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是一个人最好的“风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08:05 1

摘要:《黄帝内经》开篇即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黄帝内经》开篇即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是生命之本,是人体的小太阳。

一个人阳气充足,自然百邪不侵,好运相伴,这才是真正的好风水。

1、身有阳气:百病不侵,精神饱满


《素问·生气通天论》道:“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气之于身体,就如太阳之于万物。

它既是生命的动力,更是抵御外邪的天然屏障。

阳气充盈之人,五脏得温阳,精神自然焕发,是在为身心披上一层无形的铠甲。

唐代药王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家中钱财几乎全用于求医问药。

后来他隐居太白山,潜心养生,常年坚持“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等导引之术,尤其重视“晒背补阳”。

每到巳时(上午9-11点),他便解开衣襟,让阳光温煦脊背半小时,汲取天地阳气。

凭借这套养阳之法,孙思邈年至百岁仍能攀山采药、行医著述,据传寿至141岁。

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凡人不可无日,阳气不足,则生意难存。”

也就是说,阳气是生命之本。

真正的健康,不在于服用多少补药,而在于唤醒并守护体内的阳气。

阳气,是人体自愈力的源泉,是抵御疾病最根本的防线,也是生命活力最直接的体现。

养好一身阳气,胜过灵丹妙药。



2、心有阳气:积极豁达,吸引好运


《菜根谭》云:“君子之心,雨过天晴。”

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人,纵使身处风雨,眼中所见仍是万物生长的希望。

宋代文豪苏东坡将这句话践行到了极致。

他一生三次被贬,最远流放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海南儋州。

若换作旁人,恐怕早已怨天尤人,但东坡却把每一处贬所都活成了故乡。

在惠州,他欣然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海南,他办学堂、教农耕、研美食,甚至幽默地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他把苦难熬成了诗,将荒芜变成了家园。

最终连他的政敌都不得不叹服:“苏子瞻何处不能安身立命?”

苏东坡的智慧就在于,他明白环境无法改变,但心境可以自己做主。

心若向阳,陋室亦是桃源;心若阴郁,金屋也是牢笼。

可见,心有阳气,才是真正的强大。

一个人之所以好运,不是看他征服了什么,而是他无论遭遇什么,都能在心中修篱种菊,让生命在贫瘠的土壤里依然开出花来。

这份“雨过天晴”的豁达,才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3、行有阳气:行动果断,福气自临


《太上感应篇》曰:“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也就是说,善念善行自带能量,能在无形中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轨迹。

明代首辅杨溥的故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印证。

他因得罪权宦被囚禁诏狱长达十年。

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他不仅没有消沉,反而坚持每天教狱卒识字,帮囚犯写家书。

最令人敬佩的是,当监狱围墙倒塌,他本可趁乱逃脱,却选择主动召集囚犯修复围墙。

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皇帝,杨溥不仅获得特赦,更被委以重任。

后来他辅佐明宣宗开创“仁宣之治”,七十五岁寿终正寝,追赠太师。

他常对子孙说:“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行动中的阳气,就像播种,看似微小,却在日积月累中长成参天大树。

你的每一次善行,都是在为未来积蓄能量;每一个正向选择,都是在铺设通往福气的道路。

一个人只有行有正气,才能在困境中保持尊严,在顺境中不忘初心。

这种行动的力量,不仅能够改变自身,更能影响周围环境,创造出命运的奇迹。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的阳气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修养积累所得。

要让体内阳气充沛,需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身体要动,坚持午间散步、适度晒背,夜晚早睡以滋养阴血;

心境要静,凡事多往好处想,遇事不钻牛角尖,保持情绪通达;

行动要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乐于助人,常施援手。

当这三者成为生活常态,阳气自然日渐充盈,不仅能强身健体、远离疾病,更能吸引好运,让福气不请自来。

请记住:你自身,就是最好的风水。

真正的风水,不在山川形胜,而在内心修养。

身有阳气,则百病不侵;

心有阳气,则好运相伴;

行有阳气,则福气自临。

养好一身阳气,便是为自己布下人生最稳固的吉祥格局。

来源:闻心品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