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大清铜币160万成交!2025收藏圈疯抢背后,藏着3个价值密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02:28 3

摘要:“38 号 150 万!56 号 160 万!还有更高出价吗?最后一次!”2025 年 6 月 6 日北京某高端拍卖中心的拍卖厅内,空气仿佛凝固。当拍卖师高举木槌,用略带沙哑却依旧铿锵的声音喊出 “成交” 时,现场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叹 —— 这枚直径仅 28

“38 号 150 万!56 号 160 万!还有更高出价吗?最后一次!”2025 年 6 月 6 日北京某高端拍卖中心的拍卖厅内,空气仿佛凝固。当拍卖师高举木槌,用略带沙哑却依旧铿锵的声音喊出 “成交” 时,现场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叹 —— 这枚直径仅 28 毫米、重约 7.2 克的 1906 年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中心 “川滇” 十文,最终以 160 万元天价落槌,加上佣金,买家实际支付金额高达 176 万元。

而就在半个月后的 6 月 11 日,上海另一场古董钱币专场拍卖中,一枚 1908 年戊申户部中心 “粤” 十文同样引发激烈竞价,从 50 万元起拍,经过 23 轮加价,最终以 150 万元成交。短短半年内,三枚大清铜币相继突破百万关口,要知道,2020 年同类普通版别铜币市场价普遍在千元左右,这枚巴掌大的百年铜元,为何在 2025 年突然成了收藏圈疯抢的 “硬通货”?

2024-2025 年高端拍卖市场的三笔硬核成交,早已清晰划出天价铜元的 “门槛线”,普通藏家若想摸到百万级铜元的边,不妨先看懂这三张成绩单:

拍品名称成交价(RMB)拍卖日期拍卖机构核心亮点1906 年丙午户部中心阴 “宁” 十文155 万2024-11-18中国嘉德江宁造币局(今南京造币厂前身)代表作,红铜材质原光保存,币面龙纹鳞片无任何流通磨损,边缘齿距均匀完整1906 年丙午户部中心 “川滇” 十文160 万2025-06-06北京保利川滇两省联合铸造极稀版,经 PCGS(专业钱币分级服务公司)评级为 AU55(近未流通),包浆呈温润蜜糖色,无修补、无戳记,为目前同版别全球最高分1908 年戊申户部中心 “粤” 十文150 万2025-06-11上海华艺光绪细云龙特版,1908 年广东应对铜价暴涨与钱荒的紧急铸造产物,币面满文、汉文、英文三色文字交融,历史印记清晰

“这三枚绝非市场个例,而是高端铜元收藏升温的缩影。” 从事钱币收藏 20 年的业内人士王哥透露,2025 年北京保利春拍中,一枚 1909 年度支部大清铜币二十文样币,更是以 380 万元成交,较 2022 年同品类拍品价格翻了近三番。“现在优质铜元比黄金还抗跌,2024 年全球经济波动时,黄金价格一度下跌 8%,但顶级铜元拍卖价反而涨了 15%。” 他话锋一转,“但普通流通品依旧是‘白菜价’,去年我帮朋友卖过一枚磨损严重的中心‘鄂’十文,开价 800 块都没人要,市场早就是两极分化的状态了。”

“川滇版十文能拍 160 万,首先就赢在‘出身’够特殊。” 中国钱币学会会员、故宫博物院钱币研究室前研究员张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特意拿出放大镜,对着复刻的川滇版铜币图案解释:“1906 年清廷户部推行‘铜币元制’,要求各省造币局统一规格,但川滇地区当时交通闭塞,铜矿资源匮乏,加上边境战乱频繁,两省只能联合在云南昆明造币厂铸造,实际铸造量不足 3000 枚。”

更关键的是,这批铜币中有近三分之二通过茶马古道流入东南亚,用于边境贸易结算,国内留存下来的不足 500 枚,比同期江宁造币局铸造的阴 “宁” 版还少一半。“你再看这枚中心‘粤’十文,同样有特殊背景。” 张教授翻出史料记载,1908 年广东铜价暴涨 40%,民间出现 “钱荒”,百姓用铜钱交易时甚至要 “凑整找零”,广东造币局紧急仿香港铜仙(当时香港流通的铜质货币)铸造,流通仅 3 个月就因清廷调整货币政策停铸,完好品相的存世量不足 1%,“就像湖北的六瓣花版铜币,只在武汉周边 200 公里内流通,地域特殊性直接决定了稀缺性,而稀缺性就是价格的‘护城河’。”

若将三枚天价铜元放在一起,用 20 倍放大镜细看,会发现背面的蟠龙图案各有乾坤:川滇版的龙身蜿蜒舒展,鳞甲细密如织,每片鳞片边缘都有清晰的 “锯齿纹”;粤版龙纹衬着云海,龙角向上弯曲,龙须飘逸,龙爪紧握宝珠,威风凛凛;阴 “宁” 版龙纹则更显厚重,龙身粗壮,鳞片呈 “水滴状”,龙爪力道十足,仿佛要破币而出。

“这些龙纹不只是装饰,更藏着晚清的‘中西密码’。” 张教授指着铜币正面,“你看正面上方是‘户部丙午’四字,左侧是满文‘大清铜币’,下方是‘当制钱十文’,而背面环绕着英文‘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大清帝国铜币),这种‘满汉英’三语并存的设计,正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实物见证 —— 清廷既想保留皇权象征(龙纹、满文),又想让铜币能在对外贸易中流通(英文标注)。”

他还举了个例子:2024 年香港苏富比拍出的一枚江苏黄铜版光绪元宝,因采用 “黄铜鎏金” 特殊工艺,且币面刻有罕见的 “十二章纹”(古代帝王礼服上的装饰纹样),最终以 435 万元成交,“工艺细节往往是溢价的关键,就像这三枚铜元,龙纹雕刻的精细度、文字的清晰度,哪怕只是‘一笔之差’,价格可能就差几十万。”

藏圈一直流传着一句话:“铜元收藏,差一分评级,差一半价格。” 这三枚天价铜元的品相,就是最好的证明。

先看 160 万的川滇版,经 PCGS 评级为 AU55(近未流通),意味着这枚铜币出厂后几乎未进入流通领域,币面仅在保存过程中产生极轻微的氧化,包浆呈均匀的蜜糖色,用指尖轻摸币面,能清晰感受到文字和龙纹的凸起感,无任何修补痕迹,也没有流通中常见的 “戳记”(过去商家为验证真伪盖的印记),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同版别中的最高分。

再看 155 万的阴 “宁” 版,虽因保存环境原因包浆较深,呈深褐色,但用软布擦拭后,龙纹和文字依旧清晰,币面无明显磨损,边缘无磕碰,被 PCGS 评为 XF45(极美品),这个评级意味着铜币曾短暂流通,但磨损程度控制在最低范围,远超普通流通品(多为 VF 级,即美品)的价值。

“别小看这几分的评级差,价格能差出三倍。” 资深藏家老林拿出自己的收藏案例:2023 年他以 48 万元买下一枚川滇版十文,PCGS 评级为 XF40(美品),而 2025 年这枚 AU55 分的川滇版拍出 160 万,价格是他那枚的三倍多。“还有包浆的讲究,原始自然包浆比人工‘后养’的包浆值钱多了。” 老林解释,自然形成的 “巧克力包浆”(深褐色)或 “蜜糖包浆”(浅棕色),颜色均匀有光泽,而人工用化学药剂 “养” 出来的包浆,颜色发死,用酒精棉签擦拭会掉色,“去年有个新手花 20 万买了枚‘后养包浆’的阴‘宁’版,后来鉴定是假包浆,实际价值不足 5 万,血亏!”

“川滇版十文当初估价 80 万 - 120 万,最终能以 160 万成交,核心就在于‘国内不足 500 枚’的稀缺性。” 张教授拿出一份《2025 中国近代铜币存世量报告》,上面显示:目前存世量不足千枚的铜元版别仅 32 种,不足 500 枚的仅 15 种,川滇版十文就是其中之一。

类似的案例还有 2025 年香港苏富比拍出的河南 “汴” 字一文铜币,因 1906 年河南造币局仅试铸 200 枚,存世不足 20 枚,最终以 156 万元成交,比常规十文币珍稀 10 倍。“存世量过万的普通版,比如中心‘鄂’‘湘’‘赣’十文,再好看也难破万,这是收藏圈的铁律。” 王哥补充道,“去年有个藏家想把手里的 10 枚普通中心‘浙’十文打包卖 5 万,结果半年都没卖出去,就是因为存世量太大,没有稀缺性支撑。”

“粤版十文能卖 150 万,不只是因为稀有,更因为它是清末‘钱荒’的‘活证据’。” 张教授翻出 1908 年《申报》的记载,当时广东 “铜贵钱贱”,1 两白银能换 2000 枚铜钱,比往年多换 500 枚,百姓买米时甚至要 “用布袋装铜钱”,粤版十文就是为缓解这一问题铸造的,“这种有明确历史事件支撑的藏品,不仅藏家喜欢,博物馆和学术机构也会重点关注,2024 年广东省博物馆就从拍卖市场买下一枚粤版十文,用于‘清末广东经济变迁’特展,这也间接推高了同类藏品的价格。”

还有 2025 年拍出 284 万的湖北双版组合铜币(一套两枚,分别为 “光绪元宝” 和 “大清铜币”),因反映了 1906 年湖北造币局从 “元宝” 到 “铜币” 的改制过程,体现长江流域经济差异,两年内价格涨了 43%。“有历史故事的藏品,抗跌性远超单纯的‘好看货’。” 老林深有体会,2024 年他手里的一枚 “颜值高但无特殊历史背景” 的福建官局十文,价格跌了 10%,而另一枚有 “辛亥革命时期流通记录” 的四川铜币,价格反而涨了 8%。

“现在铜元收藏火了,造假和‘套路’也多了,新手一定要避开这 3 个坑。” 王哥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了具体建议:

• 认准权威评级币:优先选择 PCGS、NGC(美国 - numismatic 担保公司)、公博(国内权威评级机构)等正规机构评级的铜币,尤其是 AU50 以上的高分币,不仅增值潜力大,还能避免买到假货。“去年有个新手图便宜,买了一枚没评级的‘川滇版十文’,花了 30 万,结果鉴定是仿品,成本才 200 块。” 王哥提醒,评级币的标签也能辨别真伪,比如 PCGS 标签有荧光防伪,用紫外线灯照射会显示专属编码。

• 查清来源和拍卖记录:有嘉德、保利、华艺等大拍卖行成交记录的藏品,真伪更有保障,而且传承清晰的藏品往往能卖出更高价格。比如 2025 年拍出的一枚粤版十文,因是民国时期著名藏家张叔驯的旧藏,有明确的传承档案,最终成交价比同品相、同版别的普通粤版十文高 89%。“新手可以在雅昌艺术网、赵涌在线等平台,查询藏品的过往拍卖记录,避免买到‘来源不明’的藏品。”

• 警惕 “美容币” 和改刻币:人工 “后养包浆” 的铜币,颜色发死、不自然,用酒精棉签轻轻擦拭,会有颜色脱落;改刻币则是将普通版别改刻成稀有版别,比如把中心 “苏” 十文的 “苏” 字改刻成 “滇” 字,仔细观察会发现文字边缘有毛刺,笔画不连贯。“我见过最离谱的改刻币,是把 1909 年的‘己酉’版,改刻成 1906 年的‘丙午’版,年份数字的字体明显不一样,新手很容易上当。”

160 万的川滇十文、380 万的度支部样币、150 万的粤版十文,这些天价成交背后,不是偶然的 “炒作”,而是 “稀缺性 + 品相 + 历史价值” 的三重共振。对真正的藏家而言,一枚百年铜元不仅是财富的载体,更是晚清货币改革、经济变迁、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 从龙纹的设计能看出皇权的象征,从文字的组合能看出西学东渐的影响,从铸造背景能看出当时的社会困境。

随着高端收藏需求的增长,真正的稀世铜元只会越来越珍贵,但王哥提醒:“收藏的核心是读懂历史,而非盲目追高。去年有个投资者跟风买了 5 枚普通版铜元,想等着涨价,结果到现在还没出手,反而占用了资金。新手不如先从了解铜元的历史背景开始,慢慢积累知识,再入手合适的藏品,这样才能在收藏圈走得长远。”

数据来源:2024-2025 年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上海华艺国际、香港苏富比等高端拍卖行公开拍卖记录;《中国近代铜币图谱(2025 修订版)》;中国钱币学会《2025 中国近代铜币存世量报告》;转载需注明出处。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