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翻看同花顺和新浪财经数据时,我发现液冷板块里藏着不少 "实在股",尤其是股价在 6 元左右的标的,股东和高管增持力度特别大,累计金额超过 6 亿元。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可比任何口号都实在,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最近在翻看同花顺和新浪财经数据时,我发现液冷板块里藏着不少 "实在股",尤其是股价在 6 元左右的标的,股东和高管增持力度特别大,累计金额超过 6 亿元。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可比任何口号都实在,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一、液冷行业迎来爆发期:政策 + 需求双重驱动
1.1 政策强制力推动液冷成为刚需
液冷这波热度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有实打实的政策支持。国家早在 2024 年就发布了《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到 2025 年底,新建大型数据中心 PUE(能源使用效率指标)必须降到 1.25 以内,而枢纽节点更是不能超过 1.2。这个标准可不是随便定的,传统风冷技术根本达不到,液冷技术一下子就从 "可选项" 变成了 "必选项"。
1.2 AI 算力爆发催生海量散热需求
政策是基础,而真正让液冷行业加速的是 AI 算力的爆发式增长。随着 AI 服务器和智算中心算力的不断提升,芯片功耗也在飙升,散热问题变得异常严峻。有个说法是 "芯片每升温 10℃,运行寿命减半",这可一点不夸张
。在这种情况下,液冷技术凭借其高效的散热能力,成为了解决高功率芯片散热问题的最佳方案。
1.3 市场规模高速增长,IDC 给出乐观预测
根据 IDC(国际数据公司)的最新预测,2025 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 33.9 亿美元,同比增长 42.6%
。更惊人的是,从 2025 年到 2029 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约 48%,到 2028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62 亿美元。这个增速在整个 IT 硬件领域都是相当亮眼的。
二、业绩支撑:液冷企业订单饱满,盈利能力提升
2.1 高增长订单支撑业绩确定性
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增长直接转化为液冷企业的订单增长。以集泰股份为例,虽然股价还不到 7 元,但公司自主研发的液冷导热硅油纯度已达到 99.999%,特别适合浸没式液冷服务器。2025 年第二季度,公司液冷材料新增订单就达到 1.2 亿元,毛利率更是高达 3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2 企业业绩大幅增长,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业绩增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企业财报数据。多家液冷相关上市公司 2025 年上半年业绩表现亮眼:
飞荣达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1.55 亿元至 1.7 亿元,同比增长 103.95% 至 123.69%。公司在 AI 服务器散热相关业务与重要客户的合作有序推进,市场份额和营业收入显著增长
。
松芝股份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 1.4 亿元至 1.7 亿元,同比增长 53.58% 至 86.49%。公司聚焦移动式热管理,特别是在汽车热管理主业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
中石科技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1.16 亿元至 1.29 亿元,同比增长 85.01% 至 105.75%。业绩增长主要源于大客户终端产品散热材料需求增加,以及 AI 赋能下新兴消费电子、数字基建等行业新产品快速迭代带来的新散热方案需求
。
2.3 产能扩张加速,企业积极布局未来
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液冷企业纷纷加大产能投入。川润股份副总裁李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液冷产品已经覆盖数据中心、储能、风电等应用场景,并建成了自动化液冷产品生产线和十万级无尘洁净车间,具备液冷板、快速接头、液冷分配单元(CDU)等关键部件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年产能可达 1GW
。
三、股东和高管增持:真金白银彰显信心
3.1 控股股东大手笔增持,累计金额超 6 亿
最能体现企业价值的,莫过于股东和高管的真金白银投入。东阳光作为液冷核心部件供应商,其控股股东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从 2025 年 2 月 6 日至 2025 年 9 月 15 日期间,累计增持公司股份 2279.41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0.76%
。更值得注意的是,控股股东不仅自己增持,还获得了银行 3.15 亿元的专项贷款支持,公司更是两次上调回购价上限,从 9 块多一路调到 15 块以上。
更夸张的是,东阳光控股股东的增持计划从 2024 年 10 月 24 日开始,截至 2025 年 9 月 15 日,已经累计增持 4320.93 万股,占总股本 1.44%,累计增持金额高达 50,003.32 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如果再加上其他股东和高管的增持,总增持金额已经超过 6 亿元。
3.2 外资机构看好,纷纷布局低价液冷股
除了控股股东和高管外,外资机构也在悄悄布局低价液冷股。以康盛股份为例,2025 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十大股东出现了 5 位新股东,其中 UBS AG(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以 433.59 万股新晋公司第六大股东,高盛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以 370.49 万股新晋公司第八大股东,MORGAN STANLEY & CO.NTERNATIONAL PLC. 以 288.98 万股新晋公司第十大股东
。
这种外资机构的集体入场,说明低价液冷股的估值性价比已经被国际投资者所认可。康盛股份股价目前也在 6 元左右,是典型的低价液冷概念股。
3.3 增持背后的逻辑:对公司未来业绩的信心
股东和高管的增持行为,本质上是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强烈信心。以东阳光为例,公司预计 2025 年 1 至 6 月份营业收入构成为:高端铝箔占比 40.81%,化工新材料占比 27.63%,电子元器件占比 25.4%,这些业务都与液冷技术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随着液冷市场的爆发,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增长,这也是股东敢于大手笔增持的原因。
四、风险提示:PMI 数据波动需警惕
4.1 制造业 PMI 虽有回升,但仍处于收缩区间
虽然液冷行业前景广阔,但也不能忽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2025 年 9 月份全球制造业 PMI 为 49.7%,较上月小幅下降 0.2 个百分点,连续 7 个月在 49%-50% 的区间内
。中国制造业 PMI 为 49.8%,虽然比上月上升 0.4 个百分点,但仍处于收缩区间(低于 50%)
。
4.2 下游需求可能受经济环境影响
制造业 PMI 数据的波动意味着下游数据中心的建设进度可能受到影响。如果经济增速放缓或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数据中心项目可能会延期,这将直接影响液冷企业的订单落地速度和业绩释放。
4.3 订单转化为收入存在时间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很多液冷企业已经签订了大量框架协议,但从订单到实际交付和回款之间存在时间差。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季度财报中的 "合同负债" 和 "营收确认" 数据,这两个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五、技术路线之争:冷板式 VS 浸没式
5.1 冷板式占据主导地位,至少未来 3-5 年仍是主流
在液冷技术路线上,目前存在冷板式、浸没式和喷淋式等多种方案。从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综合来看,冷板式技术预计将在未来 3-5 年内保持主导地位
。冷板式技术成熟度高、综合成本相对较低,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选择。
5.2 浸没式优势明显但面临成本挑战
浸没式液冷虽然散热效果更好,但存在两个明显短板:一是成本问题,其中冷却工质(如氟化液)属于耗材,其初装及运维成本都比较昂贵;二是技术问题,目前使用的冷却工质在环保安全方面仍需进一步验证
。
5.3 技术路线选择影响企业发展前景
不同液冷技术路线的选择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以集泰股份为例,公司目前主要布局冷板式液冷技术,而东阳光则同时布局了冷板式液冷和浸没式液冷
。企业技术路线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其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
六、投资机会:低估值液冷标的迎来布局良机
6.1 外资机构青睐低估值液冷股
从市场表现来看,外资机构似乎特别青睐低估值的液冷概念股。如康盛股份,不仅一季度业绩大幅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长 434%),而且前十大股东中出现了 UBS AG、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知名投行的身影
。这表明国际投资者已经开始布局低估值的液冷标的。
6.2 下游应用场景拓展带来新机遇
液冷技术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数据中心外,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也开始大量采用液冷技术。如松芝股份就聚焦移动式热管理,特别是在汽车热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还开发了液冷式储能电站电池热管理系统
。这种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拓展为液冷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6.3 三大信号判断行业拐点
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通过以下三个信号来判断液冷行业的发展趋势:
运营商招标动态:密切关注三大运营商的招标公告,他们的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和液冷项目落地进度直接反映了行业需求。
企业产能释放:跟踪液冷企业的产能扩张和释放情况,如东阳光等公司的产能扩张计划,这是判断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指标。
高技术制造业 PMI:关注高技术制造业 PMI 分项数据,如果持续回升,说明算力基建投入在加码,液冷需求端将更有保障。
七、总结与展望:液冷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7.1 核心观点:估值与业绩双重驱动
综合来看,液冷板块正处于估值与业绩的双重驱动阶段。一方面,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爆发为行业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另一方面,股东和高管的大手笔增持以及外资机构的积极布局,为股价提供了支撑。
7.2 短期波动与长期价值
短期内,液冷板块可能会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制造业 PMI 数据的影响而出现波动。但从长期来看,AI 算力需求增长、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以及液冷技术应用场景拓展等因素,将持续推动行业增长。
7.3 投资建议:关注三大方向
对于投资者,建议关注以下三大方向:
低估值液冷标的:如股价在 6 元左右、具备核心技术且股东增持力度大的企业;
冷板式液冷龙头:在冷板式技术领域具备领先优势的企业,这类企业在未来 3-5 年内将持续受益;
多元化布局企业:同时布局冷板式和浸没式液冷技术,或积极拓展储能、新能源汽车等应用场景的企业。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液冷行业虽然前景广阔,但也存在技术路线变化、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风险。投资者应保持理性,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偏好,谨慎决策。
本文仅是个人思考与记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所有提及的板块、个股均仅为分析案例,都有下跌的风险。请您务必独立判断,为自己的钱包负责。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