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四套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几个遒劲古朴的楷书大字令人过目难忘。其书法风格,正是取法自北魏名碑《张黑女墓志》。《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因清朝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圣讳,清人便以其字称呼该墓志,遂成《张黑女墓志》,此名一直沿用
在第四套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几个遒劲古朴的楷书大字令人过目难忘。其书法风格,正是取法自北魏名碑《张黑女墓志》。《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因清朝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圣讳,清人便以其字称呼该墓志,遂成《张黑女墓志》,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传世碑帖善本中,存世仅一件者为“孤本”。世间“孤本”不少,皆独一无二,然其文物价值却有高下之别。时至今日,仍以“孤本”传世,且声名卓著,兼具极高文物与艺术价值,又流传有序、题跋累累者,实属凤毛麟角。北魏《张黑女墓志》无疑是其中至为珍贵的一种,堪称吉光片羽、墨林星凤,煊赫世间二百余年,当之无愧为北魏墓志中最负盛名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众生寄心缁素,造像写经,以冀福田。其时佛法大行,凡建寺起塔、雕镂金容,必延名手撰文纪盛。或刊诸贞石,或摩崖题铭,汉世立碑遗风,遂汇作佛门刻石洪流。四海板荡,而祈愿愈炽;刻经造记,遍于山野,何啻千万。魏碑应运而生,北派书法存汉隶遗意,用笔刚拙、气象肃穆,尤擅擘窠大字;南派则以流美妍妙见长,工于尺牍,宗尚二王。
《张黑女墓志》正是此中楷则。其书以楷为体,融篆籀之婉转、隶书之波发、行书之映带,独得“化篆分入楷”之妙韵。较之同期碑版之粗率生拙,此志运笔含蓄渊雅,结字精密而布白清朗,实为北魏书法臻于成熟之典范。其意蕴宏阔,上接秦汉遗绪,下启隋唐法门。
原石出土后已湮没难考。据志文“葬于蒲坂城东原之上”,应在今山西永济一带。然其拓本首现,却系山东济南——清道光五年(1825)春,何绍基得之于历下书肆。册首存“成榑”“奚林氏”藏印,相传为康熙间僧奚林旧物。绍基宝之,曰:“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箧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赏,所获多矣。”三年后,始邀名士题咏,自道光八年黄本骥,至咸丰七年崇恩,跋语盈册。
何绍基故去后,此册经其子何庆涵、孙何维棣递藏,后传至何积炜,最终归秦文锦所得。册首有秦清曾绘《守黑轩图》,题记曰:“甲子秋日,家君以万金得此志于何子贞太史文孙星叔之手”,记录了1924年秦家购藏此本的经过。此后,《张黑女墓志》拓本长期由秦氏家族宝藏,其间曾短暂存于上海博物馆,终返秦家,珍藏至今。数百年来,此本流传有序,历经诸家,实属不易。
晚清至民国时期,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东洲草堂金石跋》、黄本骥《古志石华》、张穆《㐆斋文集》、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等皆有著录。因原拓稀见,翻刻亦成传播一途。所见翻刻本有多种,多仿墓志原石形态,然字神已失,去原迹远矣。该墓志的复制形态极为丰富,晚清以来已有墨晒版、珂罗版、石印版、照片版、胶印版等多种技术印制;出版形式亦多样,涵盖原大、重排、放大、集联等。近四十年来,更出现技法解析版、反黑图版、卡片版等,足见世人对其推崇与珍爱。
原石虽早已湮没无闻,幸有孤本遗存人间。昔唐太宗酷爱《兰亭序》,将其陪葬昭陵,如今仅有冯承素摹本及褚、虞临迹与定武刻本等传世;《张黑女墓志》亦仅凭一纸孤拓,承续书脉。然习其书者不绝,研其艺者日众,其价值之永恒,于斯可见。
孤本中秦清曾绘《守黑轩图》
△ 奚林和尚所钤印:成榑、奚林氏
△ 何绍基二跋
△
包世臣跋
△ 王玙似跋
《张黑女墓志》高清图
来源:愙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