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人都觉得他这是在“保命”,直到有一天,他爬两层楼都喘得厉害,被送到医院后才发现是早期心衰,医生却说:“和他的睡眠习惯,脱不开关系。”
“他睡得太多了,怎么还心衰了?”
62岁的王大叔从退休后开始讲究“养生”,每天坚持“睡到自然醒”,午觉也一睡就是两小时。
家人都觉得他这是在“保命”,直到有一天,他爬两层楼都喘得厉害,被送到医院后才发现是早期心衰,医生却说:“和他的睡眠习惯,脱不开关系。”
什么?睡觉还能睡出心衰?
这不是危言耸听。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打水”的功能逐渐减弱,最终导致全身供血不足。而错误的睡眠方式,可能悄悄让这个过程提速。
很多人以为“睡得多就是养生”,但事实是——不当的睡眠时间、睡姿、环境乃至习惯,都会在无形中拖垮你的心脏。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睡出来的”心衰风险,你中招了吗?
很多人习惯把“睡觉”当成放松的代名词。但研究显示,睡眠对心脏的影响,比你想象得要复杂得多。
一是:睡太多,心脏“负担”反而重
一项涉及116,632人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每天睡眠超过9小时的人群,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比7小时者高出33%。原因在于,长时间卧床会使身体代谢减缓,血液循环变慢,容易引发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增加心脏负担。
二是:打鼾不止,心脏“缺氧”受害
长期打鼾甚至睡眠呼吸暂停,意味着人在睡觉时多次缺氧,心脏就像“憋气工作”,久而久之容易出现心律不齐、心肌损伤,甚至诱发心衰。
三是:睡姿不当,压迫心脏
你有没有注意到,长期左侧卧或趴睡会出现胸闷?这其实是因为压迫心脏和肺部,加重心脏负担。尤其是对已有心功能不全的人群,更是一种隐性“自残”。
四是:熬夜+补觉,昼夜节律紊乱
不少人习惯“熬夜+补觉”模式,但医学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紊乱会干扰交感神经系统,使心率波动加剧,导致心率变异性下降,这是心衰前的重要信号之一。
很多人坚持“困了就睡、能睡就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睡不好、不对、过头,都会成为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以为睡觉是休息,殊不知,错误的睡眠方式本身,就是慢性伤心的过程。
1.心率异常,白天易疲劳
持续熬夜或睡眠时间过长的人,会出现心率不整、早搏等心律问题。清晨起床后,感到“头昏、无力、胸闷”,并非是没睡好,而是心脏已经在“报警”。
2.心肌肥厚,心脏“累大了”
长期夜间缺氧(如打鼾、呼吸暂停)会使心脏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导致心肌代偿性肥厚,最终逐渐演变为射血分数下降型心衰。
3.水肿加重,夜间如厕频繁
心衰早期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夜间排尿增多、水肿反复。这不是肾脏的问题,而是静脉回流障碍,提示心脏泵血能力正在下降。
这些变化不一定会突然“爆发”,但它们像慢火炖锅,一点点“煮熟”你的心脏。关键是,多数人毫无察觉。
第一,睡够不等于睡多,睡眠控制在7小时左右最合适。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睡眠时间以6.5~7.5小时为宜。超过9小时或少于5小时,都会明显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特别是中老年人,睡得太多反而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
第二,调整睡姿,右侧卧优于左侧卧。
左侧卧虽然对胃有好处,但会挤压心脏。而右侧卧相对舒适且压力小,更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正常运作。
第三,远离打鼾,必要时接受睡眠监测。
经常打鼾并不是“睡得香”的表现,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信号。建议有打鼾史、白天嗜睡、夜间频繁醒来的朋友,及时做睡眠多导睡眠监测(PSG),早期干预、避免心衰风险。
第四,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补觉”的节律混乱。
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哪怕是假期,也不要大幅度变动作息时间。保持生物钟规律,心脏才能“按点上班”。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别小看你每天的“睡觉”方式,那可能正是决定心脏未来命运的关键变量。
很多中老年人觉得睡觉是补身体,却忽略了:方式不当,反而在消耗身体。
好好睡觉,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心脏保卫战。从今晚开始,调整一下你的睡眠习惯,可能就能让你的心脏多“撑”几年。
当然,本文所述仅为普遍规律,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1.《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2023)》
2.《中华心力衰竭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
3.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Too much sleep linked with higher cardiovascular risk”
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2
5.《中老年人睡姿与心血管健康关系探析》 北京医学,2021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