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克兰想要的东西是“战斧”巡航导弹。美军八十年代就让它服役,射程两千五百公里,穿云贴海飞行,通常误差小于三米。海军舰艇、潜艇、甚至改装货轮都能发射,一旦进入黑海,它可以在俄军雷达波束下低空穿行,直扑莫斯科的指挥节点。对泽连斯基而言,这既是突破,也是筹码——把武
基辅再度向华盛顿索要远程利器,克宫随即亮出狠话,局面骤紧瞬间。
乌克兰想要的东西是“战斧”巡航导弹。美军八十年代就让它服役,射程两千五百公里,穿云贴海飞行,通常误差小于三米。海军舰艇、潜艇、甚至改装货轮都能发射,一旦进入黑海,它可以在俄军雷达波束下低空穿行,直扑莫斯科的指挥节点。对泽连斯基而言,这既是突破,也是筹码——把武器摆上谈判桌,希冀俄方让步,至少暂停导弹雨。
克宫的回答很直接:想拿“战斧”,就准备接受局势总升级。
俄罗斯的底气来源不只核威慑。黑海舰队常态部署的“口径”巡航导弹本就与“战斧”类似:射程超过一千五百公里,采用复合制导,末段俯冲速度可达二点九马赫。俄军已在乌克兰境内多次实战验证,尤其针对能源设施。双方在远程亚音速导弹这条技术线上,代差远小于外界想象。
“战斧”要发挥威力,离不开美国军方提供的卫星校正、任务规划与目标情报。没有北约的全球鹰、RC-135、军用卫星实时喂数,乌克兰单靠本国侦察无人机难以保证命中精度。华盛顿如果把配套链条全盘开放,相当于亲自操作遥控器,俄美对抗级别随即抬升。五角大楼内部出现了罕见的一致:库存不是最大问题,升级风险才是。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评估过多套剧本,其中“俄军直接攻击美军前沿雷达站”的概率被列入黄色警戒。
库存问题却被推上台面当借口。一九九一年海湾战争,“战斧”声名鹊起,之后美军不断砍单,转向隐身空射导弹与高超声速项目。近十年,美海军年产量不到百枚;新批次Block V刚下线,内部还要保留给印太方向。简单说,打不了乌克兰的仗。
对于乌克兰,落差更现实。基辅手中最远的欧洲制“风暴阴影”射程二百五十公里,飞机要冒着俄军S-400火控网去发射,危险巨大。换成“战斧”,发射平台变成拖船或公路发射箱,代价骤降。但需要的数量至少上千才能改变战场态势,毕竟俄军分散纵深,目标密度远高于海湾战争时期的伊拉克。美国不想烧掉这笔军费,也不想再点燃一场舆论风暴。
俄方则把信息战和电磁战一并提上日程。克里姆林宫军工委员会今年春季已批准“口径-M”增程版,计划在二五年部署;同一份报告还提到基于“陆基信号场”的反导航干扰网络,可以覆盖黑海北岸和克里米亚。叠加S-350、铠甲-S1分层防空,俄军宣称可将“战斧”截获率提高到七成。可信度暂难验证,但用来施压华盛顿绰绰有余。
局势也在悄悄外溢。波兰去年底获准采购二百枚“海马斯”远程火箭系统,每套配备三百公里射程的PrSM弹药。华沙公开表示,若俄罗斯进一步向西推进,将“主动使用”。克宫则把这解读为北约参战信号。一旦乌克兰获得“战斧”,波兰的PrSM可能成为第二支箭,风险链条连环上锁。
世界并非全无制动器。德国、意大利在北约内部文件里反复强调“冲突可控”,担心俄能源被完全切断的连锁式经济震荡。法国则提出替代方案:为乌克兰提供改装型“飞鱼”反舰导弹,射程仅一百八十公里,打击克里米亚大桥足够,却不至于直指莫斯科。相较之下,“战斧”显得过于刺激。
在白宫,这被称为“可否认性窗口”。给乌克兰火力,但留一点战略缓冲。
然而基辅已经没有太多耐心。东部前线的弹药缺口逼近百分之三十;铠甲、山毛榉、道尔的拦截压力仍在增加;能源设施被导弹反复打击,让工业输出几乎停摆。泽连斯基亟需一次“政治级别”的突破,他相信“战斧”就是按钮。
俄罗斯的策略则是拖。经济数据显示,仅靠亚洲替代市场,俄石油出口量仍保住六成。卢布对美元汇率短暂波动后重新稳定在一百比一二左右。克里姆林宫估算,只要西方制裁不进一步升级,国防开支可以维持在GDP的百分之四到五区间,长线消耗并非不可承受。
在这种拉锯里,“战斧”像一枚还未拉环的手榴弹被递来递去。递的人、接的人都知道危险,却谁也不肯率先丢掉。现实或许是:美国最后改送射程五百公里的ER-GMLRS,北约继续扮演九分热度的后援,而乌克兰要靠有限火力去换取更多谈判光阴。
未来几周的真正看点,不是“战斧”到底有没有运抵,而是华盛顿会不会公开开启其导航与情报网络。如果这一步踩下去,俄美对冲的海拔将跃升到冷战后未见的高度。
结局仍在书写。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一次对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的争夺,都让战场规则更模糊,让外部玩家更难抽身。基辅、莫斯科、华盛顿谁也没有退路,却都害怕到最后只能走同一条路:承受自己制造的爆炸声。
来源:极速艺术家TSQ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