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4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阿姨今年68岁,患冠心病已经8年了。国庆节后天气一下子凉了不少,她想着天气冷了,就不出门了。哪知道,一天清晨,她刚起床准备洗漱,突然感觉胸闷、呼吸困难,随后就是一阵钻心的胸痛,整个人瘫倒在地。
家人紧急送医,医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幸好抢救及时,命是保住了,但医生却反复叮嘱:“天冷了,冠心病患者最怕的不是冷,而是犯错。”
每年秋冬季都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期,尤其是冠心病患者,气温骤降时,血管会迅速收缩,心脏供血负担加重,很容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报道,我国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其中相当一部分发生在气温突然变化的季节。但医生发现,真正引发心梗的,往往不是天气本身,而是患者在生活方式上的“踩雷”。
1. 冷了就躺着不动,反而更容易出事
很多患者一到冷天就窝在家里不出门,生怕着凉。可长期缺乏活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变慢,血脂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加重,一旦血栓形成,就可能堵住心脏的“供氧管道”。
医生建议:宁肯慢走几步,也别整天躺着不动。每天保持30分钟左右的轻度活动,比如室内走动、做广播体操,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
2. 早上空腹出门,心脏最受伤
很多人喜欢早上空腹出门锻炼,觉得“晨练最养生”。但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清晨是血压波动最大、心率不稳定的时段,如果这时候还空腹锻炼,容易出现低血糖、心律失常,甚至诱发心梗。尤其在寒冷天气,血管收缩更强烈,心肌耗氧量加大,风险也更高。
医生提醒:早上醒来后,至少吃点温热流食再外出,比如一杯温牛奶或小米粥,避免空腹劳累。
3. 天一冷就猛加衣服、热水澡,风险反而更高
很多老年人一冷就把衣服穿得严严实实,甚至用热水袋、电热毯捂着睡,或用热水猛冲澡,觉得这样最安全。
其实,这种“突热突冷”反而容易刺激血管剧烈收缩或扩张,导致血压波动,诱发心绞痛或心梗。特别是洗澡时,热水刺激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担骤然加重。
医生建议:穿衣要分层、洗澡水别太烫,保持室内温度恒定,比猛热来得更安全。
很多人以为心梗发作一定是“剧烈胸痛”,其实不然。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他们的痛觉神经反应减弱,往往没有典型的胸痛症状,而是以出汗、乏力、恶心、下颌痛等表现为主。有一项医院的研究显示,超过30%的心梗患者就诊时并没有明显胸痛,而是“心慌”“喘不上气”或“肩膀酸”。
医生提醒:如果突发胸闷、心慌、出虚汗、恶心呕吐、左肩或下颌放射痛,千万别硬扛,立即拨打120是最稳妥的选择。
很多患者对药物很信赖,却忽视了生活方式的调整。
但医学研究早已明确,心血管疾病的控制,药物治疗和生活干预缺一不可。
坚持规律作息:每天睡足7小时,过度熬夜会让心率失调,增加心肌耗氧。
少吃高脂高盐食物:如油炸食品、腌菜、动物内脏等,容易升高血脂和血压。
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大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心梗的重要诱因。
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尤其是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不能擅自停药。
医生强调:真正能保护心脏的,是每天一点点的坚持,不是某个“灵丹妙药”。
写在最后天气变凉,冠心病患者就像进入了“心脏警报期”。不是不能活动,也不是要过度保暖,而是要懂得正确的生活方式,避开那些看似“关心”,实则增加风险的错误做法。记住,每一次心梗的背后,往往都有一连串被忽视的信号。宁可多走走,也别犯错。
参考资料: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我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
[2]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心肌梗死临床识别与防治指南》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冠心病防控核心知识》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青囊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