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误会,害了不少人——你以为肾病离你很远,其实它就在你身边。寒露一到,气温骤降,人体代谢节奏跟着变,最先吃亏的,往往是肾。医生常说“寒露不护肾,冬天拉警报”,不是吓人,而是太多人没在意这个节气的提醒。
一个误会,害了不少人——你以为肾病离你很远,其实它就在你身边。寒露一到,气温骤降,人体代谢节奏跟着变,最先吃亏的,往往是肾。医生常说“寒露不护肾,冬天拉警报”,不是吓人,而是太多人没在意这个节气的提醒。
肾脏不像心跳那样有动静,出了问题往往“悄无声息”,等你真有感觉时,已经不是小事。每年因为慢性肾病走向肾衰的患者超过100万人,大多是因为忽视了生活细节。
秋燥当道,寒气悄然入体,肾是最怕冷的器官之一。寒露后,白昼缩短,夜晚变长,人体的阳气开始收敛,肾气也容易被透支。这个时候,如果饮食还不注意调理,就等于给肾脏“雪上加霜”。
不少人觉得护肾就得靠药,其实在没有明确病症的前提下,真正能帮肾“减负”的,是你每天吃的那几口饭。尤其是寒露节气前后,吃对食物,比乱补要靠谱得多。
讲真,有些食物看起来普通,却对肾脏有意想不到的温润作用。不是神奇食材,而是跟节气搭配得刚刚好。寒露时节,医生建议日常多吃这六种护肾好物,不是神药,但比药更稳当。
第一种是黑芝麻,很多人知道它对头发好,其实它补的就是“肾精”。黑色入肾,这是中医对色与脏腑关系的理解。黑芝麻富含优质脂肪酸和维生素E,对肾脏的小血管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
第二样食物是山药。别小看这根白白的根茎,它是“健脾益肾”的老朋友。寒露之后,脾胃易弱,山药既能补中益气,又能平衡肾气。煮粥、炖汤、蒸着吃都方便,关键是温补而不燥。
再来说第三种,黑豆。老百姓常说“肾好黑豆养”,可不是空穴来风。黑豆富含植物蛋白和花青素,对抗自由基有一手,对肾小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适合寒露后身体感觉乏力、四肢发冷的人。
第四种是栗子,一到寒露,市场上的栗子香气扑鼻。它不仅好吃,更是补肾的“软黄金”。栗子富含碳水化合物,能迅速补充能量,对肾虚导致的腰酸背痛、腿软无力,有很好的调理意义。
第五样不得不提的是海带。很多人不明白,为啥海里长的东西也能护肾?海带含有丰富的碘元素和褐藻多糖,能帮助身体调节代谢平衡,减少肾脏的代谢压力,适合寒露后体内“湿寒”加重的人群食用。
最后一个食材有点特别,是莲子。它不是专补肾的明星,但胜在“收敛心神、固精益肾”。寒露后易心浮气躁,作息紊乱,莲子能帮你稳住节奏,让肾脏也少受折腾。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这些食物看起来都挺普通,真能护肾?答案是,饮食不是治疗,而是调养。肾的日常负担大部分来自生活方式,不是某一顿饭决定好坏,而是长期的选择积累出的结果。
除了吃,还得提醒一句:寒露后,不能再贪凉。早晚温差大,肚子、腰部、膝盖这些“肾气要地”要注意保暖,别穿着短裤去挑战早晨的寒风。很多人腰疼,其实是肾气被寒气一击就虚了。
起居方面,寒露后睡眠要提前一点,别熬夜透支。夜晚是肾藏精的时间段,越晚睡,越消耗肾气。尤其是年轻人不要以为自己“有本钱”,肾脏不像钱包,不会提醒你余额不足,等你察觉时,已经透支好几年。
饮水方面也要说清楚,不是多喝水就好。寒露之后,天气干燥但不热,过度饮水反而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喝水要少量多次,不渴也别强灌,关键是让身体慢慢吸收。
再提醒一句,别迷信补药。有些人一到寒露就开始吃各种滋补品,什么鹿茸、海参、冬虫夏草统统上桌。盲目进补不仅没好处,反而可能搞乱身体的内分泌节奏,反伤肾气。
很多人以为肾病是老年人才担心的事,其实现在30岁以下的尿酸偏高、蛋白尿情况也很常见。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食重油重盐,是年轻人肾脏负担重的主要原因。
说到这儿,不妨停下来想一想:你上次做体检时,有没有注意看尿检那一栏?有没有蛋白、潜血?这些都可能是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日常多留意,才能早一点保护它,不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还有一个冷门但重要的提醒:憋尿伤肾真的不是玩笑。长期憋尿会引发膀胱压力升高,反过来影响到肾脏的排泄功能。办公室里忙归忙,厕所还是该去就去,别等“晚点再说”。
寒露这节气说大不大,但对身体来说,是个调档期。养生不是老人的专属,是每个成年人的“人生保险”。护肾,不靠神奇食物,也不靠昂贵补品,靠的是你每天吃什么、做什么、想什么。
肾脏沉默,它不吭声,也不吓唬人,但它承担着身体最基础的清道夫工作。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还给你。日子长着呢,别让肾脏提早“退休”。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王刚.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及防治策略[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0,36(1):3-7.
[2]孙晓梅,林晓君.寒露节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10):1321-1324.
[3]刘婷婷,张宏.山药及其在补肾养生中的作用研究[J].食品与健康,2021,7(4):50-53.
来源:护士的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