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婉华在温哥华列治文超市排队,前面白人老太太回头问双胞胎要不要糖果,两小子齐刷刷摇头,一句中文不会,只能用英文说“no thank you”。
“当年为了爱情把护照换了,如今连儿子都不会叫‘妈妈’,她才发现自己把根落在了香港。”
李婉华在温哥华列治文超市排队,前面白人老太太回头问双胞胎要不要糖果,两小子齐刷刷摇头,一句中文不会,只能用英文说“no thank you”。
那一刻,她忽然明白王晶那句“忘本”不是玩笑,是提前写好的剧本。
2003年她跟着做股票的老公落地温哥华,机场海关盖章“welcome home”,她以为那就是新人生。
可home这词,二十年后才咂出苦味。
中文电台的夜班她只坚持了八个月,听众点歌《上海滩》,她张嘴却忘了歌词,空档里全是广告,像极了自己被剪掉的戏份。
港媒翻出旧账,说她若当年嫁吴镇宇,起码孩子能听懂《难兄难弟》的梗;若跟何家劲留在内地,现在还能直播带货喊“家人们”。
可命运没有if线,只有单程机票。
她退圈时33岁,再抬头已52,Instagram粉丝掉得比加元汇率还快。
温哥华华人多,却救不了下一代的中文。
列治文公立小学三年级班,32个学生里只有3个还会写自己中文名,老师干脆把中文课改成“文化体验”,包饺子、舞狮子,热闹完继续拼写“apple”。
李婉华的儿子就是在这套系统里长成了纯洋娃,回香港探亲,外婆夹一只虾饺递过去,孩子问“what’s this”,老人手一抖,虾饺滚到地上。
比语言更扎心的是钱包。
2023年加拿大通胀6.8%,房贷浮动利率飙到5.9%,她家独立屋地税一年涨两千加币,老公的股票佣金却腰斩。
同时间香港失业率只有3.2%,老闺蜜回港做保险,朋友圈天天晒“打卡中环”,她看得心里起火,却发现自己连回乡证都过期。
她想带孩子回港读书,教育局回函:非永久居民需中文笔试+面试,题目包括“默写《木兰辞》”。
她试着让儿子抄一句“雄兔脚扑朔”,娃把“扑朔”写成“扑梭”,她当场笑出眼泪,笑完更慌。
友人出主意:先送深圳国际学校过渡,再曲线回港。
她连夜查学费,一年25万人民币,双语授课,中文只占两节,跟加拿大比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有人骂她矫情,说“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爬完”。
可爬也得看方向。
她加入本地家长群,发现焦虑的不止她一个:移民二十年的北京妈妈,女儿高考中文只拿“同情分”;广州爸爸每周开车送娃去唐人街补习,老师却是越南裔,发音还没孩子准。
大家像同一艘漏水的船,互相递桶,却没人能堵洞。
最讽刺的是,香港去年推出“高才通”,欢迎海外名校毕业生回流,她儿子刚好在列治文中学排前10%,却卡在最基础的语言关。
她忽然想起自己当年离港前拍的最后一部剧,台词里有一句“人离乡贱”,她以为是台词,原来是剧透。
现在她每周三固定做一件事:把儿子送去私教中文课,自己坐在走廊啃菠萝包,边吃边刷香港楼市。
老师让她买《三字经》当教材,她翻开第一页“人之初”,手机弹出推送“加拿大房价连跌三月”,她抬头看教室门缝里,儿子正把“性本善”读成“shing ben shan”,那瞬间她决定,不管多贵,也要把根先种回去,哪怕先种在深圳,再慢慢往香港挪。
毕竟,护照可以换,肤色不会变;语言可以丢,血缘割不断。
她怕再过十年,儿子连“李”字都不会写,那才真叫输得精光。
来源:顶级糯米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