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2年,以色列答应撤军了,停火协议签署,特朗普立下大功一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00:28 1

摘要:10月12号下午,拉法口岸尘土飞扬,23个以色列人质被搀下车,最小的才5岁,裤管上全是干掉的泥巴。

“停火?

别急着鼓掌,先数清楚还剩几发子弹。

10月12号下午,拉法口岸尘土飞扬,23个以色列人质被搀下车,最小的才5岁,裤管上全是干掉的泥巴。

对面,78个巴勒斯坦少年同时走出监狱,平均年龄17岁,有人第一眼看见阳光就抬手挡脸——牢房天花板比加沙的天空还窄。

红十字的人偷偷说,体检表上“营养不良”四个字出现频率高得像复制粘贴。

别以为这是大结局,这只是中场休息。

以色列坦克后撤了60%,可履带印还在,像一道没缝好的疤;哈马斯把火箭发射架拆了,却留了个“保留自卫权”的尾巴,翻译成人话就是:火箭没扔海里,只是搬进地下室。

两边都在给镜头微笑,镜头一关,枪口继续上膛。

最忙的是华盛顿。

特朗普团队放风:11月前搞一场“中东和平峰会”,摆拍背景板都选好了——迪拜帆船酒店,金光闪闪,配得起选举海报。

民主党哈里斯翻白眼:停火协议要是能撑到投票日,我直播吃传真纸。

国会那边更直接,130亿美元军援申请已经打印好,墨盒还是热的,就等签字。

一句话,和平可以谈,账单不能停。

阿联酋甩出2.5亿美元重建基金,听起来豪气,可一算账,加沙失业率65%,平均每人分到不到两百块,刚够买袋水泥。

沙特提议“阿拉伯联合监督机制”,被伊朗怼回:你们监督谁?

监督以色列拆房,还是监督哈马斯挖地道?

最尴尬的是约旦河西岸的法塔赫,第一次拿到“观察员”身份,像班级里长期旷课的学生突然被拉去当纪律委员,手里没棍,只有笔记本。

联合国说每天400辆卡车开进加沙,可没人告诉你,司机得先在以色列检查站玩三小时“谁是卧底”——车厢里但凡多出一盒阿司匹林,整队车就得晒太阳。

电厂恢复30%供电,加沙人吐槽:够给冰箱唱生日歌,不够让空调撑过中午。

渔民被允许开到8海里,老船长掰手一算,8海里刚好到鱼群门口,再往前,以色列巡逻艇的浪都能掀翻小船,鱼没打着,先交一波“浪花税”。

10月11号夜里,杰宁难民营枪声像炒豆子,第二天双方发言人同步甩锅:对面先动手。

希伯伦街头,以色列定居者跟巴勒斯坦青年互扔石头,石头砸在墙上,弹回来,像极了过去七十年的剧本。

欧盟开会吵到半夜,最后憋出一句“支持停火但反对单边”,翻译成人话:你们爱怎么打怎么打,别在推特@我。

俄罗斯提议安理会紧急会议,被美英联手摁住:先让大选过完,再吵不迟。

最魔幻的是经济。

以色列谢克尔两周回升3.2%,特拉维夫股民举杯:和平真香。

可转头一看,加沙重建要180亿美元,世界银行把计算器按到冒烟:先把废墟清完就得40亿,钱从哪来?

答案在风中飘,风从卡塔尔飘到华盛顿,再飘回加沙,落地只剩一张PPT:上面写着“公私合营,前景广阔”。

技术流也上场。

美国RQ-4无人机24小时打卡,拍到的照片连哈马斯菜地几棵黄瓜都数得清;挪威送的电子围栏正在安装,据说能识别兔子跟突击步枪,可兔子不会挖地道,人会。

卫星图显示,地道入口被封了,出口没影,像给大地贴了一张创可贴,里面脓包还在鼓。

11月15号要开协议评估会,外交官们已订好酒店套房,加沙人却先给日历打了个问号:协议能不能活到那天?

有人把答案写在废墟墙上——用烧焦的木棍,歪歪扭扭一行英文:This ceasefire expires when the camera lights go off. 翻译过来特简单:灯一关,谁还装睡?

所以,别急着转发“和平来了”。

真正的停火不是交换人质,是交换信任;不是撤走坦克,是撤走仇恨。

可信任这玩意儿,比加沙的供电还稀缺,一开空调就跳闸。

来源:好学小红花HaiRPc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