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现场,当八万只和平鸽与气球一同飞向天空,中阿卫视驻华记者方浩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
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现场,当八万只和平鸽与气球一同飞向天空,中阿卫视驻华记者方浩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
他哽咽道:“我出生在一个战争国家,多希望中东人也能过上像中国人这样的生活。”阅兵结束时,他双眼通红,却忍不住向身旁的记者道贺:“恭喜你们……真的恭喜你们。”
这份真挚动人的表达,让许多人记住了方浩明。
其实早在2024年,方浩明就因在外交部新春招待会上跳起“科目三”而火爆网络。
同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长王毅更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2024年中秋,在外交部驻华记者招待会上,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与方浩明亲切互动、合影留念,他那口流利的中文和一脸灿烂的笑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媒体人,方浩明积极参与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他所参与的栏目曾入选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评选的对外传播优秀节目名单,作品覆盖22个国家,尤其在阿拉伯地区引发广泛共鸣。
方浩明以记者的身份成为中国故事跨文化讲述的一座桥梁,他也因此多次获得中国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
方浩明来自伊拉克,童年两度经历战火,从未享受过真正的平静。11岁那年,他在中国姐夫的帮助下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人生从此转向。
在中国,他不仅完成了学业、事业有成,还邂逅了爱情,与一位中国姑娘携手成家,真正把心安在了这个给予他和平与希望的国度。
01
跨国婚姻助力战火中的移居
2000年,方浩明(原名艾明)出生于伊拉克,他的童年是被战火撕裂的童年。方浩明3岁那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巴格达街头爆炸声不断。他家三楼的墙壁上,至今仍留着清晰的弹痕。
在那样的环境里,方浩明几乎没有像样的玩具。和小伙伴趴在楼顶玩闹时,他只能把扫帚当作机关枪,互相“扫射”。那时,方浩明最大的梦想不是成为什么大人物,仅仅是“过上和平的生活”。
2005年,为了躲避日益动荡的局势,方浩明全家迁往叙利亚暂居。本以为生活可以恢复平静,可6年后,叙利亚内战开始。“战争就像追着我们一样”,方浩明回忆道,“眼看形势急转直下,我们不得不下定决心离开。”
可战火持续蔓延,家园日渐沦为废墟。方浩明一家五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不知该去向何方。就在这时,希望来了。
2008年,方浩明的姐姐希琳在叙利亚结识了一名中国留学生。缘分让两个来自不同文化的年轻人越走越近,最终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后,姐姐随姐夫来到中国定居。谁曾想,这段美好的姻缘竟在几年后成为扭转全家命运的关键。
2011年,叙利亚局势急转直下,战火愈演愈烈。危急关头,远在中国的姐夫挺身而出,果断启动家庭团聚签证申请程序,为方浩明一家铺就了一条通往安全的道路。
当时,中国对中东家庭的移民政策正是以亲属团聚为主要渠道。根据相关规定,外籍人员申请在中国长期居留,需要准备婚姻证明、亲属关系公证等一系列材料,而这些条件,方浩明一家恰好全部符合。
方浩明和姐姐希琳
仅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办妥了中国的团聚签证。由于机场当时尚未完全关闭,他们匆忙收拾行装,带着极少的行李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初到中国,这个东方国度对他们来说既神秘又陌生。方浩明笑称:“我当时只知道成龙和中国功夫,其他一无所知,我甚至提前备了一箱泡面,怕没东西吃。”
得益于姐夫的宁夏籍户口,全家最终定居银川。当地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临时住所,并协助其办理居留手续。初到宁夏,街头的广场舞音乐让方浩明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夜晚没有爆炸声,可以如此美好。
生活安定下来了,语言却成了第一道难关。最初,他们只能靠比画和猜与周围人沟通。好在当地同学常常用“你好”“朋友”这样简单的词语主动问候,让他感受到了极大的温暖。方浩明说:“那一年我11岁,来到银川以后就爱上了银川,银川人都很友善。”
在银川回民中学,方浩明从零开始学中文。宁夏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符合他们习惯的饮食,让一家人很顺利地适应下来。不到三年时间,方浩明不仅普通话流利,还学会了不少本地方言,甚至会使用“咋个”“谝闲传”这样地道的表达。
随着对中国感情的愈加深厚,方浩明将自己的中文姓定为“方”。他笑着说:“因为母校是北方民族大学,我是北方民族大学的人。”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他对“第二故乡”发自内心的认可与归属。
02
因为爱中国,
所以要讲好“中国故事”
方浩明的人生轨迹,仿佛是一幅用勇气和希望绘就的画卷。年少时亲历的动荡,让他格外珍惜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获得的安宁。这份珍惜化作了他笔尖下的专注与课堂里的勤奋。
2017年,凭借不懈努力,方浩明如愿考入北方民族大学,从此系统学习中文,沉浸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
当其他留学生还停留在日常会话时,方浩明已开始钻研古汉语的韵味,尝试用中文书写属于他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也正是在这段黄金时期,他萌生了当记者的想法。
2022年毕业后,方浩明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背景,从200余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阿卫视驻华记者。他在面试中提出的“用阿拉伯视角讲中国故事”的理念,获得面试官的高度认可。
谈及为什么要选择当一名记者,方浩明表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成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沟通的桥梁,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在接受母校采访时,方浩明动情地说:“中国不仅给了我安全的生活,更让我找到了用一生去完成的使命——让阿拉伯世界听到真实的中国声音。”
作为中阿卫视的驻华记者,方浩明活跃在两会、博鳌亚洲论坛等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外交舞台上。他报道中国故事,有着自己独特的温度与视角。
2023年,方浩明参与博鳌亚洲论坛报道,专访沙特投资大臣,提问“中国新能源技术如何助力中东绿色转型”被央视引用。
2024年两会期间,方浩明向外交部部长王毅提问时,被王部长一眼认出是“跳科目三的小伙子”。会后,方浩明激动地发视频称:“真的非常兴奋,能在两会期间提问部长,心情特别激动。部长也认识我,这辈子值了!”
“科目三”是方浩明在外交部新春招待会上与其他记者共同表演的节目。被问到为什么跳这个节目,方浩明认真地说:“是因为我希望了解当地的人民是怎么生活,我要融入中国,然后去宣传中国故事。”
今年9月19日,电影《731》上映的第二天,方浩明特别组织了一场具有国际意义的观影交流活动,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50位人士共同观看这部深刻揭示历史真相的影片。
他们中有教授、网红、留学生,其中有一名是从约旦骑行到中国的网红。观影过程中,现场传来啜泣声。影片结束后,方浩明神情凝重地说道:“731这段黑暗的历史,全世界都应该知道,它不应该被抹去。”
方浩明要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包括历史真相,他也尽可能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对方浩明而言,这是一种使命。他动情地说:“每次在海外平台发视频,总会收到无数关于中国的问题……我这样做,是相信它能给世界带来更好的理解。”
方浩明的报道通过卫星信号,传送到22个阿拉伯国家的千家万户,他深感自豪的同时却始终不忘初心。
“如果没有来中国,我或许还在中东的某个角落,绝不可能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报道阅兵。”这句话里藏着一个少年从漂泊到扎根的全部感激,也蕴含着他面向未来,继续讲述中国故事的全部初心。
03
“想尽快在中国安个家”
工作之外,方浩明是一位鲜活的生活家。他的社交媒体账号就像一扇打开的窗:既有两会现场贴心服务包的细节分享,也有他与女友的日常甜蜜;既有对中国便捷地铁系统的由衷赞叹,也有对臭豆腐、豆汁等中国美食的勇敢挑战。
方浩明在短视频平台分享银川美食、方言段子,受到粉丝们的喜爱,被评为“最懂中国的伊拉克人”。
方浩明还有一个浪漫的小目标——走遍全中国。在福建武夷山,他录制节目品味茶香;他受邀成为泉州的旅游推荐官,体验簪花,用镜头记录点滴美好;在云台山风景区,他体验大好河山的壮丽……每年他会选择去中国的一个地方过年,他要感受不同的过年氛围。
生活中,方浩明是牵着女友的手、漫步街头的普通青年。“在中国生活久了,自然而然地会渴望一个懂你这份归属感的人。”方浩明这样解释他与一位新疆姑娘的相遇。
两人相识于校园,从朋友到恋人,感情在理解中悄然生长。他常常出现在她的镜头中,一起看演唱会,一起滑雪,在镜头前搞怪。不刻意、不造作,他们被网友称为“跨国情侣典范”。
2024年3月,方浩明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订婚的喜讯。视频里,未婚妻一袭中式礼服,方浩明一身笔挺西装,两人共持茶具敬茶。背景中,伊拉克手工艺品与中国红灯笼相映成趣——像极了他俩的爱情:文化虽有别,心意却相通。
“想尽快在中国安个家。”方浩明多次说道。未婚妻也全心支持他的理想。记者常需奔波,她却总能在他熬夜写稿时默默递上一碗热汤,在他因文化差异而困惑时耐心沟通。“这些瞬间让我知道,这就是家了。”方浩明笑着说。
日常里,两种文化温柔地交融。他带她品尝家乡的美食,她教他泡中国茶、写毛笔字。2025年上合峰会期间,两人在天津尝试草本咖啡,他被苦得皱眉,她笑着递来一颗红枣:“中西合璧,以甜克苦。”这段视频随即走红,让人看到跨国恋的幸福浪漫。
就连走红网络的“科目三”舞蹈也成了两人玩笑的话题。“现在全世界都见识你的舞技啦!”她在评论区调侃。而当他与偶像甄子丹合影时,她假装吃醋:“你眼里只有甄子丹吗?”这些俏皮的互动,也让网友们大呼“好甜”。
“我们的故事不复杂,”方浩明说,“因为理解而相爱,因为相爱,更想让人看见文化之间的包容。”
从战火中度过童年到在中国安家立业,方浩明更懂和平的珍贵,而爱情让个人幸福悄悄汇入了文明对话的长河。
他曾站在天安门广场,望着那句“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久久不语。也许正是对团结与和平的共同向往,让他们的感情跨越千里,成了一抹格外温暖的光。
素材来源: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