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
中国古代历史往往经历治乱兴衰的循环,朝代更替频繁。
黄炎培说:
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
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
有人根据朝代的更替,证明儒家行不通。
我们说了,儒道法墨佛,事实上每个朝代都有采用,即便当时不叫这个词,因为代表了社会组织的心理和运作方式。
单独用儒家行不行?
纯粹用儒家肯定不行,因为儒家强调人性本善,但很明显人性不一定本善,还有很多本利。这就是为什么周天子会被诸侯取代。
儒家适合国家在正常的发展轨道。
一旦积贫积弱,或者面临外部竞争,这个时候往往需要用法家。
宋朝其实就是用儒家,重文轻武,但是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对外军事能力弱。直到王安石变法稍有改善,但好景不长。
单独用法家行不行?
很多人迷信法律,认为法律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这种想法是非常幼稚的。
你看秦朝,秦始皇能力不可谓不强,也有很有战略眼光,但是很可惜,当时整个统一进程包括各种国家工程的推进,都迷信法家的力量。
单独用道家行不行?
如果从经济角度,完全的市场经济就是道家,比如汉初的实行黄老之术,刚开始恢复了经济和社会秩序,但到了汉武帝时期,豪强进一步做大,同时面临匈奴等边境外患。
所以,汉武帝开始采用董仲舒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用推恩令政策不断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
看到没有,如果只用道家,很容易出现垄断,以及国家力量的衰退。
单独用墨家行不行?
历史上有没有用墨家的?也有!就是那一段特殊时期,但是墨家有一个明显的毛病,那就是不符合人性。
兼爱,其实每个人都很难真正做到,在儒家伦理基础上,在谈兼爱比较现实。但墨家思想指导下的国家,效率确实比较高。
单独用佛家行不行?
单独用佛家恐怕更不行,现在的躺平思想有点像,而且佛家思想压根不是治国思想,只能个人修行,也就是用于民间。
所以,不是儒道法墨这些思想不行,而是管理阶层没有真正用好这些思想。
我们看下历史周期律的规律,为什么说因为统治者没有利用好这些思想,造成这种朝代的更替,兴亡盛衰呢?
对于农业社会而言,最主要的是土地兼并,以及气象灾害,造成农民难以生存,被迫造反。还有就是内部的矛盾,尤其是大将拥军自立,外族的入侵,这三种是最重要的原因。
核心原因,我们可以总结为,要不民困,要不国弱。这里面有三个课题:一个是怎么平衡国与民,一个是如何防患地方威胁中央,一个是怎么抵御外族的入侵。
看到这里,很多人说,这与儒家以及其他传统思想没有什么关系。
但事实上,都与儒道法有密切关系。我们一个一个朝代来看:
秦朝的灭亡:极端法家带来的强权政治,底层反抗与旧贵族反扑
法家思想帮助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雏形,但具体运行需要从战时体制过渡到和平发展体制。
但是,秦朝依然严刑峻法,徭役繁重,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等,
陈胜吴广因为延期被惩罚,所以造反。当然最新秦简显示,秦朝没有失期当斩这种制度,而是陈胜吴广编造出来的。
而且,陈胜吴广打着扶苏和项燕的旗号,不仅有官方沟通的背景,而且还能联络旧贵族。
汉朝的灭亡:儒家神学化被反噬,推恩令后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给汉朝的统治带来进一步的合理性。
官方这样做,造成汉代的谶纬之学非常流行,天降神异也被民间利用。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就是在天灾人祸的背景下,利用这种口号,黄天已死、苍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如果没有黄巾起义,东汉的终结至少可以晚点到来。
儒家思想被搬上政治舞台,但是由于天人感应并未解决问题,反而出现天灾人祸不断。
再加上儒家思想有一个难解的问题,就是年幼的皇帝如何做好自己的角色。因为儒家思想是讨厌僭越,但是这种情况下,年幼皇帝如何担当天子的责任,行使天子的权力。
唐朝灭亡:儒、道、佛并立,包容性下的权力失控
唐朝的强大由于开放和包容,但衰弱也是由于开放和包容,儒、道、佛都同时存在,没有绝对的主流。
这就造成唐朝的忠君观念要比汉朝弱很多,你看三国演义,曹操打着天子旗号,刘备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都能够笼络一批人才。
而孙权却只能内部培养。
唐朝既没有很强的忠君观念,也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地方节度使,致使发生安史之乱,之后再也无力重新凝聚和统一天下,最终在藩镇割据、党争不断、农民起义中不断走向瓦解。
宋朝灭亡:理学内敛和保守弊病,造成国家外强中干
理学其实就是儒家走向内敛和保守,知识分子再也不是先秦的儒家,文武双全,敢于担当社会和国家责任。
这个时候的儒家已经强调修养,擅长道德文章,而短于经世致用和务实外交。
最终结果是,文化和科技异常繁荣的宋朝,被少数民族屡次KO。
明朝灭亡:程朱理学禁锢思想,阳明心学加速瓦解
程朱理学还是既有很强的形而上的价值,为儒家找到理学的正当依据。但是,明朝完全以理学为科技标准、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思想,士大夫缺少解决当时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分子热衷哲学诡辩,儒家成为一种谈资和修行功夫。
明末,阳明心学盛行,但停留在空谈心性层面,面对国家的财政危机、农民起义和后金威胁,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来源:高顿学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