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严峻形势,农业农村部紧急行动,派出多个工作组赴黄淮地区重点县,一场与雨水赛跑的“抢收战”全面打响。
# 秋雨无赖,但丰收的智慧更顽强
科学应对:与天争时,分类抢收
面对严峻形势,农业农村部紧急行动,派出多个工作组赴黄淮地区重点县,一场与雨水赛跑的“抢收战”全面打响。
“积水的地块,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排水,保证地里不能积水;如果不积水的地块,要尽可能调动履带式收割机,只要能进地,就抓紧抢收。”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专家丁照华在考察多地后给出如是建议。
抢收策略分为三类:对已成熟地块,及时抢收;对土壤过湿地块,调度**履带式收获机械**作业;对严重积水地块,则抢时疏通沟渠,人工抢收。
## 03 智慧抉择:该抢则抢,该晚则晚
然而,并非所有地块都适合抢收,农艺专家们的建议出乎许多人意料——**有时“等待”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对离成熟尚有一段时间的地块,不宜抢早收获,以免严重影响产量。提早收获会导致籽粒破损较多,增加霉变风险或烘干成本。
杨久涛,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物一部副部长,提醒农人要统筹作物成熟度和农机匹配度,**适期进行收获**。
这种分类指导的策略,改变了以往“一窝蜂”抢收的做法,体现了现代农业管理的精细化。
## 04 雨后新芽:小麦播种的应变智慧
秋粮收获后,冬小麦播种的难题又接踵而至。土壤湿度过大,严重影响整地播种。
但专家们却带来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观点——这场秋雨对麦播而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解释道:“降雨有效补充了前期因长时间持续高温干旱导致的土壤墒情不足,为小麦足墒播种和冬前、春季小麦返青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麦种泥窝窝,来年吃馍馍**”,这句农谚生动说明了麦播底墒足的重要性。
面对晚播的实际情况,专家建议采取“四补一促”应变栽培技术:适当增加播量,抓好种子包衣,适当浅播,调整施肥比例。
## 05 科技助力:粮食烘干的“及时雨”
连续阴雨环境下,收获后的湿粮如何保存成为另一大难题。传统的场院晾晒在这场持久雨中完全失效,**粮食烘干设备**则成为确保粮食品质的“救命稻草”。
在菏泽定陶,会彬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器日夜轰鸣。金灿灿的玉米经过8-12小时的高温热风处理后,水分迅速下降,品质得到有效保障。
“如果不及时烘干的话,籽粒容易发霉,也卖不了好价钱。”合作社负责人闫德彬看着自己六七百吨的收成,终于松了一口气。
为解决小农户的烘干难题,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16市各个区县的粮食烘干服务点,确保农民“能找到门、烘得上粮”。
## 06 雨中信心:历史经验的启示
面对严重的秋汛,不少人担忧明年的夏收。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必过分悲观**。
郭天财教授分享了一组鼓舞人心的数据:在河南历史上9月份降雨偏多1-1.7倍的8个年份中,次年小麦平均单产比上年增加的有4年,基本稳产的有4年。
尤其是2021年,河南遭遇历史罕见的秋汛洪涝灾害,导致全省大面积晚播,但2022年小麦产量**不降反升**,创下历史新高。
农谚说:“**麦种泥窝窝,来年吃馍馍**”。
来源:杨洋得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