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星巴克正与多家潜在买家商谈出售其中国业务,估值在50亿至100亿美元之间。
据多家财经媒体报道,星巴克正与多家潜在买家商谈出售其中国业务,估值在50亿至100亿美元之间。
参与竞购的投资机构包括大钲资本、高瓴资本,以及美国的凯雷集团、KKR等资本巨头。
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大钲资本,瑞幸咖啡的大股东。若其成功收购星巴克中国,将掌控中国咖啡市场的半壁江山。
关于星巴克中国出售一事,早在年初已有相关预测,如今正逐步成为现实。
从当前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发展态势来看,此时出售或是其最佳时机。
若继续拖延,未来面临的风险将不断加大,资产价值也可能随之递减。
那么星巴克中国究竟面临怎样的危机?
核心问题在于其产品性价比长期偏低,而这一问题在近两年愈发凸显。
瑞幸和库迪咖啡在过去两年中掀起价格战,推出9.9元甚至8.8元一杯的咖啡饮品,使得星巴克30元以上的定价显得难以立足。
更严峻的是自2025年4月至5月以来,三大外卖平台加入价格混战,库迪咖啡一度出现3.9元或4.9元一杯并配送到家的服务。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星巴克的市场地位愈发被动。星巴克也清楚自身困境,并积极展开自救。
其首要策略是降价,2025年夏季,星巴克进入中国25年来首次下调门店菜单价格。
尽管此前曾通过直播发券、信用卡优惠等方式变相降价,但直接调低菜单标价尚属首次。
2025年6月星巴克对数十款非咖啡类饮品进行调价,降幅在2元至6元之间,部分产品从30元以上区间降至20多元。
降价品类主要包括星冰乐、冰摇茶、拿铁等高频消费但非咖啡核心的产品。
星巴克选择在非咖啡领域降价,原因在于咖啡是其品牌心智的基石,作为高端咖啡品牌,直接降低咖啡价格可能损害品牌形象。
而水果茶等非核心产品降价,对品牌的冲击相对较小,然而此次降价幅度仍显不足。
从制作流程看,星巴克在水果茶等产品中无法使用新鲜水果,导致其成本结构难以支撑大幅降价。
即便调价后,其售价仍显著高于国内品牌。
更不利的是在外卖平台补贴推动下,瑞幸在美团平台售价低至7.9元,库迪甚至跌破5元。
星巴克虽已降价,但与国产品牌的价格差距并未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
此次平台补贴大战还重塑了消费者的价格预期。
过去,30元一杯的星巴克被视为生活方式的象征;如今,9.9元甚至7.9元成为消费者心中奶茶咖啡的合理价位。
若这种认知固化,将对星巴克构成长期威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愿为一杯咖啡或奶茶支付超过15元的价格。
除降价外,星巴克亦通过推新品展开自救。
2025年夏季星巴克重点发力非咖啡赛道,于6月推出三款水果茶:全橙胡闹冰摇茶、仲夏蓝调爆珠冰摇茶和星星桃李冰摇茶。
尽管上新积极,但这些产品名称与瑞幸生椰拿铁等爆款相比缺乏辨识度。
水果茶赛道在国内已高度内卷,星巴克作为后来者难以突破。尽管星巴克努力调整经营,但其在华仍面临现实困境。
目前星巴克中国门店数约8000家,而瑞幸已突破25000家,约为其三倍。
虽星巴克门店在面积与装修上更显高端,但销售额不会说谎,瑞幸整体收入已超越星巴克中国。
星巴克曾计划在华开设10000家门店,如今这一目标实现时间愈发不确定。
既然星巴克问题重重,为何仍有资本愿意接盘?关键在于当前时间节点虽显露困难,但投资机构经深入分析后,仍认可星巴克中国的剩余价值。
若再拖延两三年,风险将完全掩盖价值,届时或难以出手。
星巴克中国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8000家门店,这些仍是优质资产,且未出现大规模关店。
2025财年第二季度,星巴克中国净收入约7.3亿美元,同比增长5%;同店交易量上升4%,但客单价下降4%。
可见通过推新虽吸引尝鲜客群,带动交易量增长,但价格战导致客单价下滑,两者目前尚能互相抵消。
其次星巴克门店的空间需求仍具不可替代性,作为商务交流与朋友聚会的场所,星巴克凭借广泛的门店网络与易寻址性,仍是优选。
尽管新兴业态如年轻化茶馆正逐步侵蚀这一市场,但尚未出现全国性品牌能直接挑战星巴克。
第三,星巴克对商场的话语权虽减弱,但依然存在。
早期进入中国时,星巴克能以强势姿态争取免租期、装修补贴与最佳位置。
如今其流量虽不如前,但其所占位置多为商场核心区位。
若星巴克撤出,商场或将面临消费者信心下滑,且难有品牌能同等承担高租金与高号召力。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商场更倾向保留星巴克以稳定客流。
然而若未来经济回暖,国产中高端品牌崛起,星巴克的议价能力或将进一步削弱。
综上所述星巴克中国若于此时出售,仍具备一定价值,可争取较高估值。
面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果断决策方为上策。过去几年中国商业环境剧变,品牌兴衰难以预料,星巴克宜把握时机。
最后若星巴克中国成功出售,消费者仍可正常购买其产品。
出售仅意味股东与控制权由美国总部转至投资机构,品牌与8000家门店将继续存续。
星巴克中国业务将由直营转为总部眼中的加盟模式,不影响品牌在华运营。
来源:墨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