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双节消费热:14.83亿背后的增长秘诀,不止人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10:23 1

摘要:刚过去的国庆中秋8天假,陕西的消费市场火得实实在在:大唐不夜城挤得需要错峰通行,餐馆排队能排到号外,连高速服务区都成了休闲打卡点。但热闹背后不是偶然——省商务厅10月8日的监测数据显示,全省570家样本企业商品零售额达14.83亿元,同比涨了10.48%,餐饮

刚过去的国庆中秋8天假,陕西的消费市场火得实实在在:大唐不夜城挤得需要错峰通行,餐馆排队能排到号外,连高速服务区都成了休闲打卡点。但热闹背后不是偶然——省商务厅10月8日的监测数据显示,全省570家样本企业商品零售额达14.83亿元,同比涨了10.48%,餐饮销售额更是1.37亿元,增幅高达22.77%。这组数据的背后,藏着陕西消费市场的深层变化,绝非“人多”二字能概括。

要说这个假期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花钱的地方更宽了,花得也更值了”。商品零售里,高端消费和日常便民两头都热:西安华联SKP销售额涨了19.41%,砂之船涨了17.64%,而主打民生的盒马增速居然冲到了53.9%。这说明不管是买奢侈品还是囤菜,消费者的需求都被充分激活了。

餐饮市场的分化更有意思。堂食同比增长22%,但外卖增速飙到38.01%,瑞幸咖啡、金拱门这些连锁品牌销售额涨幅都超过35%。这背后是消费场景的延伸:年轻人既想约着在“关中印象”吃顿陕菜,也离不开随时随地的便捷餐饮。更关键的是,陕菜这次成了“顶流”,在最受欢迎菜系里稳居第一,连川菜、湘菜都得往后排,这可不是偶然——文旅和美食的绑定,让本地风味成了必打卡项目。

生活必需品市场的表现更能看出“底气”。全省八大类生活必需品日均交易量近2.8万吨,价格还稳得很:蔬菜只涨了0.2%,鸡蛋、猪肉反而降了,最高降幅达0.7%。能在8天长假里做到“量足价稳”,靠的是12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提前备货,这才是消费市场敢“热”的基础。

很多人觉得消费火就是靠发消费券、搞打折,但陕西的玩法早就升级了。这次能引爆市场,核心是做对了三件事。

首先是“把流量变留量”,靠的是“商旅文体”捆在一起玩。全省各地搞了158场促销活动,没有简单重复“满减”套路:西安在核心商圈搞灯光秀、非遗展演,宝鸡搞“博物馆+马拉松”的票根优惠,延安用红色资源把旅游、演艺、餐饮串起来,铜川干脆主打“康养+乡村”体验。这样一来,游客不再是“逛完兵马俑就走”,而是能留下来吃、住、买,形成了消费闭环。像西安大唐不夜城,前4天就接待145万人次,营收超1.1亿元,就是这个逻辑。

其次是“抓准大头,激活小头”。大宗商品是消费的“压舱石”,渭南搞装修补贴,商洛、杨凌办汽车嘉年华,直接拉动了汽车、家电这些大额消费。而“小头”就是线上消费,汉中搞了29场直播带货,榆林做“头阵主播带货”,把农产品、文创品卖向全国,线上线下一打通,消费的天花板就高了。

最后是“兜底保障”做得实。文旅市场火了,最怕的是“宰客”“不安全”。陕西这波很稳:全省文旅系统出动近6000人次执法,检查2600多家经营单位,整改了64个安全隐患。城固县还提前发了“不涨价倡议”,反而吸引了更多游客,旅游收入涨了9.5%。消费者吃得放心、玩得安心,才敢放开花钱。

如果说数据是表象,那消费逻辑的转变才是根本。这次陕西的消费热潮,本质是从“到此一游”的观光经济,转向了“深度参与”的体验经济。

最明显的就是游客的变化。25到39岁的游客占了58.36%,女性游客更是超过53%。这两类群体最吃“文化体验”这套:穿汉服逛长安十二时辰、看《赳赳大秦》沉浸式演出、买“博物馆文创”,这些能晒、能参与的消费,比单纯买东西更有吸引力。西安的文博单位接待了近250万人次,创了历史新高,就说明“文化打卡”已经成了主流。

文旅的“双向流动”也很关键。外地游客同比涨了8.1%,陕西人出省游也涨了12.1%。这意味着陕西不仅能“引进来”,自身的消费活力也在“走出去”,市场内外循环都动起来了。更难得的是,客源地从周边的四川、河南,延伸到了北京、广东这些发达地区,甚至外宾订单都翻了番,中秋当天外宾订单占比达21%,说明陕西的消费吸引力已经辐射全国,甚至走向国际。

虽然成绩亮眼,但冷静看,陕西消费市场还有可挖的潜力。比如县域消费虽然火了,岚皋村BA流量破58亿,但真正转化成的旅游收入还不算高;银发游和家庭游的游客占比加起来不到7%,这部分市场还有很大空间。另外,部分新兴业态比如直播带货,虽然场次多,但同质化严重,真正能做成“长效IP”的不多。

不过总体来看,这个假期的消费热潮不是“昙花一现”。从4月西安就启动的“西悦购”提振消费活动,到9月落地的消费贷贴息政策,再到假期里精准的业态融合,这是一套“组合拳”的效果。它证明只要找对消费痛点,把文化底蕴变成消费动力,把保障做到位,市场活力自然能被激发出来。

陕西这波消费热潮,给其他地方提供了一个“样本”:消费不是靠“催”出来的,而是靠“养”出来的。从稳物价保供应的基础,到文旅融合的创新,再到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精准捕捉,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子上。14.83亿的零售额只是一个开始,当这些做法变成常态,陕西消费市场的活力只会更持久。

来源:好学云朵u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