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我把饺子捏成歪歪扭扭的小鸭子,我妈直接丢回我碗里:“自己造的孽,自己咽。
小时候我把饺子捏成歪歪扭扭的小鸭子,我妈直接丢回我碗里:“自己造的孽,自己咽。
”那一刻我懂了,创意在厨房是要付出代价的。
谁想到十几年后,同样的“孽”成了流量密码。
打开抖音,#创意饺子#播放量飙到5亿,满屏玫瑰、熊猫、甚至小笼包形状的饺子,点赞几十万。
网友一边刷一边喊可爱,却没人提醒:这些漂亮玩意煮进锅里,十只有八只开口笑,馅飘成蛋花汤。
我试过复刻一只“网红玫瑰饺”,面皮擀成五片花瓣,叠起来一卷,美得能当耳环。
结果下锅三秒,花瓣集体离家出走,锅里漂起面片粥。
我这才明白,视频里那15秒爽点,背后藏了无数次“自己造的孽自己咽”。
后来偷师到王师傅的央视片段,他一句话点破:想玩花,先把皮搞均匀,馅砍掉两成,再冻10分钟定型。
我回家照做,把面团里加盐加蛋清,擀到透光却不破,包进少到可怜的紫薯馅,冰箱冷静完再下锅。
这回玫瑰没散,咬开皮Q馅甜,我妈终于点头:“能入口了。
”
可我还是怀念那只裂嘴的鸭子。
它丑得真实,像小时候的我,把面粉当橡皮泥,把厨房当宇宙。
现在我会告诉邻居小孩:想捏星星就捏,别怕下锅毁容,大不了你吃,肚子记得最清楚。
日本熊猫饺拿金奖的新闻刷爆那天,我爸把链接甩家族群:“咱家早就有非遗。
”我翻白眼,却忍不住笑。
原来最土的童年游戏,早成了世界语言。
只是别忘了,语言再花哨,饺子最终得进胃,不是进相册。
面皮厚度、馅心克数、冷冻分钟,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别让创意饿着自己。
下次你手痒,先备一碗“失败回收餐”——酱油、醋、辣椒油,拌碎掉的饺子,香得狠。
造型是给别人看的,味道才是夜里安抚自己的那口热。
别怕裂,别怕丑,厨房最诚实,它允许你试错,也逼你长大。
来源:乘风破浪的风铃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