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萧璞,字朴石,又名罗夫、萧原等,宿城区埠子镇人,1920生。萧璞在宿迁师范就读时,就参加了宿迁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发动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牺牲,年仅28岁,把短暂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
萧璞烈士
献身抗战的杰出青年——萧璞
郭永山
萧璞,字朴石,又名罗夫、萧原等,宿城区埠子镇人,1920生。萧璞在宿迁师范就读时,就参加了宿迁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发动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牺牲,年仅28岁,把短暂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
一、良好教育孕就抗战思想
萧璞父亲萧子英,上海正风文学院毕业,长期在外从事政治活动。母亲罗素梅系知识分子,常给孩子讲中国历史和古诗文,并严格管教子女。
1930年秋,国民党派兵驻守埠子,其中有位名叫古香山的军官,他在江西“剿共”时曾被红军俘虏,被组织到苏区参观,很受感动。他到萧璞家常讲苏区红军的所见所闻,从此,共产党与苏区及红军的高大形象在他的脑子里扎下了根。
1933年春,父亲萧子英出任宿迁县救济院院长,于是举家迁居宿城。萧璞自幼勤奋好学,同年小学毕业即考取宿迁师范。这一年,他的舅舅罗铁山从无锡教育学院毕业后,向他讲述“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全国救亡运动盛况,使他逐步具有了爱国救亡思想,激起了他对国民党政府对日不抵抗主义的愤慨。因此,他在进入宿迁师范后,以埋头读书来寻求救国与做人的道理,寻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二、组建进步小组培训救亡骨干
教育界的进步教育家、宿迁师范教师沈新萍先生,任萧璞的国文和中国史教师后,常结合教学对国民党的腐败和不抵抗主义进行抨击,并鼓励学生要接受新思想,为振兴中国创绩立业。其间萧璞大量阅读了“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进步社会科学刊物,不断从中汲取营养。
1935年起,萧璞先后以墨生、磨放、萧潜、大兵、黑丁、罗夫、萧原等笔名,先后在《上海日报》《立报》《晨报》《文学》《大众生活》《新生活》《扶轮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多篇,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锋抨击社会的丑恶和不平,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1936年,他以了解社会为目的,离开学校前往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在上海接触一些左翼作家,作家张天翼和女作家葛琴惊叹其才华,极为器重,葛琴还带他去看望重病中的鲁迅,译作家黄源送给他新译作。
在进步作家的启发与指导下,为了进行革命宣传,萧璞把志同道合的徐敏慧、黄石奇、蔡西野、许里人、倪培修等十几位进步同学,组成“左翼文学小组”,以他的驻地——县救济院小楼为基地,进行新文艺与新哲学的学习和探讨。萧璞还向他们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在这偏僻的小县城里,传播了革命火种。
萧璞牵头组织的“左翼文学小组”,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发展到30余人,除学生外,还有教师、店员等参加。他们后来都走上了抗日前线,成为宿迁抗战救亡的骨干分子,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37年9月,八路军某部南下宣传队(代号兰苏维)来宿迁散发《八一宣言》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中共中央文件和传单,宿城知识界涌现一批抗日救亡的热血青年。还在宿迁师范就读的萧璞、黄石奇等,满怀抗日救国激情,自发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党的抗日政策,讨论宣传和组织群众抗日的具体办法。他们利用课堂阵地,慷慨陈词,激起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与报国杀敌的决心,争先为抗日救亡贡献力量。
三、参加先锋队投身抗战动员
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合作局面正式形成。1938年元月,徐州第五战区抗敌总动员派人来宿迁筹建组织动委会,并与萧璞、许里人、倪培修、蔡西野等人取得联系,共同开展工作。3月,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宿迁小组”成立,由张一平任组长。成员有萧璞、倪培修、许里人、蔡西野、黄石奇、萧明等。萧璞几次在组织动员会上提出,为了实现全民抗战,必须做好民众的发动和组织工作;县区乡要成立农、工、商、妇救国会,以便动员全面抗战;同时他还建议,国共已合作,应立即释放政治犯,以实现各方力量大团结。
不久,中共豫皖苏特委书记郭子化又以第五战区抗敌总动员委员身份,利用与宿迁县县长的同学关系,派中共党员于化琪到宿迁工作,成立宿迁县抗敌总动员会,萧璞等任指导员。萧璞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要求抗日青年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他的抗战思想在年轻人队伍中影响很大,激发了青年学生抗日热情。
萧璞还积极引导小他两岁的弟弟萧明走上抗战道路,萧璞常借些《新生》《中流》等进步书刊让他读,使他在潜移默化中进步很快,政治觉悟明显提高,追求新思想。1938年4月,萧明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宿迁小组。随后在组建宿迁县青年抗日救国会时,萧明是发起人之一,并积极参加活动,进行抗日宣讲,编写壁报、会刊等。1939年4月,萧明因山东“肃托事件”被误杀于沂水地区,年仅17岁。1987年7月,中共宿迁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四、以笔代枪助力抗日力量
1938年8月,萧璞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末,随抗大二分校去晋察冀根据地。1939年6月,任晋察冀通讯社编辑科长。次年秋,晋察冀日报社与通讯社合并,萧璞任特派记者。由于他善于接近群众,在采访中能获得第一手资料,所撰写的文章言简意赅,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萧璞撰写发表的文章《1940年五专区经济建设》,就如何加强农业、工业、贸易及合作社工作,提出农业生产是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切经济建设的基础,只有农业生产发展,才能使工商业日趋繁荣,才能保证军需供给,改善人民生活,才能源源不断地动员无限人力与生长无限的物力,支援抗战。他还提出,在敌人经济封锁政策下,依靠群众,大量开展根据地资源,发展工业,主要是手工业,恢复、扶持鼓励私人手工业,特别是家庭手工业。文中还积极提倡开渠凿井、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这些观点,对当时根据地经济建设与发展起着指导作用。
当时,担任北方局党报委员会书记、兼晋察冀日报社和通讯社长的邓拓,认为他理论水平高,观察力强,研究问题肯下功夫,许多重要社论和给北方局的报告,都安排萧璞撰写。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华北联合大学迁张家口,增设新闻系,校长成仿吾与邓拓协商,调萧璞任新闻系副主任。他到职后,组织人力赶编教材,制定教学大纲和规划,使新闻系如期开学,并亲为学员教授主要课程。
五、正确指导土地改革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华北联大撤出张家口,萧璞参加前线记者团,到战火纷飞的战场采访。
1947年春,萧璞调任中共来源县委宣传部部长。在指导地方土地改革中,他带队深入农村,密切联系群众,依靠贫雇农开展工作。他依据《土地改革法大纲》精神,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对反对蒋介石内战的开明绅士,动员退出多余土地;对守法的中小地主,通过说理,平分其土地;对富农则分其多余土地。孤立少数,团结大多数,这一做法被推广。此后,有些地区出现了分浮财、挖地财、将地主扫地出门,甚至侵犯中农利益的“极左”现象。他发现这一苗头现象后,及时与县委书记苏毅然向上级党委写报告,对这一不良倾向予以纠正。
1948年春,萧璞任中共涞源县委副书记。是年8月,他去天镇县开会,归来路经蔚县火石岭时,突遭国民党军残部袭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来源:赵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