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汇了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古老文明的精华,其文化之瑰丽繁盛无以复加,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敦煌
一个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艺术宫殿
●●●●●●●●●●●●●●
它,融汇了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古老文明的精华,其文化之瑰丽繁盛无以复加,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它,其出土文物,囊括宗教典籍、儒家经典、天文医学、官私文书……堪称包罗万象的图书馆、中国中古时代的大型资料库;
它,现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700多个洞窟,3000余身彩塑、50000余平方米壁画浓缩了从北凉至宋元,近2000年的历史记忆。
自敦煌藏经洞发现以来,数万件敦煌文书以其独特的原始性、多元性以及规模优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认识。
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拍摄的敦煌藏经洞外观
正如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樊锦诗所言:“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留下的多元文明荟萃的文化艺术宝藏,代表了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这是我国对世界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就敦煌文学写卷而言,其作为这一宝库的重要组成,体量虽然不算多,但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敦煌遗书中保存下来的以王梵志、寒山为代表的白话诗,开创了与传统文人诗歌面貌迥异的唐代白话诗派,它颠覆了人们对唐诗的认知,展现了长期不为人知的唐代诗歌另一番全新的风景。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计晓云博士的《敦煌讲唱文学研究》一书则对敦煌文学中最为重要的通俗文学作品讲唱文学进行了研究。
近百年以来,敦煌讲唱文学是国内外敦煌学界研究的热门领域,计晓云博士在对敦煌讲唱文学作品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和分析了最新刊布且比较典型的讲唱文学作品。
将敦煌石窟造像、壁画与讲唱文本结合起来,深入考察了唐五代敦煌地区民间文化的传播形态,追溯了讲唱文学作品中鹿王舍身救度怀孕母鹿故事的来源,并揭示其与玄奘《大唐西域记》的关系,探讨了经论注疏与讲唱文学作品文本创作的关系等。
对敦煌讲唱文学的文本生成、素材来源以及蕴含的文化思想进行了立体的多维度的研究。
《敦煌讲唱文学研究》
内容赏析
《敦煌讲唱文学研究》共分为六章。
1
敦煌讲经文研究
主要从“晚唐五代以前的佛教通俗讲经”“敦煌讲经文及其主讲经典”“从敦煌讲经文看讲经场合”等方面,分析三国至晚唐五代民间通俗讲经的发展与变迁,探讨现存讲经文的文本特征以及唐五代民间俗讲活动中常讲的经典等。
《维摩碎金一卷》卷末题记(IDP图版)
2
唐五代的俗讲仪式研究
主要从“俗讲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俗讲的程式及特征”“俗讲的应用文范——开题文”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补充俗讲活动中开题这一环节的研究不足,推动俗讲活动研究的新进程。
P.3849V号《俗讲仪式(拟)》
3
敦煌本《维摩诘经讲经文》研究
主要探讨罗振玉贞松堂藏本和BD15245号(新1445)《维摩诘经讲经文》写卷的关系以及这两个写卷的创作时间,揭示其文本中蕴含的文殊信仰的历史与社会渊源。
《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本
BD15245《维摩诘经讲经文》
五代莫高窟第61窟主室中心佛坛
五台山图之大佛光寺
4
羽153V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研究
通过整理和校录新发现的日本杏雨书屋影印的羽田亨旧藏羽153V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写卷,考察讲经文中九色鹿王救度怀孕母鹿故事的文本来源等相关问题。
九色鹿救度溺水人
5
在整理和校注《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的基础上,探讨其文本性质、撰述背景、抄写情形、素材来源及创作时间。
BD7849《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局部图版(IDP图版)
6
《太子须大拏经讲经文》研究
通过考察ΠX.285等六残片与BD8006号残卷的内容及抄写时间,分析这两个写卷的关系,论述圣坚译 《太子须大拏经》在中古的传播形式。
BD8006号写卷第六页左半部正、背两面
另有附录,为孤本《净土盂兰盆经》(P.2185)校释。现存唐五代宣传孝道文化的讲唱文学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盂兰盆经讲经文》等在撰述时, 经常参考中土撰造的佛典—— 《净土盂兰盆经》中目连母堕饿鬼道的因缘故事。
本书以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2185号高清彩色图版为底本,参考学界前贤的校录成果,重新校释《净土盂兰盆经》,以期为学界提供一部更为完善的整理本。
P.2185号《净土盂兰盆经》图版
[《敦煌讲唱文学研究》 ]
《敦煌讲唱文学研究》
作者简介
计晓云
陕西彬州人,文学博士。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后,现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敦煌学、俗文学、中古佛教文学与文献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高校古委会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冷门绝学团队项目等多项。参与《敦煌语言文献大词典》、《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的编撰工作。
●●●
[ 《敦煌讲唱文学研究》 ]
《敦煌讲唱文学研究》
本书目录
来源:思想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