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国庆,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被称为“福建西大门”的武平县暖意融融。在这片森林覆盖率达79.2%的土地上,武平县公安局捷文生态警务联勤站的民警辅警坚守岗位,成为特殊的“生态守护者”。
金秋国庆,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被称为“福建西大门”的武平县暖意融融。在这片森林覆盖率达79.2%的土地上,武平县公安局捷文生态警务联勤站的民警辅警坚守岗位,成为特殊的“生态守护者”。
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
2024年3月,武平县公安局依托“全国林改策源地”万安镇捷文村,创立了捷文生态警务联勤站,构建完善联防、联打、联巡、联调、联服、联宣“六联”工作机制,推动“警林”协作纵深发展。这个国庆,联勤站以科技赋能巡防、立体普法宣传、跨省联动共治的硬核举措,为绿水青山筑起坚实法治屏障。
开展生态巡逻防控
科技赋能
空地一体打造“智慧巡防网”
“屏幕上能实时看到3公里内林区全貌,哪里有异常热源、可疑人员,一眼就能发现。”10月2日上午,联勤站民警王承红指着指挥屏介绍,屏幕上的清晰画面,来自刚刚升空的无人机。作为破解山区巡护“范围广、效率低”难题的关键力量,联勤站组建的无人机巡林小队,正以“空中哨兵”模式,与林业局林长制智慧平台、4G执法记录仪音视频巡护系统深度对接,构建起“天上飞、地上巡、网上管”的立体防控体系。
开展日常视频巡查
这套智慧系统整合林区资源数据形成动态“林业一张图”:无人机搭载热成像镜头,可穿透密林识别异常热源与可疑行为;巡逻民警佩戴4G执法记录仪,实时上传定位与影像至后台;联勤站智慧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隐患点全程追踪。传统“靠腿跑、用眼瞅”的模式彻底升级——如今10分钟就能覆盖过去1小时的步巡区域,偏远林区监控盲区被精准消除。
开展无人机巡查
10月2日上午,民警王承红操控无人机巡查捷文水库附近时,发现两名村民携带工具疑似准备上山伐木。他立即联动林业站工作人员,5分钟内赶到现场,通过讲解涉林法律法规,成功劝阻违规行为。“以前这片地形复杂的区域很难巡到位,等发现伐木痕迹就晚了。”参与处置的护林员老李感慨。截至目前,国庆期间联勤站已累计巡护320公里,排查涉林隐患12处,让林区安全“看得见、管得住”。
立体宣防
多维普法筑牢“意识防护墙”
“金毛狗蕨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哪怕是误采,也可能触犯法律!”10月1日上午,捷文村文化广场上,联勤站民警辅警开设的“生态普法小课堂”格外热闹。民警通过实物展示、案例讲解,向村民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针对山区村民对保护物种辨识能力不足的问题,用接地气的方式化解认知盲区。
开展生态安全知识宣传
与此同时,林区上空的“流动宣传员”也在忙碌。10月3日清晨,挂载高清语音模块的无人机沿着林区步道低空巡航,循环广播“进山莫带火,林间莫吸烟”的提示语,机身摄像头同步排查火种隐患。“以前3公里林区步巡要1个多小时,现在无人机10分钟就能全覆盖,还能反复广播,宣传效果翻了倍。”联勤站民警操控无人机时介绍。
向群众宣传生态保护知识
国庆以来,联勤站不仅在村口、景区入口设置5处临时宣传点,播放防火警示片、解答群众疑问,还组织民警辅警走村入户,用方言向村民、游客讲解防火常识与涉林法规。截至10月8日,累计覆盖村民105户、游客700余人次,真正将生态保护意识植入人心。
跨省联动
协同共治织密“和谐保障网”
“咱们都是靠山吃山的邻里,可不能为林地边界伤了和气!”10月2日,在联勤站民警与江西邻村老支书的共同劝说下,一起僵持多日的闽赣两地村民林地边界纠纷终于化解,双方握手言和。这一幕,正是联勤站跨省联动机制的生动实践。
立足武平“一脚踏三省”的地域特点,武平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主动对接广东、江西相邻县级公安机关,共同签署《闽粤赣三省五县公安森警系统警务联动协议书》,构建起跨省际打击涉林违法、防范安全风险、化解生态纠纷的协作体系。从联合巡查交界林区,到共享涉林违法线索,再到共同调解跨省纠纷,联动机制让“边界事”变成“共同事”。
共同调解涉林矛盾纠纷
自联勤站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涉生态纠纷20余起,国庆期间更是通过联动机制排查交界区域隐患3处,有效防范了跨区域涉林风险。
从无人机巡林的“科技精度”,到走村入户的“宣传温度”,再到跨省联动的“协作广度”,捷文生态警务联勤站的民警辅警用坚守与创新,在福建西大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安全防线”。
在国家森林步道开展巡逻
来源:龙岩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