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国庆长假的最后几天,杭州城里悄然流传着一个惊人消息:娃哈哈集团 "公主" 宗馥莉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从坊间隐秘的耳语迅速扩散到社交网络,短短 48 小时内就演变成席卷全国的商业大新闻。然而,就在舆论哗然之际,娃哈哈董事会成员却通
2025 年国庆长假的最后几天,杭州城里悄然流传着一个惊人消息:娃哈哈集团 "公主" 宗馥莉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从坊间隐秘的耳语迅速扩散到社交网络,短短 48 小时内就演变成席卷全国的商业大新闻。然而,就在舆论哗然之际,娃哈哈董事会成员却通过财新等权威媒体断然否认,称此乃 "假新闻"。这场真真假假的舆论风波,不仅折射出这家老牌企业在权力交接期的深层矛盾,更暴露出中国民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挑战。
追溯这场风波的源头,并非空穴来风。2025 年 10 月初,杭州市上城区纪委监委发布消息:宏胜饮料集团生产中心总监严学峰因涉嫌违纪被立案审查。这个名字对普通公众或许陌生,但在娃哈哈内部却是响当当的人物 —— 宗馥莉 2007 年执掌宏胜饮料以来最倚重的 "心腹" 干将。
公开信息显示,严学峰在近 190 家娃哈哈系公司担任监事,几乎参与了宗馥莉主导的所有重大业务调整。今年早些时候,正是他主导将浙江娃哈哈桶装水销售权转移至本人任法人、宗馥莉任董事的迅尔城通公司,这一操作直接引发了国资股东的强烈质疑 —— 要知道,娃哈哈集团中仍有 46% 的国资股份。
核心下属突然被查,而且涉及如此敏感的资产转移问题,外界自然将猜疑的目光投向了他的上级宗馥莉。这种 "guilt by association"(因关联而担责)的联想逻辑,为后续谣言的发酵提供了看似合理的起点。
严学峰被查的官方消息发布于国庆假期,这个时间差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杭州本地论坛首先出现 "宗馥莉也被带走" 的匿名帖子,紧接着,一些自媒体账号开始添油加醋地描述 "细节",甚至伪造 "内部人士爆料"。
真正让传闻引爆全网的,是某财经自媒体发布的 "深度分析",将严学峰被查与宗馥莉此前的 "消失 70 多天"、香港信托资产被冻结等事件串联起来,编织出 "接班人陷入重大危机" 的叙事。这种将碎片化信息刻意拼接的做法,精准击中了公众对 "豪门恩怨" 的猎奇心理。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娃哈哈董事会在 10 月 7 日就通过财新等权威媒体澄清 "假新闻",但辟谣声明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远不及谣言。截至 10 月 8 日中午,微博上 "宗馥莉被带走" 的话题阅读量已突破 5 亿,而 "娃哈哈辟谣" 的话题仅 3000 多万阅读。这种传播落差,凸显出当下网络环境中谣言传播的 "马太效应"。
娃哈哈董事会的紧急辟谣为何难以平息争议?深层原因在于企业长期积累的 "信任赤字"。回顾娃哈哈近年来的风波,从 "原始股骗局" 到 "天眼晶睛微商事件",再到 "妙眠" 传销争议,宗庆后时代多次出现的品牌授权失控问题,早已让公众对这家企业的合规管理打上问号。
更关键的是,宗馥莉接班后的一系列激进改革,客观上加剧了企业的不稳定感。她推行的 "宏胜化改革" 关停了 18 家与宗庆前后伴侣杜建英关联的分公司,引发元老势力反弹;清退大量中小经销商的举措,导致渠道动荡;今年 3 月更出现超千名员工因股权回购问题联合起诉公司的事件。这些真实存在的内部矛盾,让 "权力斗争" 的谣言显得 "有迹可循"。
此外,宗馥莉本人的 "隐身" 习惯也为谣言提供了想象空间。今年上半年,她曾消失在公开场合 70 多天,引发外界对其健康和权力状态的猜测。而此次传闻发酵期间,她再次选择不亲自露面辟谣,仅通过董事会成员回应,这种处理方式反而被部分网友解读为 "心虚"。
这场 "被带走" 传闻就像一张舆论试纸,清晰检测出娃哈哈转型期的三大深层矛盾:
首先是家族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冲突。18 亿美元离岸信托纠纷、非婚生子女的遗产诉讼,这些充满 "TVB 剧情" 的元素,暴露出娃哈哈在代际传承中仍未摆脱家族式管理的桎梏。当企业核心资产与家族私人财富纠缠不清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 "利益输送" 的猜测。
其次是改革激进性与合规性的失衡。宗馥莉推动的 "宏胜化" 改革,本质上是要打破宗庆后时代形成的利益格局,但过于迅猛的动作和不够透明的操作(如桶装水业务转移),难免让人质疑其程序正当性。尤其是在涉及国资股份的情况下,合规性瑕疵很容易被放大为 "侵吞国资" 的指控。
最后是传统渠道与新型营销的断裂。面对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对手的冲击,娃哈哈的渠道改革势在必行,但清退老经销商、接入数字系统的 "一刀切" 做法,不仅造成业绩波动,更让部分被淘汰的渠道商成为负面信息的 "传播源"。此次谣言传播中,不少细节就来自经销商群体的匿名爆料。
复盘此次事件,娃哈哈的舆情应对至少留下六大教训:
反应速度仍需提升:从谣言出现到官方辟谣间隔近 24 小时,给了谣言充分发酵时间;回应主体层级不足:仅通过 "董事会成员" 而非董事长或官方账号回应,削弱了权威性;信息透明度欠缺:未说明严学峰被查的具体原因,也未解释宗馥莉的现状,留下想象空间;缺乏持续发声机制:辟谣后未持续跟进澄清,任由猜测蔓延;忽视意见领袖沟通:未及时与核心财经媒体、行业分析师沟通,错失引导舆论的关键节点;平时形象管理缺失:长期不注重企业合规形象建设,导致危机时难以获得公众信任。对比农夫山泉在 "标准门" 事件中的应对 —— 钟睒睒亲自接受采访、公开检测报告、邀请媒体参观工厂,娃哈哈的危机公关显然还停留在 "被动防御" 阶段。
对宗馥莉而言,平息这场舆论风暴的关键不在于反复辟谣,而在于实质性地重建信任。当务之急是做好三件事:
一是提高改革透明度。特别是涉及国资、关联交易等敏感事项,应建立更规范的决策流程和信息披露机制,主动接受股东和公众监督。桶装水业务转移为何要通过新成立的迅尔城通公司?严学峰在其中具体扮演什么角色?这些关键信息的公开,比空洞的 "辟谣" 更有说服力。
二是妥善处理家族纠纷。香港信托诉讼、遗产分割争议等家事,已经严重干扰企业正常经营。宗馥莉需要展现出超越家族恩怨的格局,通过法律途径而非舆论战解决争议,避免企业形象持续被 "豪门狗血剧" 绑架。
三是重塑品牌合规基因。彻底反思过去 "重授权轻管理" 的模式,建立严格的合作方背景审查机制。近期发生的严学峰事件,恰恰说明内部合规体系仍存在重大漏洞 —— 一个有传销前科的人能在近 190 家关联公司担任要职,这本身就是对企业治理的极大讽刺。
跳出娃哈哈个案,这场风波折射出当下民营企业面临的舆论困境。近年来,从 "某某大佬跑路" 到 "某企业资金链断裂",类似的谣言反复出现,背后是部分自媒体将 "企业家危机" 作为流量密码的病态生态。
一些账号专门盯着民营企业的风吹草动,捕风捉影编造 "深度调查",通过渲染 "资本原罪"" 权贵斗争 "等话题收割流量。更有甚者,形成了" 编造谣言 - 引发恐慌 - 股价波动 - 做空获利 " 的黑色产业链。这种恶意舆论环境,不仅损害企业声誉,更动摇市场信心。
值得关注的是,福建省从 2025 年 2 月起开展的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重点整治 "采用 ' 贴标签 '' 带节奏 ' 等方式恶意散布所谓 ' 民营企业卖国论 '' 国进民退 ' 等论调"。这种针对性治理,或许是净化当前舆论生态的必要之举。
宗馥莉 "被带走" 的谣言终会平息,但留给娃哈哈的挑战远未结束。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娃哈哈的转型阵痛具有典型性 —— 如何在家族传承中注入现代企业治理基因?如何在市场竞争中重拾创新活力?如何在舆论漩涡中重建公众信任?
对宗馥莉而言,与其纠结于一时的谣言澄清,不如将这场风波转化为推动深层变革的契机。毕竟,公众最终关注的不是豪门恩怨,而是这家曾经承载民族品牌希望的企业,能否真正走出代际交接的阵痛,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 "被带走" 的谣言阴影,到真正 "走出去" 的发展道路,娃哈哈和它的年轻接班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条路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应对舆论场的明枪暗箭,而在于能否用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和经营业绩,重建属于新时代的企业信任。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