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新住持刚上任就被骂翻,这和尚不像“和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7 16:33 1

摘要:有人说他开路虎,有人说他眉眼太锐利,有人说他做事像企业家。网络都炸了——‘换了个人,难道就能换回一座寺庙的清净吗?’

谁能想到,少林寺新住持刚上任,不到三天,网上就骂声一片?原因只有两个字:不像。

不像和尚,不像清修,不像大家心里那个‘佛门圣地该有的样子’。

有人说他开路虎,有人说他眉眼太锐利,有人说他做事像企业家。网络都炸了——‘换了个人,难道就能换回一座寺庙的清净吗?’

可你真敢拍着胸脯说,这样的选择你敢吗?

他出生在河南桐柏,1966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十六岁那年,他剃度出家,法名印乐。

不是大户人家,不是书香门第,更不是豪门之后。

那年头,很多人穷怕了,可他选了另一条路——青灯古佛,柴米油盐。

十七岁,他在南京栖霞寺受戒。二十岁,考进中国佛学院,是八十年代为数不多的‘本科僧’。你说这路子普通?可那年代,能考上佛学院的和尚,屈指可数。

外人不知道的是,他不爱热闹,不爱露脸,喜欢种地。在河南佛协做事时,他一身土,裤脚上全是泥。

到了白马寺,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查账本——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让所有账目贴在墙上,让人一眼看清。

2003年,他被请到洛阳白马寺,接了个‘烂摊子’。

白马寺那会儿八年没人当住持,院子杂草半人高,香火断了,僧人散了。印乐来了,带着和尚种地、扫院、修墙,一干就是十八年。

他推行‘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和尚们自己种菜、种麦、收割、分粮。腊八节施粥,游客来了,连口茶水都不收钱。有人问他:‘为啥不多挣钱?’他就一句话:‘让人说寺庙干净,比什么都重要。’

白马寺变了样。账本贴墙,人事透明,连印度、泰国政府捐钱修佛殿,账单都公示。游客说:‘这地儿,不像景区,像个真寺庙。’他不让注册商标,不搞表演,不开文创。有人劝他,‘商机这么大,不利用可惜了。’他摇头:‘寺庙不是公司。’

可正是这样一个人,刚接手少林寺,质疑声就铺天盖地。

有人扒出他和释永信一起出席法会的照片,说‘看着更像老板’。有人说他开路虎,住豪宅,跟女明星合影。有人翻白马寺的账本,硬挑毛病。更有人说:‘这和尚像个生意人,怎么能当少林寺住持?’

谁都没想到,少林寺换帅,最大争议不是谁来,而是‘还能不能回到清净’。

外界的质疑声一波高过一波——‘先把账本公开,再谈佛法’,‘路虎和尚,谈什么修行?’‘少林寺不需要另一个CEO’。

可当事人怎么做的?

印乐上任第一天,取消了高价香火钱。平安香、全家福香,全都免费。第二天,撤掉了扫码功德箱,关了卖纪念品的小店。第三天,寺院外的商铺陆续关门。还有人亲眼见他带着和尚们在地里锄草、清理厕所。

有老香客说:‘以前看和尚玩手机,现在看和尚扫地。’有记者问他怎么看外界质疑,他说:‘脸是给人看的,心是给佛看的。’这话很平常,但你敢说自己能做到吗?

时间是最公正的见证。

少林寺,这两个月变化很大。门口香火区,没人再推销高价香,香灰盆边全是免费的线香。游客中心小商铺全关了,原先卖功夫茶、卖护身符的摊位没了踪影。监控调整了方向,从盯香火变成盯山门。

有摄影爱好者蹲了三天,拍到释印乐在仓库整理捐赠衣物,身边一圈和尚都在干活。有杭州来的阿姨直播:‘你们看,这里没人收钱,连茶水都是免费的。’白马寺的老僧说:‘他做了十几年住持,门票没涨过,香客多的时候还让人免费进。’

和尚们开始每天早课,学佛经,扫院子。寺庙门口的新通知写得明明白白:‘严禁僧人私下收钱,发现一次逐出。’

可是,质疑还会有。有人说他是作秀,有人说他撑不过去,有人说‘少林寺这盘生意盘太大,不靠商业化怎么活?’

但谁都没法否认,这三个月的少林寺,的确变干净了。香客们心里明白:有些事,嘴上说没用,得看怎么做。

换了人,能不能换回清净?

没人能打包票。你说释印乐真能让少林寺回归佛门本色?你说他能扛住那么多的利益、压力和非议?这谁都不敢拍胸脯。

但有一点是真的:他没有炒作自己,也没有拿身份做文章,更没有把寺庙当成赚钱机器。他做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让这个地方,少一点烟火气,多一点佛门气。

谁都没想到,少林寺新住持会是个会开挖掘机、能扛麦子的‘硬核和尚’。也许,只有经历过太多质疑,才能明白,清净这两个字,有多难。

外人看的是一座寺庙的名声,香客盼的是一份踏实的信仰。而时间会告诉我们,真正的和尚,不是看他开什么车、戴什么表,而是看他怎么过日子,怎么带人,怎么守住一座寺庙的根。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