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协第一任主席舒同的人生故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00:58 1

摘要:在五四运动影响下,1920年6月,舒同在家乡与进步同学成立“金兰同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8月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抚州),期间与李井泉等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积极研读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5年,他发表《中华民国之真面目》,揭露北洋

舒同(1905年11月25日~1998年5月27日),字文藻,又名宜禄,江西抚州市东乡区人,是中国著名书法大师,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早年经历与革命启蒙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1920年6月,舒同在家乡与进步同学成立“金兰同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8月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抚州),期间与李井泉等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积极研读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5年,他发表《中华民国之真面目》,揭露北洋军阀政府虚伪本质,展现出追求真理、伸张正义的革命精神。1926年,舒同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东乡县支部书记、县委书记等职,在他领导下,东乡县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然而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东乡县党组织遭破坏,舒同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通缉,辗转多地寻找党组织,还曾一度以鬻字为生。

革命生涯中的书法实践

红军时期:1930年9月,舒同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多个重要职务。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以及长征中,他不仅在军事上贡献力量,还撰写《向北进攻—胜利的开始》等文章鼓舞士气。他也利用书法为革命服务,其书法风格在这一时期开始初步形成。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他被称为“马背书法家”,在马背上也不忘练习书法,书法与革命生涯深度关联。

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舒同历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等多个重要职位,参与创建、扩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等重要工作。他在工作之余坚持书法创作,其书法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成为激励战士、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1944年,他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贡献,书法也在当地传播,影响着更多人。

解放战争时期:继续在革命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他的书法伴随着革命的进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风格的形成与特色

笔法:舒同书法以颜真卿、何绍基为根基,强化外拓笔法的圆转特征。点画起收多作藏锋圆势,转折处极少方折,常以圆弧过渡,形成“绵里裹铁”的视觉效果。不过这种笔法被高度模式化,甚至被批评为“机械化的圆曲运动”,形成大小不一的环形线条嵌套。

结字:以“内紧外松”为基调,但过度追求空间的圆满感,使每个字宛如独立的“圆球体”,虽具装饰性,却削弱了书法应有的疏密对比与动态变化。

章法:在行气上强调连贯性,字与字之间通过圆弧笔画形成隐性呼应。例如代表作《沁园春·雪》六条屏,每行字势均向中轴线收拢,形成“大圈统摄小圈”的视觉秩序,但也被指缺乏自然书写的随机性,类似美术字的设计感。

独创“舒体”与艺术成就

“七分半书”:舒同自创“七分半书”,即楷、行、草、隶、篆五体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融会贯通而成。其书法以“圆、直、润厚”为特征,圆笔为主,锋芒内敛;直画刚劲而不呆板;线条饱满,兼具宋人的潇洒与凝重。

匾额书法:他的匾额书法尤其著名,广泛应用于名胜古迹、高校校名、公共建筑等领域,成为20世纪中国书法的重要代表之一。如“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牌、“全国农业展览馆”等,其题写的校名如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沿用至今,成为高校文化象征。

艺术理念与人格魅力

艺术理念:舒同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艺术道路,他从不举办个人展览、不出版书法集,也不收弟子,仿佛在向世人昭示着艺术应当回归真、善、美的本质。他认为书法是服务于民众的,无论是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能从他的笔下求得字样。

人格魅力:他从不出售自己的书法,体现出无私的气质。有一次乘坐公共汽车,因忘记带零钱被迫下车,一位乘客主动为他买票,他心存感激。他时时展现的谦虚与善良,造就了他在世人心中的高尚形象。

来源:深度人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