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中秋长假落幕,普通人都回归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但商超和批发市场的老板们却难以入眠。货架上堆满的节令商品,像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往年此时,打折促销几天下去,仓库基本能清空七八成。今年情况却急转直下——无论怎么吆喝,消费者似乎集体“免疫”了。
导读:中秋的彩灯还没拆完,超市里的“骨折价”已刺痛了商家的神经。
国庆中秋长假落幕,普通人都回归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但商超和批发市场的老板们却难以入眠。货架上堆满的节令商品,像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往年此时,打折促销几天下去,仓库基本能清空七八成。今年情况却急转直下——无论怎么吆喝,消费者似乎集体“免疫”了。
大闸蟹身价暴跌,论斤卖竟比猪肉还便宜?
往年此时,三两重的优质母蟹能卖到六七十元一只,预订电话响个不停。今年节前就显颓势,散客开口第一句不是问产地,而是问:“还能再便宜点不?”
节后场景令人心酸。某水产店为腾冷库,鲜活大闸蟹直接按斤甩卖——三十多元一斤,比精品猪肉还低!有精明的市民一口气囤十几斤:“洗干净冻上,冬天炖汤更香!”可即便如此,滞销的蟹仍在不断损耗品质,老板只能亏本处理。
产量大增而需求疲软,加上今年多地螃蟹因气候原因个头偏小、蟹黄稀薄,口感打了折扣。消费者尝鲜后感觉“不值”,自然不买。更何况海鲜选择早已今非昔比——三文鱼刺身、蒜蓉龙虾、黄油煎扇贝,哪个不比大闸蟹处理简单?何必死磕这“费时费工”的传统选项。
猪肉没有上涨
猪肉每年都是销售旺季,包饺子,炖排骨,炒回锅肉,都离不开猪肉。贵点也有人买。
但今年问价的人不少,多数只拎走一小块:“够今晚炒个菜就行。”消费习惯被彻底打破——如今吃肉不再是“年度盛宴”,而是日常刚需。“想吃随时能买,何必过节囤一堆?”一位90后主妇的道出关键。健康意识也在重塑选择,清淡蔬菜成了餐桌新宠,连买肉都追求“少而精”。
高档白酒降价也不好卖
往年此时是高档白酒热卖期,提着茅台、五粮液走亲戚觉得特别“有面子”。涨价也好卖,今年直降数百依然无人问津。节前一周本该是销售冲刺期,专卖店却人很少。偶尔有顾客询价,犹豫半天后往往转向性价比更高的中端品牌。
看来大家消费都不愿意打肿脸充胖子,而且更选择实惠和适合自己,所以高档白酒遇冷,也就成了必然。
月饼的节后“大跳水”
这场滞销潮中最刺眼的缩影。中秋次日,各大超市入口处便堆满贴满“清仓”红标的月饼礼盒。原价数百元的豪华包装,如今几十元任挑,甚至“买一送一”。驻足者却寥寥无几。
华丽礼盒曾象征体面,如今却被视为“智商税”。过度包装、馅料单薄、价格虚高,让消费者彻底失去耐心。“花几百块买个漂亮纸盒?不如直接送购物卡实在!”年轻白领小陈直言。健康焦虑同样致命——高糖、高油、反式脂肪酸标签,让传统月饼成了“甜蜜负担”。低糖冰皮、无添加手工点心成为市场新宠。
网红水果的成了“过山车”
消费理性的真正觉醒。曾风光无限的“葡萄爱马仕”阳光玫瑰,从百元高价跌至十几元一斤,促销时甚至跌破十元,销量依然平平。新鲜感消退后,消费者发现其口感并未超越普通葡萄,性价比并不高。当种植户跟风扩大产量,市场迅速饱和。消费回归传统,老味道更靠谱,品质稳定才是王道。
这场中秋后的集体“滞销”,揭示消费逻辑的深层变革。面子消费退潮,实用主义当道。消费者手握有限预算,更愿为真实价值买单——品质、健康、性价比成为新标尺。华而不实的营销噱头,终将被理性目光拆穿。
凌晨的批发市场灯火通明,工人们默默将未拆封的月饼礼盒搬上返厂货车。冷库中,最后一批大闸蟹缓慢吐着气泡,等待未知的命运。这场滞销风暴给商家的启示无比清晰——当消费回归本质,唯有真正尊重需求的产品,才能穿越周期波动。节日经济的虚火终将熄灭,踏实耕耘者才能迎来真正的“旺季”。
来源:聪颖的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