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总统特朗普希望自己像美国开国元勋那样登上美国货币,在250美元面值的新纸币上印上他的肖像。我们在座的很多朋友怕是要笑掉大牙了,应该会成为年度最佳搞笑素材[笑哭][笑哭][笑哭]
素材来源于网络
刚看到一条新闻,美媒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希望自己像美国开国元勋那样登上美国货币,在250美元面值的新纸币上印上他的肖像。我们在座的很多朋友怕是要笑掉大牙了,应该会成为年度最佳搞笑素材[笑哭][笑哭][笑哭]
懂王兴致勃勃地转发支持法案,盼着把肖像印在250美元新钞上,却浑然不知“250”这三个数字,在我们这里早成了自带吐槽音效的文化密码。
素材来源于网络
在美国语境里,250可能只是个普通的数字。肯塔基州众议员安迪·巴尔还一本正经地写着“恰当的致敬”“美国最美好的日子还在后面”之类的赞歌,仿佛这数字承载着国运昌隆的寓意。毕竟美元史上本就有过500、10000美元等大额面额,对美国人来说,新面额不过是印钞机多转几圈的事,没人会多想数字背后的玄机。可这事儿在我们这里直接炸了锅,不是震惊,是笑到拍桌的那种[捂脸][捂脸][捂脸]
中国人对“250”的感情,那叫一个源远流长。有种说法是古代银子五百两封成一锭,二百五就是半锭,谐音“半疯”,暗指人不够清醒。另一说是,早年一吊钱是一千文,半吊子是五百文,二百五连半吊都凑不齐,自然成了“不够数”的代名词。从小到大,这词儿早融入了生活。特朗普这波主动认领,在我们看来简直是送上门的笑料。
素材来源于网络
中文网友的创作欲瞬间被点燃。有人P出“特朗普250美元纪念钞”,正面印头像,背面直接配字“没人比我更懂二百五”,精准拿捏“懂王”人设。职场人借梗吐槽:“领导让做报表却复制去年数据,这水平够印在250美元上,主打一个不靠谱限量款!” 学生党也凑趣:“考试漏填答题卡,老师都笑我‘这是要竞争250美元代言人啊’。” 更损的是把钞票P成外卖红包,写着“满25减250,仅限懂王使用”。
素材来源于网络
最妙的是文化输出的名场面。美媒报道下面,最高赞留言竟是拼音“èr bǎi wǔ”,老外一脸懵地查词典,弄懂意思后笑到失态。美国主播直播科普“250在中文里是‘特别的天才’——笨人的那种”,刚说完就憋笑掐断镜头进广告。有在美华人发现,连超市收银员都学会了这词,看到有人少给钱会小声嘀咕“250”,文化渗透效果比孔子学院还直接。
素材来源于网络
更尴尬的是提案本身的荒诞性。美国《联邦货币法》明明白白写着“在世人物不能上货币”,想改规矩得闯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关,流程比懂王离婚还复杂。财政部官员私下吐槽“草图发出来都得交罚款”,这法案存活率恐怕比特朗普的头发还低。可懂王还乐呵呵转发支持,难免让人觉得“这波确实250”。
这场乌龙像面镜子:美国人看的是政治噱头,中国人品的是文化梗。懂王一门心思想蹭开国元勋的热度,却不小心踩中了中文世界的“吐槽雷区”。或许等他搞懂“250”的含义,得连夜让团队把面额改成200或300美元。但话说回来,要是真改了,中文互联网的快乐不就少了一大半?
毕竟不是谁都有机会,把自己活成跨洋的文化梗。懂王这波“250操作”,怕是要在中文世界里,比他的政治生涯留名更久。
来源:随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