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煎茶七类卷》赏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07:05 1

摘要:1592年,万历二十年壬辰秋仲,72岁的徐渭在石帆山下朱氏三宜园挥毫写下《煎茶七类卷》。这幅现藏于北京荣宝斋的绢本行书长卷,纵26厘米,横210厘米,既是明代茶事美学的凝练总结,更是这位"青藤道士"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将书法艺术与茶道精神完美熔铸。

1592年,万历二十年壬辰秋仲,72岁的徐渭在石帆山下朱氏三宜园挥毫写下《煎茶七类卷》。这幅现藏于北京荣宝斋的绢本行书长卷,纵26厘米,横210厘米,既是明代茶事美学的凝练总结,更是这位"青藤道士"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将书法艺术与茶道精神完美熔铸。

此卷书法最见匠心,笔端深蕴米芾笔意却自成风骨。笔画挺劲中含腴润,起承转合如茶汤流转自然,"人品"二字落笔沉稳,似奠茶道根基;"品泉"段笔墨渐趋灵动,若见山泉潺潺。整体布局潇洒不失严谨,字距行距错落有致,墨色浓淡间竟生出茶香袅袅的意境,与徐渭其他作品的狂纵相比,多了几分雅致澄明。

文字内容更藏深意。徐渭坦言此作由卢仝原作改定,却注入了明代文人的茶事新解。他将"人品"置于七类之首,强调"人与茶品相得",把煎茶从技艺升华为人格的投射,唯有"高流大隐"方能领悟真味。从"旋汲活泉"的品泉之要,到"活火候汤"的烹点之法,再到"徐啜孤清"的尝茶之妙,每一条都精准把握了明代叶茶的品饮精髓,纠正了"骤则味亏,过熟则味昏"的误区。

而"茶宜""茶侣""茶勋"三类,更勾勒出文人理想茶境:凉台静室、松风竹月为境,翰卿墨客、逸老散人为伴,茶能"除烦雪滞、涤醒破疾",其功堪比凌烟阁勋臣。这何尝不是徐渭晚年的精神寄托?半生坎坷的他,在茶烟墨色中寻得心灵归处,将"英雄失路"的悲怆化作笔墨间的澄静。

这幅不足三百字的长卷,堪称"艺文合璧"的典范。书法是茶心的外化,茶道是笔墨的内涵,二者共同诠释了明代文人"茶修在茶外"的哲思。如今展卷品读,墨香与茶香仿佛穿越时空,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艺术巨匠在人生暮年,于茶烟墨韵中沉淀的生命智慧。

徐渭《煎茶七类卷》释文

煎茶七类

一、人品。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领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辈、鱼虾麋鹿之俦。

二、品泉。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并贵汲多,又贵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汲久贮陈,味减鲜冽。

三、烹点。烹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浡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候汤茗相浃却复满注。顷间,云脚渐开,浮花浮面,味奏全功矣。盖古茶用碾屑团饼,味则易出,今叶茶是尚,骤则味亏,过熟则味昏底滞。

四、尝茶。先涤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孤清自萦,设杂以他果,香、味俱夺。

五、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呤,清谭把卷。

六、茶侣。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也。

七、茶勋。除烦雪滞,涤醒破疾,谭渴书倦,此际策勋,不减凌烟。

是七类乃卢同作也,中伙甚疾,余忙书,稍改定之。时壬辰秋仲,青藤道士徐渭书于石帆山下朱氏三宜园。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