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中原粮仓“链”东盟:“农”墨重彩双向奔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3:40 1

摘要:“中原熟,天下足”,这句老辈人传了千百年的话如今有了新注解——不只是喂饱自家饭碗,更要把中原的粮、河南的技连到东盟的田、海外的桌。眼看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要在郑州开了,这双向奔赴的路不是敲锣打鼓走出来的,而是在田里种出来、在链上织出来、在

“中原熟,天下足”,这句老辈人传了千百年的话如今有了新注解——不只是喂饱自家饭碗,更要把中原的粮、河南的技连到东盟的田、海外的桌。眼看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要在郑州开了,这双向奔赴的路不是敲锣打鼓走出来的,而是在田里种出来、在链上织出来、在心里连出来的。

底气足,才能走出去。中原粮仓的“底”,首先扎在地里。西平县种粮大户丁军华以前对着砂姜黑土犯愁,那地“漏风漏肥”,遇着旱天只能望天叹;现在不一样了,有机井、有喷灌,还有智慧系统管着水肥,今年春夏旱得紧,浇了4遍水,小麦亩产超1300斤,比周边非高标准农田高出一大截。这不是个案,河南这几年盯着中低产田“做手术”,就说老王坡,10万亩“漏风地”全改成了丰产田;全省搞“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模式,政府牵头、社会资本进来、专业团队管护,既建得好更管得久。今年夏粮,靠高标准农田完成1.14亿亩次抗旱浇灌,收了750.01亿斤;秋作物又浇了1.24亿亩次——地里有实打实的收成,跟东盟合作才有实打实的本钱。

步子稳,得靠科技撑。光有好地不够,还得有好种、好法子。卫辉麦农薛张勇最有体会,前两年倒春寒来得猛,周边麦子叶子冻得发紫,他种的“新麦58”却绿油油的,200亩地亩产1100斤,比普通品种多收100斤。这品种不是天上掉的,河南建了50万份库容的种质资源库,新收了7565份“种子基因”,还有31个良种繁育基地,全国每5斤小麦种子里就有2斤是河南的,小麦、玉米、花生全国前十品种里河南占一半。种得好还得管得妙,现在河南农机总动力1.1亿千瓦,小麦、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播种用北斗、打药用无人机”成了田间日常,今年秋旱靠智能农机浇了1.24亿亩次,洛阳农机集群还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据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数据,到“十四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破67%,良种覆盖率稳在97%以上——科技把看天吃饭改成靠技增产,中原粮才有底气跟东盟谈合作、传技术。

能留得住,更要卖得好。粮农种粮,最怕丰产不丰收。太康种粮大户顾帅刚以前卖粮得凌晨排队,还怕粮站压级压价;现在手机上预约,机器扦样,1小时办完手续,卖粮款当天就到账。这背后是河南储销体系的升级:郑州兴隆粮库的仓里,上百个测温点实时盯粮温,内环流控温、氮气气调技术用上,粮食存3年品质不降,损耗率低于0.3%,比国家标准低不少。今年新麦上市,价格有点低,河南在全国率先启动托市收购,公布收储点、现场引导、开咨询热线,不让粮贱伤农。光托底还不够,还打出了公用品牌——“豫农优品”“美豫粮油”,今年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河南企业集中亮相找销路——把仓里的粮变成手里的钱,农民愿意种、企业愿意干,跟东盟合作才有持续的劲儿。

双向奔赴,核心是“互补对味”。河南有好粮、好技术,东盟有好市场、好资源,不是简单地“你买我卖”。早几年只是互通有无,现在不一样了:技术能共享,合作园区能共建,在2024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大会上,33家企业签了16组协议,金额超百亿;2024年河南对东盟农产品出口6.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30%——这数字背后,是河南的小麦、花生卖到东盟,东盟的热带水果、农资进来,河南的农技人员去东盟教种粮,东盟的农户来河南学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端稳饭碗不是关起门来吃,是既要守好自家田,也要打开合作门。中原粮仓“链”东盟,链的不只是粮食,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干,是互利共赢的诚意。这路走下去,不仅河南的粮能走得更远,中国农业的底气能传得更广,更能让粮农合作变成连接中国与东盟的纽带——你给我市场,我给你技术;你要好粮,我供好种。这才是真正的“农”墨重彩,才是大国粮仓该有的格局。(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