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如何把巢湖这张“最好的名片”擦得更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22:10 1

摘要: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高空俯瞰,巢湖就像是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江淮大地。作为全国唯一独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合肥与巢湖朝夕相伴、共融共生。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经过多年治理,巢湖平均水质已稳定在IV类,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全湖水质Ⅲ类,连续五年没有暴发大面积蓝藻水华,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等珍稀极危鸟类频频现身……

然而,大湖治理并非一日之功,必须清醒看到:巢湖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基本现状没有改变,水质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

当前,巢湖治理已进入从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转变的攻坚期。如何提升治理成效,守护一湖碧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推进。

大湖治理,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从北美五大湖、德国博登湖、瑞士日内瓦湖等世界各大知名湖泊的治理经验来看,都是历经数十年的持续治理,才实现流域水环境水生态的根本性好转。

作为一座半封闭大型浅水湖泊,巢湖长期以来都存在水多、水少、水脏、水华、水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是我国新老水问题较为集中和极为复杂的典型湖泊。

为什么水体污染容易发生在像巢湖这样的大型浅水湖泊,且治理难度特别大?追根溯源,既有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又有人类活动带来的“后天失调”。双重挑战叠加之下,治理之路,道阻且长。

首先,盘子太浅,自净力不足。与动辄数十米深的深水湖泊相比,巢湖平均水深仅有两三米,就像一个“浅盘子”,难以有效缓冲、稀释和沉降输入的氮磷营养物。在水动力作用下,浅水湖泊的氮磷营养物容易在水中悬浮,难以沉积湖底,导致水体污染浓度较高。

其次,系统脆弱,免疫力易失。表现在湖里,根子在岸上。巢湖流域处于人口稠密区,流域内污染刚性增加与湖泊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突出。同时,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湖泊就失去了免疫力,仅靠自然修复极为缓慢。

再次,治理复杂,协同力难聚。巢湖湖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但流域面积高达1.35万平方公里,跨越5个市17个县(市)区,不能“就湖治湖”,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一体协同的全流域治理。

巢湖研究院院长唐晓先还分析认为,与其他浅水湖泊相比,巢湖有着自身的特殊情况,即1962年巢湖闸建成以后,虽然有利于防洪、航运和灌溉,但也带来江湖水体交换不畅、湖水换水周期较长等问题。

换水周期是指全部湖水交换更新一次所需时间,是判断一个湖泊水资源能否持续利用和保持良好水质条件的一项重要指标。

根据相关统计,鄱阳湖每半个月左右完成一次湖水交换,而巢湖湖水交换周期则为半年。

围绕巢湖治理,巢湖研究院总工程师高芮坦言,一方面,经过多年治理,易行的工程措施已基本完成,末端治理空间收窄,污染治理的难度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重治理、轻管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比如,农业面源污染监管不到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还不够完善,流域产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省巢湖管理局局长黄永宏表示,巢湖之治,已非单一的水污染治理,而是一项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系统修复、流域协同管理等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是涉及方方面面的总体战、持久战、攻坚战。

今年出台的《推进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2025-2029年)》,明确提出了巢湖水质改善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提升等治理目标。

目标明确,接下来就是全力攻坚。

水体富营养化和有害藻类水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巢湖面临的一个突出环境问题。今年夏天,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长江流域多个湖库和江段都发生了蓝藻水华暴发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就是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有害藻类水华不仅破坏了湖泊的生态平衡,还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应对水体富营养化,推进巢湖治理,必须一手抓内源减负,一手抓外源管控,做到内外联动、双管齐下。

内源减负,核心在于净化水质。巢湖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内源污染,湖底淤泥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向湖内释放污染物,造成水体污染。推进“内源减负”,一是“种草”,重建水生植物,吸收过量养分,持续净化水质;二是“清淤”,针对污染物富集的重点部位,科学有序推进清淤工程。

调查显示,巢湖水生植被覆盖率仅有0.45%,而太湖则达到15%以上。高芮建议,学习借鉴太湖恢复沉水植被、鄱阳湖水下种植苦草等成功经验,因地制宜种植挺水、沉水植物,发挥其净化水质作用,助力恢复巢湖健康生态系统。

科学生态清淤,不可或缺。深藏湖底、沉积多年的底泥,一直是威胁湖泊水质的“顽疾”。经过多年沉积,巢湖湖底淤泥已达4000多万立方米,严重影响了巢湖水质。目前,国内一些湖泊治理已在科学清淤上作出了有益示范,比如,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太湖之光”今年8月全面投入使用,未来6年可清淤超千万立方米,相当于为太湖“减负”约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量。省巢湖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将借鉴太湖清淤经验,加快实施巢湖污染底泥清淤移磷工程,并同步推进底泥、藻泥、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外源管控,关键是要控源截污。纵观国内外大型湖泊治理方式,无不将控源截污作为重中之重。回看巢湖综合治理,必须点、线、面协同发力,削减入湖污染物总量。

点上,从雨污分流入手。巢湖流域治理的一大痛点,正是雨污混流与直排问题。超出截流能力的混合污水通过溢流口直接进入河道,最终汇入巢湖。目前,合肥正推进“城市健康管网行动”,系统推进城市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确保雨水、污水“各行其道”。“通过建设独立完善的雨、污两套收集系统,解决雨污混流问题,显著削减进入自然水体的污染物总量。”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建议,在推进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基础上,可建立常态化的管网巡查、监测与养护机制,确保管网系统处于“健康”状态,为实现清水入河、保护巢湖水环境奠定基础。

线上,抓好重点河流治理。目前,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但部分河流氮磷指数超标,河水入湖,还是会加剧湖水富营养化程度。如何将入湖河流中“富余的氮磷”拦截于巢湖之外?建设河口湿地,净化上游来水,是一个有效举措。比如,南淝河下游的十八联圩湿地建成后,平均每天可以净化南淝河入湖水约60万立方米,消减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河口湿地是上游来水入湖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徐明祎建议,充分利用环湖湿地进行“降磷”,提升湿地系统对入湖水体的净化功能,将其打造成为入湖河水的“过滤器”。

面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环湖沿岸农业氮肥、磷肥大量使用,农田尾水以及一些禽畜、水产养殖废水溢出,顺着河流进入巢湖,带来农业面源污染,是巢湖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比如,无锡通过取消直播稻等方式,在太湖畔筑起绿色屏障;大理取缔洱海周边高污染产业,推进种植业绿色有机化。近年来,合肥已建立了环巢湖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覆盖巢湖一级保护区12万亩农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徐海涛对此表示,环巢湖农业将做好“加减法”:一是做减法,严格控减化肥农药,引导畜禽养殖和渔业退出敏感区域,削减氮磷负荷;二是做加法,大力推广“绿肥+水稻”、有机种植等绿色模式,打造环湖绿色有机农业带。

湖泊治理,重在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从污染防治到生态修复,从“呼吸自由”到“活力再现”,一幅河晏湖清、鱼跃鸟翔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如何打破湖泊治理“反复治、治反复”困局,走上一条城湖共生之路?巢湖答卷,关乎一方水土的现状与未来。

巢湖治理,必须从“区域治理”转向“流域治理”。巢湖流域涉及合肥、芜湖、马鞍山、六安、安庆5市共17个县市区,“各管一段、各自为战”的传统治理模式,既难以奏效,也不能持久。

太湖治理也曾经面临类似问题。太湖流域涉及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但通过出台《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建立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太湖流域管理局等多种方式,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的高效协调机制,为湖泊的流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规划先行。“巢湖治理要跳出区域看流域,充分掌握大湖治理规律,借鉴太湖流域治理经验,健全完善巢湖流域综合治理省级统筹体制机制,为流域治理奠定组织基础。”省巢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汤海波表示,当前正在加快修订《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2025-2035年)》,实现流域协同治理、整体推进,真正形成“一盘棋”的治理格局。

区域联动。巢湖治理,需要打破行政壁垒,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系统治理与协同联动体系。高芮建议,省级层面建立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协调工作机制,形成省级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的巢湖综合治理联防联控机制;上下游城市建立重大规划和项目对接协商机制,实现全流域生态环境信息的实时共享与智能预警,推动巢湖治理从“市域协同”到“全域贯通”的质的飞跃。

巢湖治理,必须从“人海战术”转向“科技赋能”。不论是水质监测、蓝藻监测,还是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等,单纯依靠人力,难以满足全流域治理需求。“科技创新,是破解环境问题的利器。”汤海波建议,依托“数字巢湖”,建立覆盖全流域的综合信息和监管平台,集成流域水质、水量、气象、生态、污染等监测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处理后,既可以作为流域水质交接责任制考核的主要依据,也能为省市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从监测到预警再到防控,依托数字化平台,巢湖治理将实现流域监控一张图、系统管控一张网,探索形成“研究支撑-技术迭代-应用联动”的智慧治湖闭环机制。

巢湖治理,必须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环顾包括白洋淀、洱海在内的国内外湖泊治理路径,大多采取了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模式。高芮建议,构建多层次、制度化的公众参与平台,完善信息公开、民意征集等机制,在规划、建设、管护各环节拓宽参与渠道,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治理共同体;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充分参与,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治理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共治生态圈。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巢湖,因其长期而复杂的治理实践,成为“两山”理念在合肥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也有利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合肥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推行“湿地+文旅”“湿地+农业”“湿地+科普研学”等模式,打造出磨滩、红石咀等一批生态旅游新景点和网红打卡地;盘活存量资源,加快环湖废弃矿山治理和利用,以市场化方式打造庐江矾矿“旅游+产业”,变“尘封的遗产”为“发展的资产”……

不过,与无锡、大理等地相比,合肥在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无锡今年3月推出江苏省首个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太湖西部区双桥村湿地群”,计划整合水域与陆地资源,开发集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新模式。依托洱海,大理走出一条生态、文化和艺术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培育出“有一种生活叫大理”“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等知名文旅IP,助推文旅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必须统筹谋划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价值转化。如果二者没有一体规划、一体部署、一体建设,在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时没预留空间或预留空间不够,就会给后期生态价值转化带来很大难度。

“比如慢行系统、旅游公厕等设施,在工程规划设计环节就应该考虑到位。”市文旅局资源开发处处长陈旭余建议,借鉴江苏、浙江等地成功经验,同步推进湖泊治理与生态价值转化,加快开发高品质生态旅游产品;树立系统思维,推动巢湖旅游从核心景区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以“生态好颜值”催生“文旅高价值”。

巢湖的一潮一汐,见证自然的律动,映射城市的变迁。从“一湖之治”迈向“流域共治”,合肥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让“最好的名片”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调研组成员 王飞 许超众 苏晓琼 许露瑶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