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基层员工遭竞业,补偿仅20%违约金5倍,现在有转机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16:21 1

摘要:大年二十九,杭州某医院的病房里,30岁出头的女孩躺在病床上等着气胸手术,胸口的疼痛还没缓解,快递员递来的法院传票就让她浑身冰凉。

大年二十九,杭州某医院的病房里,30岁出头的女孩躺在病床上等着气胸手术,胸口的疼痛还没缓解,快递员递来的法院传票就让她浑身冰凉。

前公司以违反竞业限制为由,索赔两倍年薪,足足一百五六十万。

这个女孩此前在杭州某大厂工作,几乎每天要熬到凌晨两三点才下班,连拍婚纱照时都被紧急召回,穿着婚纱就冲回公司加班。

她实在扛不住这种看不到头的日子选择离职,压根不知道还有“竞业限制”这回事,转头就进了另一家同行公司,没成想被前公司派来的侦探拍了个正着。

后来女孩天天半夜痛哭,被确诊为重度抑郁,案子直到现在还在一审阶段。

代理过无数竞业案件的律师崔灿总说:“一张传票看着轻飘飘,压在普通人身上能把人压垮。”

这两年竞业协议的争议越来越多,原本是保护商业秘密的制度,慢慢变成了困住普通人的枷锁。

按法律规定,竞业限制只该管三种人: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但现在的情况完全变了,竞业限制像水一样漫了出来,连最基层的员工都躲不开。

北京一中院7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的竞业纠纷案件,比前五年翻了一倍。

西南政法大学一位教授的研究更扎心:受竞业限制影响的人里,77%是基层员工,甚至包括保安、保洁和前台。

崔灿遇到的极端案例里,有个2025年6月刚毕业的应届生,在北京大兴某大厂试用期才一个月,离职就被竞业一年,小伙子自己都懵了:“我一个新人,能接触到啥商业秘密?”

这事儿在互联网行业最常见,其次是新能源汽车和东南沿海的制造业,现在连连锁超市、医药公司甚至主播行业都开始搞竞业了。

崔灿说,好几次开庭时对方律师直言:“这是我们行业第一起竞业案,老总发话必须赢。”

更讽刺的是,真正该被竞业的高管反而很少遭殃。猎头杜康在行业里待了七年,他最清楚:P9、P10级别的高管离职,只要跟业务总裁关系好,基本不会被启动竞业;

就算启动了,回去说句软话就能撤诉。就算真要跳槽,新公司也会帮着兜底违约金,甚至允许居家办公一两年,侦探根本没法取证。

崔灿也见过类似的情况:高管手里往往攥着前公司的“黑料”,前公司一般不敢真较真;基层员工就不一样了,P5、P6级别的员工没人护着,成了竞业限制的主要目标。

她代理的案子里,有个P5员工被索赔后,走投无路给前公司法务发了割腕视频,至今还在协商和解。

竞业限制本是“对价交易”:公司给补偿,员工受限制。但现在这交易早就失衡了,变成了公司低成本施压,员工高代价买单。

法律规定,没约定补偿的话,公司得按月给员工工资的30%。但“有约定”的漏洞被玩得明明白白,很多公司的补偿低得离谱。

北京某大厂只给20%,是全行业最低的;有的制造业公司甚至只给10%,连基本生活都不够。

更鸡贼的是上海某大厂,用股票激励当“提前补偿”,员工离职后一分钱额外补偿都拿不到,却要被竞业两年。

可违约金却没上限,翻着倍地涨。互联网行业常见2到5倍年薪索赔,新能源行业更夸张,10倍年薪的案例一抓一大把。

有个非互联网行业的员工,年薪才20万,被法院判赔10倍年薪,200万一分不能少。

杜康算过一笔账:一个月薪4万的员工,30%的补偿才1万2,但年包算上奖金、期权可能有100万,5倍违约金就是500万。“补偿是零花钱,违约金是天文数字,这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抗。”

这些钱对普通人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崔灿遇到过一个上海大厂的P5员工,自己没存款,父亲欠了外债,母亲等着心脏手术要钱,前公司一索赔,他等于要在“赔钱”和“救妈”之间选一个。

还有个从贫困村出来的小伙子,入职一年就被索赔两倍年薪,他父亲到现在都想不通:“好好的工作怎么就欠了一屁股债?”

要是真赔不起,后果更严重——变成失信被执行人,坐不了飞机高铁,办不了贷款,二三十岁的人生直接被套上“老赖”的标签。

为了拿到“违约证据”,一些公司的操作已经越界,把员工的隐私扒得底朝天。

最常用的招是偷拍,只要拍到员工连续五六天进出新公司,这就是法院认的铁证。更隐蔽的是寄快递,让新公司的人签收,快递单就能当证据。

崔灿见过最巧合的证据,是某汽车公司系统出bug,把竞业员工的名字直接挂在了新入职名单上,前公司一截图就成了铁证。

高级点的手段更吓人。有公司会安“内鬼”,派个人假装入职新公司,拿到证据就跑路;还有“钓鱼执法”,骗离职员工“承认了就能回来上班”,等员工写了道歉信,转头就把信递到法院。

更离谱的是鼓励告密,前公司会找被起诉的员工谈判:“你要是能说出同事去哪了,违约金就减半。”

去年崔灿代理过一个高管的案子,那人身后跟着七个侦探团队,后来还在自己车底下发现了GPS定位仪。

有个员工从A城搬到B城,刚租的房子住了一个月,侦探就精准找到他住哪栋楼,崔灿至今想不通:“证据看着合法,但怎么找到人的?这过程真的合规吗?”

面对这些调查,员工的反制手段少得可怜。

基层员工只能戴口罩、换手机号,或者在公司附近的咖啡店办公,可社保一缴就露馅——P5、P6级别的员工只能在新公司缴社保,等于“裸奔”。

只有高管能享受到居家办公的待遇,这几乎是唯一能躲开取证的办法。

2025年,事情开始有了转机。最高法出台的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和人社部印发的《企业实施竞业限制合规指引》,直指竞业限制的乱象。

最关键的变化是给竞业限制划了红线:员工没接触过商业秘密的,就算签了协议也无效。

崔灿明显感觉到了变化,以前公司只要拿出保密协议,法院基本就认;现在法官会追问:“你得说清楚,员工到底接触了啥秘密?这秘密跟他新工作有啥关系?”

最高法还拿“厨师拌黄瓜被诉”的案子当典型,明确说普通厨师做家常菜的手艺不算商业秘密,不该被竞业。这等于给基层员工松了绑,那些保安、前台被竞业的荒唐事,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少。

针对补偿和违约金的问题,新规也立了规矩:月补偿不能低于离职前工资的30%,要是竞业超过一年,补偿得涨到50%以上;

违约金一般不能超过补偿总额的5倍,彻底终结了“天价索赔”的空间。而且补偿必须按月单独发,不能用工资或者股票抵扣,上海某大厂的老套路行不通了。

人社部的指引还要求,企业不能搞模糊的“兜底条款”,比如“不得入职关联公司等”,必须把限制的公司名单列清楚;也不能随便约定全国、全球范围的限制,得合情合理。

新规给了底气,但普通人面对竞业协议还是得小心。崔灿和杜康总结了几条实在经验,都是从无数案例里攒出来的。

签协议的时候别嫌麻烦,一定要细看三样东西:

涉密范围写没写清楚?是不是真跟你工作相关;

限制的公司名单具体不具体?有没有一堆模糊的“等公司”;

补偿和违约金的标准合理不?低于工资30%的就得留心。

要是条款太离谱,哪怕没法不签,也要把沟通记录留好,将来能当证据。

离职时尽量“好聚好散”。杜康见过太多案例,跟领导闹僵的员工更容易被启动竞业,反而温和离职的,就算签了协议也可能没事。

要是公司明确不启动竞业,一定要让对方给书面确认,别信口头承诺。

真被竞业了也别慌:先看公司给没给补偿,要是没给或者给少了,直接向人社部门投诉,甚至可以主张协议失效;

要是被索赔,就抓住“没接触秘密”这个关键点,让公司拿出证据,新规下举证责任在公司那边。

不过也别太焦虑。杜康去年运作了几百个候选人,只有4个被启动竞业,最后都没真的赔钱。“这事儿落在个人身上很重,但概率其实不高,别自己吓自己。”

崔灿总说,现在的竞业限制是“多输的局面”:

公司花了钱请侦探、打官司,没真正保住核心秘密;基层员工被压得喘不过气,职业道路被堵死;整个行业的人才流动慢了,创新自然也跟着受影响。

小红书取消竞业限制的时候,很多人以为会有同行跟进,结果根本没人动。这背后是企业的焦虑——怕人才流失,怕秘密泄露。

但真正的核心人才,不会因为竞业协议就留下;而基层员工手里根本没秘密,限制他们纯属白费力气。

美国加州没有竞业限制,靠的是完善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跳槽后真泄密了会被重罚,甚至要坐牢。

咱们的商业秘密保护也在完善,2024年前10个月就查处了113起侵权案件,罚了3500多万。将来要是“后端严惩泄密”能跟上,“前端泛化竞业”的需求自然会减少。

崔灿代理的那个穿婚纱加班的女孩,案子还在等着判决。但她最近状态好了些,知道新规出台后,前公司的索赔可能站不住脚。

对她和无数被竞业困住的年轻人来说,新规不是终点,但至少是一束光——它让竞业限制回归了本意,也让普通人的职业选择多了一点底气。

毕竟,职场不该是战场,一张传票更不该压垮一个年轻人的人生。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