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经》第五章,以“天地不仁”破世人对“仁”的狭隘认知,以“橐籥”喻天地运行之妙,以“守中”立人生修行之基,短短数语却道尽宇宙与人生的根本规律。在当今社会,人们或困于“求偏爱而不得”的焦虑,或累于“内心满溢而无隙”的浮躁,或苦于“多言而招困”的窘迫,重读“天
循《道德经》第五章之理,悟人生修行之“中道”智慧
《道德经》第五章,以“天地不仁”破世人对“仁”的狭隘认知,以“橐籥”喻天地运行之妙,以“守中”立人生修行之基,短短数语却道尽宇宙与人生的根本规律。在当今社会,人们或困于“求偏爱而不得”的焦虑,或累于“内心满溢而无隙”的浮躁,或苦于“多言而招困”的窘迫,重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恰似从天地运行的大道中,为人生修行找到了一把“解困之钥”,它教我们以“平等心”接纳无常,以“虚空心”涵养生命力,以“守中态”安身立命,最终在与天地之道的契合中,实现内心的澄澈与生命的丰盈。
一、破“偏爱”之执:以“天地不仁”的平等心,接纳人生的无常与公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道德经》中最易被误解的语句之一。世人多将“不仁”解读为“冷酷无情”,却不知老子笔下的“不仁”,是超越了“个人好恶”与“刻意偏爱”的“大仁”,天地不因某一物种的尊贵而特殊眷顾,也不因其卑微而刻意苛待;圣人不因某一百姓的亲疏而偏袒,也不因其贫富而区别对待,二者皆以“平等无偏”的姿态,让万物、百姓在自然与规则中自在生长。这种“不仁”,实则是宇宙最根本的“公允”,也是人生修行首先要领悟的“破执之道”。
天地对万物的“不仁”,是“无差别”的滋养与考验。春日的雨露不会只滋养牡丹而忽略小草,秋日的风霜不会只侵袭荆棘而放过松柏;洪涝之时,高楼与茅屋同受其害,丰收之季,贫田与沃土共获其利。天地从不会因“万物的价值高低”而改变其运行规律,这种“不偏爱”,恰恰是对万物最公平的对待,它让每一种生命都有机会在自然的循环中生长、凋零,在考验中锤炼生命力。若天地有“偏爱”,只护佑温室中的花草,世间便不会有在峭壁上绽放的雪莲,不会有在沙漠中扎根的胡杨,生命也将失去其坚韧与多样的底色。
圣人对百姓的“不仁”,是“无偏私”的治理与引领。真正的圣人,不会将“仁”变成“私人恩惠”——不会因与某人亲近而赋予特权,不会因某人迎合自己而给予便利,而是以“法度”与“道义”为标尺,让每一位百姓都能在公平的规则下生活。就像历史上的尧、舜,不以“个人喜好”任免官员,而是“选贤与能”;不以“家族利益”分配资源,而是“天下为公”,正因这份“不偏爱”,才成就了“百姓安乐、天下太平”的盛世。反之,若统治者将“仁”异化为“偏爱”,只顾及少数人的利益,便会导致“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动摇治理的根基。
于人生修行而言,领悟“天地不仁”的核心,是破除“求偏爱”的执念,学会以“平等心”接纳人生的无常与公允。生活中,有人总期待“命运偏爱自己”,期待考试时能“超常发挥”,期待工作时能“不劳而获”,期待困境时能“凭空脱险”,一旦现实不如所愿,便抱怨“命运不公”“天道无情”。却不知,人生的“公允”本就如天地对待万物:顺遂时,是你之前付出的积累;逆境时,是你成长必须的考验。就像农民种地,春种夏耕是“因”,秋收冬藏是“果”,天地从不会让“偷懒者”收获丰收,也不会让“勤劳者”颗粒无收。修行者当明白:你不必期待“特殊照顾”,只需专注于“种好自己的因”;你不必抱怨“命运不公”,只需在顺境中珍惜、在逆境中坚韧:这份“平等心”,会让你在无常的人生中,少一份焦虑,多一份从容。
二、养“虚空”之境:以“橐籥”之妙,涵养内心的弹性与生命力
老子以“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将天地比作“风箱”,看似虚空无物,却能在运动中不断产生气流,永不枯竭。这一比喻,不仅揭示了宇宙“以虚为用”的运行规律,更为人生修行指明了“涵养生命力”的关键:内心的“虚空”,不是“空洞无物”,而是“不被执念填满”的弹性空间;正是这份“虚空”,让我们能容纳更多智慧、承接更多机遇,在人生的“运动”中不断释放生命力,始终保持鲜活与力量。
“虚而不屈”,是“虚空”赋予的坚韧。橐籥的核心在于“虚”,若风箱内部被塞满杂物,便无法吸入空气,更无法排出气流;唯有保持内部的虚空,才能在拉动时灵活伸缩,即便反复挤压,也能迅速恢复原状,这便是“不屈”的韧性。人生亦然,内心的“虚空”程度,决定了我们应对困境的韧性。有人的内心被“执念”填满:填满了对“过去的悔恨”,便无法正视当下;填满了对“未来的焦虑”,便无法专注此刻;填满了对“他人的怨恨”,便无法释放善意。这样的内心,如同被堵塞的风箱,既无法接纳新的美好,也无法在困境中恢复力量,稍有挫折便容易崩溃。而内心“虚空”的人,能放下执念,不纠结于过去的失误,只从中汲取教训;不焦虑于未来的未知,只做好当下的准备;不记恨于他人的伤害,只选择宽容与放下。这样的内心,如同通畅的风箱,即便遭遇挤压(困境),也能迅速调整状态,始终保持坚韧与活力。
“动而愈出”,是“虚空”催生的创造力。橐籥的价值在于“动”,静止时,它只是一个虚空的容器;唯有拉动(动),才能吸入空气、排出气流,产生源源不断的力量。而这份“动而愈出”的前提,仍是“虚”:若内部不空,再怎么拉动也无法产生气流。人生的创造力与机遇,同样源于内心的“虚空”与“主动”。就像学者做研究,若固守已有的知识体系(内心不虚空),便无法接纳新的理论、发现新的规律;唯有保持“空杯心态”(虚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动),才能不断产生新的见解、取得新的突破。又如创业者,若被“固有经验”束缚(内心不虚空),便无法洞察市场的新需求;唯有放下偏见(虚空),主动调研、主动尝试(动),才能抓住新的机遇、开创新的事业。修行者当懂得:内心的“虚空”不是“无知”,而是“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人生的“主动”不是“盲目”,而是“在虚空基础上的探索”,二者结合,便能如橐籥般,在人生的进程中不断释放生命力,收获源源不断的成长与机遇。
在现实生活中,涵养“虚空”之境的修行,可从两处入手:一是“学会倾听”,倾听他人的观点时,不急于反驳,而是先放空自己的固有认知,试着理解对方的视角,这便是“虚其心”;二是“定期反思”,每天留出一段时间,清空脑海中的杂念,回顾当天的言行,思考哪些执念需要放下、哪些心态需要调整,这便是“养其虚”。当你能持续保持这份“虚空”,便会发现:内心的焦虑会减少,因为你不再被执念束缚;生命的活力会增强,因为你能不断接纳新的养分,这便是“橐籥”智慧给予修行者的馈赠。
三、立“守中”之本:以“多言数穷”的警醒,践行适度与内敛的修行
老子在第五章结尾点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看似是对“言语”的警示,实则是对人生“行事准则”的指引。“多言”不仅指“说话过多”,更包括“言行偏激、急于表现、过度干预”等浮躁之举;“数穷”则是“陷入困境、资源耗尽、人脉断绝”的结果;而“守中”,是超越“过”与“不及”的中庸之道,是“言行适度、内心平和、不偏不倚”的人生姿态。在充满喧嚣与浮躁的当下,“守中”既是避免困境的“护身符”,也是人生修行的“根本准则”。
“多言数穷”,是浮躁之举的必然结局。生活中,“多言”的困境无处不在:有人在人际交往中,总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顾及他人感受,说着说着便与人争执,最终闹得不欢而散(人脉穷);有人在工作中,总喜欢“纸上谈兵”,承诺的多、落实的少,时间久了便失去同事与领导的信任(信誉穷);有人在情绪激动时,口无遮拦地说出伤人的话,事后再怎么道歉也无法弥补裂痕(关系穷)。这些“多言”的本质,是“内心的不安”与“认知的浅薄”,因为不安,所以急于通过“多言”证明自己;因为浅薄,所以看不到“言多必失”的风险。就像历史上的杨修,因“多言”解读曹操的心思,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最终引来杀身之祸;现实中的许多人,因“多言”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最终陷入法律纠纷。这些案例都在印证:“多言”不是“能力”,而是“隐患”;“少说”不是“懦弱”,而是“智慧”。
“不如守中”,是适度内敛的人生智慧。“守中”的核心,是“把握分寸”,在言语上,不多说、不妄说,该沉默时沉默,该表达时简洁有力;在情绪上,不狂喜、不暴怒,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因外界的起伏而失态;在行动上,不冒进、不退缩,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步伐,既不急于求成,也不消极懈怠。就像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守中”正是避开“过”与“不及”的最佳状态。历史上的曾国藩,便是“守中”的典范:在言语上,他主张“戒多言”,每日反思自己是否“言过其实”,即便身居高位,也从不轻易发表过激言论;在情绪上,他曾因脾气暴躁与他人冲突,后来通过修行学会“制怒”,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务;在行动上,他镇压太平天国时,不急于求胜,而是“稳扎稳打”,最终实现目标。正因这份“守中”,曾国藩不仅在官场上走得稳、走得远,更在人生修行中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境界。
于当代人而言,践行“守中”的修行,可从三个细节做起:其一,“说话前停顿三秒”,思考这句话是否必要、是否得体,避免“脱口而出”的失误;其二,“情绪激动时先冷静”,当愤怒或狂喜时,先离开当下的场景,深呼吸平复情绪,再做决定,避免“情绪化”的偏差;其三,“做事前规划节奏”,设定目标时,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拆解为可实现的小步骤,既保持行动力,又避免“冒进”的风险。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正是“守中”智慧的落地,长期坚持,便能让你在人生中少走弯路,始终保持平稳的步伐。
以天地之道,修“平等、虚空、守中”的人生境界
《道德经》第五章的智慧,是从宇宙大道中提炼出的人生修行指南:“天地不仁”教我们以“平等心”接纳无常,不执于“偏爱”,便不会因得失而焦虑;“橐籥之喻”教我们以“虚空心”涵养生命力,不被执念填满,便不会因困境而枯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教我们以“适度心”安身立命,不陷入浮躁,便不会因偏激而困局。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或许无法像圣人般“以百姓为刍狗”,却能以“平等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或许无法像天地般“虚而不屈”,却能以“虚空心”放下执念,保持内心的弹性;或许无法时刻“守中无偏”,却能以“适度心”提醒自己,避免言行的偏激。人生修行,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循序渐进”的践行,从接纳一次逆境的考验,到放下一个执念的束缚,再到控制一次冲动的言行,每一步都是向“天地之道”的靠近。
愿我们都能循《道德经》第五章之理,在修行的路上,以“平等心”待万物,以“虚空心”养自我,以“守中态”行世事,最终在与宇宙大道的契合中,收获内心的安宁、生命的坚韧与人生的顺遂:这,便是老子留给世人最珍贵的修行馈赠。
来源:曾仕强国学智慧8r7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