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南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09:51 1

摘要:多年前心绪凝结时,也常像今天这样,驱车至天马山所在的黄沟村散心,有时步行攀登至山顶,有时开车上山,那时上天马山的路,没有柏油路,是一条土路,道路狭窄,坎坷不平。步行攀登时,除了松林间宜人的清风,感受最深的是看似眼望可及的山顶,以为近在咫尺,却隔着一个深沟,需要

文/拜啸霖

秋日驱车沿灞水河滨路向南,不知不觉间来到辋峪河畔。远远望见天马山上高高耸立的文峰塔,天空湛蓝,不见一丝的云彩;林木墨绿,不见丝毫的颓意。

多年前心绪凝结时,也常像今天这样,驱车至天马山所在的黄沟村散心,有时步行攀登至山顶,有时开车上山,那时上天马山的路,没有柏油路,是一条土路,道路狭窄,坎坷不平。步行攀登时,除了松林间宜人的清风,感受最深的是看似眼望可及的山顶,以为近在咫尺,却隔着一个深沟,需要绕很远的路才能抵达,一趟下来你会悟透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有时看似唾手可得的,暗藏着你看不到的深坑与绝境,有人终其一生也到不了心心所念。驱车上山,没有步行的辛苦,也不会流淌汗水,听到的是路边浮枝划过车身的声音,感受到的山风也与松林间的清风截然不同,总觉得少了什么。

文峰塔所在的天马山,原有明清所建的竹篑寺,又名祝国寺,附近土民叫转音呼作“中国寺”,也有不认识“篑”字的山人,干脆叫寺庙为“竹林寺”,都不是正经的名称。有民间研究者认为,祝国寺或为寺庙之正名,因在竹篑山之上,又有竹篑寺之名。祝国寺之名,或与秦末刘邦自南阳西进关中时的“峣关之战”有关,刘邦的进军路线为南阳郡→郦县(今河南内乡县)→析县(今河南西峡县)→武关→峣关→蓝田→咸阳,峣关位于今蓝田县城东南约10公里峣山脚下的蓝关一带,位于篑山以东。时秦王子婴派重兵镇守峣关,刘邦采纳张良妙计,派兵一路在东面佯攻峣关,一路从西面越过篑山,突袭秦军侧翼,最终突破防线直抵灞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投降,秦朝灭亡,《汉书•高帝纪》载:“(张良计)设疑兵,绕峣关,逾篑山,击秦军。”此战为汉朝建立奠定基础,建于篑山之上的寺庙,或有附庸立国寺之嫌,祝国之寺,立国之基。乡野之说,并无典籍、方志、史料记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祝国寺毁于世人皆知的那场文化浩劫。家在竹篑山下的阎先生说:“当年戴红袖章砸烂庙里神像的那些人,后来或发生意外灾祸或得了不治怪病,两年多时间里,陆陆续续地都归了阴,村里人说遭了报应。”

方志记载,“长梁北为游凤岭(或为尤风岭,风后‘南平蚩尤’与其激战之地),再北为天马山,又名篑山。”

篑山即竹篑山,山名与地形有关。竹篑是竹子内壁最薄之处,厚约1-2毫米,色泽似象牙洁白光亮。艺人们锯开竹筒,去除两端竹节,去掉外表竹青、内壁竹肉,将内层薄壁蒸煮、压平、晒干后贴于木胎,或雕刻高档工艺品,或制作高档乐器。除了对竹子部位的指代,古代人把用竹子所编的筐子也称作竹篑,山人多用于盛土或粪,成语“功亏一篑”原意为少垒了一竹筐的土,河水决了堤,后比喻因为最后一步的松懈而导致失败。峣山与竹篑山东西对峙,秦岭余脉至辋川北口山势收拢,两边峭壁耸立,辋峪河自狭窄山谷而出,如同竹框的收口处,故曰竹篑山。

竹篑山隘口古时设有竹篑关,是古人进出辋川的要道,或扁舟逐浪,或栈道险行。扁舟入山,湍急浪涌,稍有不慎则葬身河谷,又因空谷荫蔽,终年无阳,浪涛拍石,峪水似雷,行者胆颤,惧者色变,山人俗称此地为“阎王砭”。栈道进川,人在山崖边狭窄凶险的栈道行走,如同被赶上架的公鸡,故山人又称此地为“鸡上架”(之地)。

从峣山与竹篑山间隘口南行,便是被唐代诗佛王维用田园诗点燃了历代文人雅士忧愤、幽思、幽雅、恬淡、淡泊之情的辋川。秦岭余脉自南向北,川道山岭如车轮的辐条般分布,周边的山岭环绕,如车轮的外圈。《周礼•考工记》载“輮人为辋”,“輮人”指制作车轮的工匠,“辋”指车轮的金属圈;太极拳中的“单鞭搭辋”招式,模仿的也是安装车轮金属圆圈动作,辋川因地形如车轮的外圈而得名,寓意山岭川道如车轮形状。

竹篑山顶视野开阔。西侧是简陋的三进两院,“人”字形砖瓦土坯房,供奉有佛像,一棵硕大的老杏树,占据了前院大半个院子,寺里的僧人说树龄有三四百年,两根立木、三根横木、两片现代仿灰琉璃瓦顶搭起的简易门廊上,额匾文字为“祝国禅寺”。一进院庙门的土墙左右,有一幅对联:“布袋全空容甚物,跏跌半坐笑何人”,联语中的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后梁奉化僧人,世传其为弥勒佛化身,以幽默风趣、乐观包容著称,上联直面意为布袋和尚的布袋里空空如也,却能容纳世间万物,世人探问袋子里面究竟能装下什么奇珍异宝?寓意超脱物质,无欲无求;下联直面意为弥勒佛双足交叠而坐,内心平静而专注,姿态轻松自在,面带笑容,彷佛在笑着世间百态,又彷佛在笑那些执着于物质、迷失于红尘的人。庙北不远处有一口大钟,是红莲法师为祝国禅寺所铸,年代为佛历二五四九年,即公元2006年,应是古时庙内古钟的复制品。东侧也有寺庙的古迹遗址,残存的古寺地基石墩清晰可见,现仅有数间砖木土坯结构的房屋,大门紧锁,据说只有每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六庙会时才打开。

祝国寺东西两寺之间,最早有风后祠,是为纪念上古时期黄帝的宰相风后,而建。《旧图经》载:“风后在此灭蚩尤军队。”也有记载曰:“风后南平蚩尤,余部北遁,于辋谷灭余党。”

风后为上古时期黄帝的军师,掌管军事及治理之事,其陵墓位于今山西芮城县风陵渡镇赵村东南,为伏羲后裔。传说风后善易善卜,察观天象形势,卜测风雨雷电,无所不能。其由八卦九宫首创八阵图,参与创立了干支历法,制订了水陆驻军规范,提出以音律钟器定(二十四)节气之制,发明指南车破了蚩尤的迷雾阵法,所撰《握奇经》,又名《握机经》《幄机经》《风后八阵图法》,系统阐释军事布局理论,后经商朝末韬略家、政治家、西周开国元勋姜子牙引申,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公孙弘注解,广为流传,唐代军事家独孤及《云岩宫风后八阵兵法图》碑载有“八阵图”详图,共有九幅图,一幅为八阵正图,另为八阵势图,分为天覆阵图、地载阵图、风扬阵图、云重阵图、龙飞阵图、虎翼阵图、鸟翔阵图、蛇蟠阵图。

关于“风后在竹篑山灭蚩尤”所依据的《旧图经》,不知是何人、何时、何地所撰,因为《图经》并非唯一古书,是方志的一种编纂形式,以图为主或图文并重记载地情或地理志。蚩尤是长江流域九黎部落的首领,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主要在今河北、河南、山东,蚩尤在“涿鹿之战”被黄帝击败并擒获处死,其遗体被肢解异地分葬,首级葬于山东阳谷蚩尤陵(古称寿张县阚乡,见于《汉书》《皇览•冢墓记》),躯干葬于山西运城解州,肩胛骨葬于河南台前县蚩尤冢。《山海经》载:“应龙斩蚩尤于涿鹿。”《史记•五帝本纪》载:“(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故“风后在篑山灭蚩尤”之说或为讹传。西晋时期,五斗米道盛行推动了道教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体系和组织,许多名流士人加入其中,其中最为著名的道士是张道陵,著有《南华真经》,被尊为五斗米道的创始人,竹篑山上的西晋风后祠,或道教扩张时为供奉金川之神(风后)所建的道观。

历经朝代更替,风后祠几经颓废。明代万历八年(1580),监察御史李东主持,在风后祠旧址重建了四进三院格局的佛教寺院竹篑寺,内有天王殿、罗汉殿、菩萨殿及大雄宝殿,为供奉高僧灵骨舍利子修建了舍利塔,塔为砖木七级浮屠塔。清代顺治十年(1653),时任蓝田县令顾其言信奉堪舆者之言,认为县域风水形象“三阳空绝,四山高压,本土低微,科举不振”,为改变风水,在竹篑寺原高僧舍利塔旧址复建了七层子八棱子砖塔,名曰文峰塔,寓意“文脉昌盛,直射斗牛”。上世纪塔毁寺颓后,竹篑山东西两峰之间成了豁口,风水先生谓之:“漏风泄气,散分祥瑞,不利聚藏,泄风水,跑财运”,2005年有识之士以“防火瞭望塔”名义复建,依然保持了七层八棱建制,下置地宫,四面开门,八方汇聚,内有阶梯,可达塔顶。四面塔门匾额取意四方景致:南眺辋川山水,匾曰“文峰蕴秀”;北瞰蓝田县城与滋水,匾曰“福泽蓝邑”;东望玉山瑞秀,匾曰“玉山呈瑞”;西接白鹿古塬,匾曰“辉映白鹿”。山下遥望,竹篑山东西山峰如笔架,文峰塔似如椽之笔,故民间又称竹篑山为笔架山。

今文峰塔下左前方石碑上有八个篆体大字,非懂古文字体例书法者多不认识,文曰:“转迷成悟,离苦得乐”。前四个字意为 “求真”,后四个字意为“修道”,意即通过修行和觉悟,从迷惑中解脱,摆脱苦难,从而获得快乐和幸福。但“转迷”并非言语之易,身陷迷中的人从不认为其在迷中,况知行难一、身心难一、天人难一,迷的层次不一,悟的深浅不一,走出心迷谈何容易;“离苦”也难立竿见影,“苦”不单指劳力的身苦,还有难以名状的心苦,劳力之苦一个舒坦的长觉即可缓解,劳心之苦各有各的心思,苦之症状各不相同,不经一番翻江倒海,不经一番痛彻心扉,不经一番艰难曲折,历经坎坷难入坦途。

以竹篑山、祝国寺及其庙会为原型,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第三十一章中,描写了一个“棒槌山”——“在白鹿原东南方向的秦岭山地有一座孤峰,圆溜的峰体通体匀称,形状酷似女人捶打衣服的棒槌。”棒槌山上有一座庙——“孤峰基座的山梁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庙。”

棒槌山上小庙供奉着一尊男女合体的棒槌神——

“脑袋上一半为女人的发髻,另一半是男人披肩的乱发”;

“一只眼如杏仁顾盼多情,另一只眼是豹眼怒陵(男性)”;

“一只细柔精巧的耳朵坠着耳环,另一只耳朵垂到肩上”;

“半边嘴唇下巴和半边脸颊细腻光洁,另半边嘴唇下巴和脸颊则须毛如蓑草”;

“半边胸脯有一只浑实翘起的乳房,另半边肌肉棱凸的胸脯上有一粒皂角核儿似的黑色乳头”;

“一只脚上穿着粉红色绣鞋小到不过三寸,另一只脚赤裸裸绑着麻鞋”;

“一条光滑丰腴的手臂托着一只微微启开的河蚌,另一条肌腱累摞的手臂高擎着一把铁铸的棒槌”。

棒槌山上每年六月初三至初六有“棒槌会”(与竹篑山庙会会期相同),“会的时间不在白天而在晚上,半夜时分达到盛期”,会上常有不孕不育的媳妇以求神名义借种。小说中对此描写如下:“近处的人一般在家喝过汤去赶会,远处的人早早动身赶天黑时进入山中”“一般由婆婆引着不孕的媳妇装作走亲戚出门”“先由阿婆把供品敬奉上去,然后婆媳俩人在棒槌神前点蜡焚香叩拜一毕,再挤出庙门时,婆婆给媳妇从头顶罩下一幅盖脸的纱布,俩人约好会面的地点,婆婆就匆匆走开了”“藏在树干和石头背后的男人就把盖着脸的女人拉过去,引到一个僻静的旮旯里,谁也不准问谁一句话,就开始调逗交媾。”

小说描写棒槌山庙会,是白嘉轩三子白孝义的媳妇久不怀孕,求神拜娘娘仍然无果,白家意欲休妻,白嘉轩求冷先生时,冷先生判断不出病出在白孝义还是媳妇身上,以“为了怀孕和判断病在谁身上”为由,建议让白孝义的媳妇到棒槌会上借种。白嘉轩放不下族长身份,也舍不起脸面,没有接受冷先生的“冷主意”,设计让鹿三之子兔娃与儿媳交媾借种。《白鹿原》中的棒槌会,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精神迫害的象征和见证,也是为延续香火不顾人伦的荒诞剧,人人心里都知道此事是见不得人的丑事。故而小说中写白鹿原上人骂人,或发生纠纷对天赌咒时常会说:“谁昧了良心谁就是棒槌会上弄下的(野种)……”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虽有艺术来源,但不是真实的,不是现实中的竹篑山和竹篑寺。

秋日的正午,阳光灿烂,乙巳年超长酷热的暑气,似乎还没有散去,驻车于竹篑山顶,感知着天地之气。西面简陋的土坯竹篑寺房屋内香烟袅袅,古杏树枝条上的红色祈福带随风飘动,从西安及周边来的香客三三两两。东面古寺遗址地基痕迹清晰可见,古柏新松葱茏茂盛;中间的文峰塔耸立于天地间,见证者风云和季节的变幻。漫步于竹篑山顶,北向烟火里的城镇乡村孕育着盎然生机,东向蓝关古道如白色飘带连接着古今,南向游凤岭蜿蜒回旋,辋川山峦如黛,谷川迷蒙,辋峪河潺潺流韵,西向白鹿原绵延向北,绿意繁盛……如此胜景,展开户外桌椅,一壶安化金花黑茶,在清风与闷热中享受着难得的惬意,在品味历史与品咂现实中感悟着半生的蹉跎,在佛音与人语中寻觅着知行合一、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通透,在闲静与淡泊中感受着陶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

作者简介:拜啸霖,现就职于某航天研究院,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具有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颁发的IPMP C级(高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编号CN2003C1008)。业余致力于蒙元历史研究,研究专著《国王木华黎及其后裔研究》已与人民出版社签订出版物合同。中国作协会员,有百余万字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辽宁日报》《西安晚报》《文学陕军》《陕西文艺界》《南粤作家》《百花》《金秋》《三秦宗教》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来源:文艺天地—宁文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