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网红因支持中国大陆,赖清德对他下手,从严处理,立案调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01:50 1

摘要:网红“馆长”陈之汉10月5日的一场直播,成了引爆一切的导火索,他在镜头前情绪激动,公开表示自己正等待大陆的统一行动,甚至声称要对赖清德采取“斩首行动”。

网红“馆长”陈之汉10月5日的一场直播,成了引爆一切的导火索,他在镜头前情绪激动,公开表示自己正等待大陆的统一行动,甚至声称要对赖清德采取“斩首行动”。

这番言论无疑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在岛内掀起轩然大波,针对这番话,赖清德办公室发言人郭雅慧先出面称,赖清德的权威不容任何挑战。

编辑:AJY

这话听起来颇为矛盾,因为此前她还承认,台湾社会民众享有充分表达意见的自由,而面对陈之汉就话锋一转,对自由言论的网红进行抨击。

陈之汉这个名字,在台湾社会代表着多重复杂的身份。他是“成吉思汗”健身帝国的创始人,是退役的海军陆战队中士,也是一个在直播间里情绪激昂、口无遮拦的网络名人,更关键的是,他近来成了一个积极的亲大陆交流倡导者,以及民进党当局最尖锐的批评者之一。

赖清德当局的反应快得惊人。

仅仅第二天,10月6日,官方调查的大网就已撒开,新北地检署当天便迅速立案,刑事侦查部门紧急搜集直播影像作为证据,整个过程,效率高得不像是一般司法案件,更像是一场预先编排好的行动。

有趣的是检方选择的罪名,他们没有动用更吓人的安全或叛乱类罪名,而是小心翼翼地选择了“鼓动他人犯罪”与“涉嫌恐吓危害社会安全”这两条,这一选择堪称精妙,如同一把经过校准的手术刀,精准地指向陈之汉的言论本身。

此举显然是顾忌到陈之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避免将他塑造成一个被政治迫害的“烈士”,从而引爆更大的舆论反弹,但手术刀依然锋利,依据岛内刑法,这两项罪名若从严并案处理,最高可让他面临四年监禁,足以让他在政治舞台上彻底沉寂。

当然,这把刀也留足了弹性,它既可以重判,也可以从轻发落,最终可能只是缴纳数万罚金后取保候审,这种可进可退的布局,为当局在后续操作中,根据舆论风向和政治需要,预留了充足的调整空间。

当局之所以如此大动干戈,显然不只为了一句过激的直播言论,陈之汉成为那个被瞄准的“出头鸟”,根源在于他近年来积累的政治资本,以及他日益鲜明的亲大陆立场,这些都让他成了民进党当局的“眼中钉”。

但早期的陈之汉并不亲大陆,他最初的公众形象,是块坚硬的“本土招牌”,因为他身上贴满了让无数台湾年轻人崇拜的标签:海军陆战队66旅的硬汉,靠着战功晋升为中士副排长,还因抗洪救灾拿过勋章。

退伍后,他没靠背景,从搬运工、送货员做起,一路摸爬滚打,最终创立了自己的健身帝国“成吉思汗健身俱乐部”,2008年的中正杯还是新竹市长杯,他都拿下了冠军,更不用提那个响当当的“武状元杯”无限量级冠军头衔。

纯爷们儿的陈之汉早年间,曾深受民进党宣传的影响,他不仅亲自参加过蔡英文组织的“反中”集会,还公开表达过反对“一国两制”的立场,对那些前往大陆发展的台湾艺人,也毫不客气地予以批评。

如今的他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网红,他成立“党外在野大联盟”,目标直指制衡民进党,他曾公开声援被羁押的民众党前主席柯文哲,也曾亲赴现场支持国民党在花莲的活动,这些举动,无一不是在挑战民进党的政治权威,早已让他得罪了当权者。

更让当局无法容忍的,是他立场上的“越界”,今年6月和8月,他两度高调访问大陆,足迹遍布上海、杭州和深圳,还参观了腾讯、大疆等知名企业,回来后,他不仅盛赞“中国制造”,更抛出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是中国人”的政治表态。

这番言论,彻底让他从一个普通的批评者,转变为一个触动民进党核心意识形态的威胁者,加上他庞大的粉丝基础,从大陆返回台湾时甚至有粉丝热情接机,这种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让当局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权威下的雷霆之怒

从直播言论到检方立案,整个过程不到24小时,这条闪电般的反应链,清晰地暴露了此次司法行动背后强烈的政治驱动力,其核心目标,正如发言人所言,就是要维护那“不容挑战”的权威。

当局甚至公开建议检方“从严处理”,其“以儆效尤”的意图昭然若揭,他们要拿陈之汉开刀,让他在政治上沉寂,减少对民进党的负面宣传,更要借此警告所有潜在的批评者和反对派力量。

10月6日,陈之汉已被新北地检署传唤,他自己也深知处境不妙,担忧在做笔录时被警方当场羁押,甚至在网上公开委托网友帮忙照顾其家庭。

这位搏击冠军出身的硬汉,近期本就身体不佳,胃部不适已持续三个月,如今又面临巨大的政治对抗压力,但他依旧放话“民进党不死,我怎能先死”。

陈之汉事件,超越了一个网红言论失当的范畴,它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样本,集合了个人戏剧性的转变、激烈的政治博弈、司法工具的介入以及复杂的社会心理。

赖清德当局的这套组合拳,看似是维护法律秩序,实则是一场以法律为名的政治打压,它通过精准选择罪名和目标,用雷霆手段清晰地划出了一条言论自由的禁区红线,试图制造一种寒蝉效应,压制岛内所有反对的声音。

然而,这种滥用司法的行为,或许能短期震慑对手,但从长远看,却是在侵蚀司法的公信力,它非但不能平息争议,反而可能进一步刺激岛内民众,加剧他们对民进党当局的反感。

这种高压手段,最终的效果很可能会事与愿违,甚至遭到更强烈的反噬。毕竟,两岸统一的大势,并非这些小动作所能阻挡。

来源:山有炑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