回响中触摸家国温度,于文化传承里汲取奋进力量。
近日,位于东城区的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两处红色旧址举办“承革命记忆·贺家国安康”双节系列活动,近5000名观众走进展馆积极参与,在历史回响中触摸家国温度,于文化传承里汲取奋进力量。
系列活动精心打造3大主题活动和6项配套活动,从专题讲座到沉浸导览,从互动体验到文创打卡,多维度编织红色文化传播网络,让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炬在佳节中薪火相传。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北大师生用笔墨作刀剑,以热血护家国!” 北大二院旧址的“初心课堂”内,一场以“北大师生的抗战担当”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专题讲座引人入胜。讲解员手持泛黄的历史照片与珍贵文献,将观众带回那个年代——从师生们奔走呼号的救亡运动,到以笔为戎的思想抗争,一个个鲜活故事让“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跃然眼前。讲座中,讲解员还将《新青年》杂志的思想启蒙历程与当下时代对照,让观众深刻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的深刻内涵。
在“亢慕义斋”读书会活动中,讲解员带领观众逐字研读《新青年》中的经典篇章,从“民主与科学”的呐喊到“觉醒与担当”的呼唤,字句间的爱国热忱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朗读间隙观众们分享对《新青年》到新时代青年的精神传承的见解,仿佛重现了百年前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心系家国的热烈场景。不少家长特意带孩子前来,“让孩子在文字里触摸历史的温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比千言万语的说教更有力量。”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编辑部的一天》沉浸式导览成为双节体验红色文化的热门活动。讲解员生动还原了陈独秀与同仁们围坐桌前、奋笔疾书、热议国事的场景,从稿件撰写的细节到杂志传播的历程,从思想交锋的火花到 “五四运动总司令部” 的诞生,一个个片段重现了百年前的生动场景。
导览尾声的“杂志拓印”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大家拿起工具,在复原的《新青年》刊物模板上细细拓印,仿佛与百年前的革命者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北大二院旧址“百年印象”影厅播放专题影片《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观众们带来沉浸式观影体验,观众静坐其中,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觉醒年代,看先辈们为真理奔走、为理想献身,在光影流转间深刻感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重量。
“愿祖国山河锦绣,愿家人岁岁团圆”“从《新青年》的觉醒,到新时代的奋进,我们永远追光!”10月1日至8日,两处红色旧址的 “家国同庆” 主题留言区里,百余条真挚祝福写满了留言簿,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国的热爱与期许。
同期开展的“青春接力”学子志愿讲解活动,来自“理想社” 的学生志愿者们,用同龄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革命故事——“杨靖宇将军原名马尚德,为了革命事业改名,哪怕牺牲前只剩棉絮和树皮,也绝不向敌人低头!” 小学生听完 “东北抗联名将杨靖宇名字由来”的故事后,攥着小拳头认真说:“以后我也要像英雄一样,爱祖国、有担当!”
中秋佳节,《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小院内“月圆谜深:红色灯谜蕴家国”活动热闹开启,“唤醒民众促觉醒(打一刊物)”等谜面结合党史人物与革命事迹,将“奉献“复兴”“团圆”的关键词巧妙融入,让红色文化在趣味互动中悄悄扎根心底。
此外,“印迹传承” 打卡集章、“文创有礼” 红色周边选购等活动,让观众能将红色记忆 “打包带走”——一枚枚印着革命旧址图案的纪念章、一件件融入红色元素的文创产品,成了双节里最有意义的“伴手礼”。
这个双节,北大二院旧址与《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不仅是市民游客的 “红色打卡地”,更成为东城区爱国主义教育的 “实景课堂”,引导广大观众在佳节团聚之时,不忘来路、铭记初心,将激扬出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文图:区委宣传部
来源:北京东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