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期,激活传统产业、破解“老手艺升级难”,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旧村用传承两世纪的板鸭技艺则给出了答案。这不起眼的板鸭竟卖到外省还漂洋过海,2024年板鸭总产值超2000万元。这让我忍不住想探寻:老手艺咋就成
在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期,激活传统产业、破解“老手艺升级难”,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旧村用传承两世纪的板鸭技艺则给出了答案。这不起眼的板鸭竟卖到外省还漂洋过海,2024年板鸭总产值超2000万元。这让我忍不住想探寻:老手艺咋就成了“香饽饽”?带着疑问,我走进古村,通过实地走访,厘清破解关键,为传统技艺转型升级找寻思路。
联户“织网”:把“零小散”拧成“增收绳”
“最开始咱村做板鸭,全是‘零敲碎打’,好多难题把大家卡得死死的!”旧村村党支部书记马柱猛提起产业刚起步时的困境,满是感慨。“一是产量跟不上。村民一家一户干,今天这户做十几只,明天那户做七八只,凑不齐订单量是常事,企业没法等,订单拿不稳。二是标准凭自己喜好。张家觉得咸香好吃就多放盐,李家觉得晒久耐存就多晒两天,没统一标准,没法稳定输出品质,村民守着老手艺,日子还是紧巴巴!”
破解“零小散”困局成为激活手艺经济价值的首要任务。调研发现,旧村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推行“联户经济”,按照“地缘相近、资源互补、强弱帮扶”的原则,构建起“一张网+一个中心户+N联户” 模式:将旧村划分为7个产业网格,把全村板鸭从业者纳入其中,实现产业人才全覆盖;选出5户生产规模大、技术硬、信誉好的板鸭大户担任“中心户”,每户联合2-3户中小散户组成联户组,形成“网格兜底抓统筹、中心户带头强技术、联户抱团闯市场”的组织体系,以改变“各干各”的松散状态。
为保障机制落地,建立镇、村、中心户三级联动责任体系。镇党委定目标、压责任,村党支部组建志愿队,常态化走访对接需求,已解决场地、资金、原料集采等难题19项;中心户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技术培训,向联户传授选鸭“三看标准”、腌制“精准配比”、晾晒“时长把控”等核心技艺,确保每户掌握标准化流程。
“多亏了联户结对,跟着傅大哥学技术,现在既能顾家又能月挣 3000多块!”傅永兴板鸭店的秦凤香讲述道。她曾因缺技术经验导致板鸭口感差滞销,加入联户组3个月便掌握全套技艺,成为家里的“增收主力”。目前,联户组已创造20个就业岗位,镇农家书屋转型为“技能课堂”,开展养殖、经营等培训,实现从业者全覆盖,村民依托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品牌“点睛”:乡土特产炼成“金名片”
随着联户经营模式的推进,板鸭产能显著提升,但新的发展瓶颈也随之显现。“规模起来了,但缺品牌、销路窄,市场上没竞争力。”市面上同类产品鱼龙混杂,消费者难辨优劣,旧村优质板鸭常因缺乏辨识度被埋没,打造特色品牌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
面对这一困境,旧村探索出“文化赋能+ 数字拓路”的品牌建设路径。调研看到,“白记板鸭”“傅永兴板鸭”等会仙板鸭品牌的包装中,有的融入少数民族特色,有的标注“百年老字号”,既增强了产品辨识度,又承载了地方文化底蕴。同时,当地还充分挖掘副产品价值,将鸭肠、鸭舌等“边角料”经清洗、卤制、分级包装后推向市场,实现“一鸭满身宝”,每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
会仙板鸭。王妍妍 摄
数字化转型为品牌传播插上了翅膀。新农人阿旺拿着板鸭向网友推介:“这板鸭要经过选鸭、腌制等十多道工序,吃的是匠心,是老广西的味道!”镜头前金黄诱人的板鸭与接地气的制作场景讲解,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直播间在线人数常破千人。调研了解到,为适配数字化潮流,会仙镇党委开展电商运营培训,已有60 余人次接受指导,孵化出2名本土农产品推介官。线下则通过对接职工团购、工会采购渠道,借助桂林银行“桂银乐购”平台及本地商超扩大销路。如今,会仙板鸭已占据桂林市场80%份额,远销海外,从“村里特产”蜕变为地方经济“新名片”。
文旅“和弦”:以宴为媒串起振兴产业链
“逛完古桂柳运河老码头,赶上美食圩板鸭宴,板鸭配酒,这滋味才算到过会仙!”北方游客苏浩的感慨,让我看到了会仙“产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调研发现,会仙镇并未走“贪大求全”的路子,而是以节庆限定板鸭宴为切入点,成功串起“产、旅、销”全产业链,让非遗美食成为村民的“增收宴”。
会仙镇现有的农家乐和民宿,日常经营以本地食客为主,常备联户组供应的板鸭,确保游客随点随有。板鸭宴作为“会仙板鸭美食圩”的专属特色菜,既避免了日常备料浪费,又以稀缺性吸引了大量客流。为做好这桌宴席,联户组反复琢磨优化:选用本地麻鸭,精准控制腌制盐度,搭配本地柠檬调制蘸料,最终确定12道固定菜品,兼顾传统风味与大众口味。
板鸭宴。王妍妍 摄
宴席的火爆,离不开其背后顺畅的“联户经济”衔接机制。调研了解到,美食圩前三天,联户组会提前预估客流备足新鲜板鸭和鸭杂;民宿则推出“住民宿、享板鸭”套餐,方便客人提前预订,餐后可直接购买板鸭作为伴手礼。据了解,去年板鸭美食圩2天内,接待游客1万余人;现场签订3万余只板鸭合同,合同价格180余万元,民宿和农家乐板鸭销量较平时翻了好几倍。
如今,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的会仙镇,正通过这桌“限定板鸭宴”,让板鸭从锅里的菜最终转化为兜里的钱。这只承载着百年技艺的“金琵琶”,不仅弹活了老手艺的新活力,更奏响了村民增收的好日子,为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
调研后记
咬下一口油亮紧实的会仙板鸭,咸香中带着回甘,这传承两百年的美味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立足本土根基是前提,联户抱团聚力是关键,品牌赋能、三产融合是路径。这段时间的走访,从腌制坊走到直播间,从板鸭宴席探到农文旅融合现场,我摸清了其从“散户零散”到“产值千万”的蝶变路径,也沉淀下技艺传承、市场拓展等深层思考。
来源:之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