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提高民众收入最普惠的方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8 18:55 1

摘要:这两年,端午、五一和国庆中秋黄金假期,大量游客涌入我所在的城市,他们坐着高铁来,到站直接转地铁,吃吃喝喝就把市区的景点、博物馆和商场转了个遍,等到假期结束,商家眉开眼笑数完钞票,继续接待比平时多的顾客,毕竟,成了旅游城市,平时来游玩的外地游客也变多了。

这两年,端午、五一和国庆中秋黄金假期,大量游客涌入我所在的城市,他们坐着高铁来,到站直接转地铁,吃吃喝喝就把市区的景点、博物馆和商场转了个遍,等到假期结束,商家眉开眼笑数完钞票,继续接待比平时多的顾客,毕竟,成了旅游城市,平时来游玩的外地游客也变多了。

现在,房地产不景气,土地招拍挂几乎成了城投和国企的专场,次数也越来越少。为了挣旅游的收入,不仅是文旅部门,相关的城管、交通、公安、市场监管,只要是能划得着的部门,假期值班是少不了的,可以说是铆足了劲发展文旅业。

旅游给一个城市带来的变化出乎预料

在成为旅游城市之前,我以为旅游挣得都是小钱,是万万没想到市中心的翻新原来可以这么巨大,同时速度还可以这么快。

近三十年不见开门的塔楼可以参观了,甚至为了便利,半年时间修了一个平台式的隧道,就为了行人从步行平台可以前往参观,省去过马路的阻塞。

各种文艺演出层出不穷,面向中老年的传统柳琴,青少年喜欢的情景NPC互动、街头驻唱、漫展Coser都是有的。

除了各种街面翻新,最出乎意料的是,被本地人诟病了一二十年的各大商场外立面开始改造,差点烂尾的摩天大楼开始加班加点建设。

连多少年都没解决的市中心电动车乱停放问题,一夜之间全部拉上车拖走,被人戏称交警都管不了的老头乐也不例外,事后还划了禁停区,谁敢停是真的会立马拉走,力度之大,我在本地住了三十多年都没见过。

最让民众感到幸福的是,不仅是硬件和基础设施翻新了,很多品牌陆续在市区开了首店,营业和销售方式带来的各种活动、表演、互动、赠送,让人感觉到一股大城市般的商业繁荣和经济活力。

晚上各种霓虹灯、路边亮化和摩天大楼的亮屏广告,是旅游带来的变化最具象化的表现。

相较于矿产和房地产,旅游收入显然更普惠广大百姓

如果对社会有一些了解,就会知道,无论是中东产油国,还是国内一些煤炭资源型城市,表面上看似带来了天量的财富和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最终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一小批人发了大财,剩下本地的大量人口在温饱线苦苦挣扎,不仅要忍受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等资源枯竭以后还会造成经济溃败和人口流失的严重社会问题。

从某种角度来看,看似财富的资源是一种变相的诅咒,甚至足以毁灭一个城市本身。

我所在的城市原本也是资源型城市,是整个华东地区少有的煤矿产地,上百年的时间里,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间,为上海和苏南地区的经济腾飞贡献了难以计数的优质且廉价的煤炭。

本地以此发展起来的钢铁、水泥等重工业,几乎给当地造成了生态灾难,穿白色衣服出去,一天的时间就足以洗出几盆黑水!直到关停所有煤矿,关停整改搬迁各类重工业企业后,又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基本恢复了生态状况。

作为曾经的资源型城市,当然不乏存在一些财不外露的大富翁,但整体上的民众收入水平也就在每月三四千的样子,这还没把广大农村地区给算上。

这两年成了旅游城市,大量普通市民获得了额外的旅游收入,可以说是非常难得。

旅游收入的特点之一就是门槛低,尤其是我们这里的情况,各种特色小吃是吸引外地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基本的就是文旅商业需要大量的低端劳动力,导游,销售,营业员,保安,景区游乐场的工作人员,杂耍表演驻唱艺人等等。

一些心思比较活泛的人会在人流量大的车站,景点附近兜售一些小商品或者弄辆小吃车,最不济批发点小孩买的气球玩具之类,一天也能赚个一二百块,关键是时间自由不压货,本来成本就低,卖不完的话下次可以继续销售。

这些还是业余时间可以干的,另一些人干脆开起了三轮车拉客,还有卜卦算命的,这玩意较真起来是不合法的,不过,千百年来全国各地这种行当一直存在自有他的道理,起码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只要不泛滥到影响城市形象,态度也都是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这些小打小闹,有点资源的人会“跑马圈地”,承包一些小景点,搞个小火车,无动力游乐设施啥的,圈起来就能收费。

当然,这也是很多人非常厌恶的事情,可也正是有了这部分收入,“野生”的景点才能一点一点升级更新、扩大规模,顺便带动周边民宿、饭店、文创店等各种业态雨后春笋般开门营业。

文旅收入天然需要用之于民

说到行业反哺,想搞文旅的地方,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可持续性。

这行业不可能像挖煤挖矿一样,矿洞打好后只需要挖掘转运就行。想要留住游客,让游客来了之后还想来,必须保持常来常新的状态,这就需要建设新的项目,节目要定期轮换,起码已有的设施要检查修缮,不然的话,两三年时间就会有衰败之感。

现在有个词叫作“网红周期”,对个人来说,但凡遇到一个网红周期,在热度消散之前猛干,半年就能赚够一辈子的钱,这也是很多人想当网红的原因。

对于城市来说,则必须从“网红”完成“长红”的转变,昙花一现未必是好事情,

为了提振旅游和消费,我们也能看到各大平台好像约好了一样,尤其在长假期前会定集中推一个地方。

无论是凉皮鸡排,还是火车站的歌手,天量的流量、好几个前十的热榜,足以瞬时捧红哪怕是一只狗,回过头来看,成功的案例十不存一,大都是匆匆而过,结果也只是富了主角一个,另外吸引各路“寄生主播”前往当地蹭流量。

成功案例虽然少,但禁不住成本太低,只要各大平台给几天流量就行,哪怕是十个中成功一个也是赚麻了,现在来看,冬天的哈尔滨,淄博的烧烤,徐州的小吃和汉文化,这都是城市文旅转为“长红”的成功案例。

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永远过去了,高端产业和普通人的关系不大,和普通城市的关系也不大,真正获利的是管理层和技术研发,还有那些本来就富裕的大城市。

无论哪种企业,目的都是为了盈利,产业工人找工作容易了,但同样的收入层次,站在普通百姓的利益角度来看,流水线的幸福感肯定不如旅游从业人员,更不要说身心健康了。

各地比拼文旅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土地是肯定卖不动了,高端产业天然具备产业聚集的特征,新能源汽车这么大的行业体量,现在也已经进入淘汰期,竞争到最后也就是留下最多三家企业瓜分全部市场,也就是赢家通吃。

以后,除了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这样的一线城市,各地的财政收入还是要在精耕细作上打算,不甘心做产业配套仰人鼻息的话,只能孤注一掷押注一个,最多两三个行业或者细分产品。

其实,能押注一个行业赛道的城市还得是那些有些底子的城市,大多数城市连上桌的资格都没有,不过是随大流,走一步看一步,能挣旅游业的钱都是命好的。

最后,说句扎心的总结,即使是文旅业,一线城市也是接待量的前几名,真正是产业、文旅收入两手都抓,两手都硬!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非常牛逼的自然景观,也没有老祖宗留下的丰富历史遗产,但如果有幸被网络流量选中,一定拼了命也要抓住旅游业的风口。

毕竟,这是天上掉馅饼是事情,一线城市的例子也说明一件事,文旅业的兴旺属于锦上添花,丝毫不会影响到其他产业发展。

今天就说到这里了,欢迎大家的点赞关注支持,这里先行拜谢了。

来源:半日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