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6日,2025年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招商推介大会即将启幕,回望这片土地47年的果业征程,从1978年播下第一粒果苗,到如今年种植面积150.92万亩、产值突破150亿元的“黄金产业”;从“散小杂”的零星种植,到“县县有基地、乡乡有园区”的集群化发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
秋雨绵绵,平凉大地浸润在甜蜜的气息里。百万亩果园如织锦铺展,红果坠枝、果香盈野。
10月16日,2025年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招商推介大会即将启幕,回望这片土地47年的果业征程,从1978年播下第一粒果苗,到如今年种植面积150.92万亩、产值突破150亿元的“黄金产业”;从“散小杂”的零星种植,到“县县有基地、乡乡有园区”的集群化发展;从“背着苹果跑市场”的传统营生,到“全链贯通、直连全球”的现代产业体系………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奋斗与热望,早已在每一颗红果里写就最美的答案。
这场秋日的盛会,既是展示成果的“窗口”,更是链接未来的“桥梁”。全球客商将共品“静宁苹果”的甜润品质,共商产业升级的路径方向。而平凉,正以此次盛会为新起点,持续深耕“生态优先、科技赋能、品牌引领”路径,让这颗“黄土地上的甜果”,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农业强国的“特色果”。
破冰启程:
从“种果质疑”到星火初燃(1978-1990年)
北纬35°,全球苹果种植黄金地带的重要一段,平凉正坐落其间。这里海拔跨度890—2857米,年均气温8.5℃,年降水量450—650毫米,年日照总时数达2144—2380小时,无霜期156—188天,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在2%以上……集优渥区位、适生光热、丰沛水土于一体的自然禀赋,为苹果着色均匀、糖分积累提供了天然温床。作为原农业部认定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平凉从一开始便占尽了“地利”之厚。
这份自然馈赠,不仅孕育了优质果实,更让平凉苹果早年间便写下荣耀的一页。上世纪60年代,崆峒区柳湖镇种植的“元帅”苹果因色泽鲜亮、果香浓郁脱颖而出,被全国劳模郭天顺精心挑选,随队赴京敬献毛主席。这段温情记忆,为日后产业发展积淀了最初的精神底气。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拂过陇原,平凉农业仍以“以粮为纲”为主导,果业尚属“边缘产业”。“那时候干部下乡动员种果树,乡亲们直犯嘀咕:‘种粮能吃饱肚子,种果树能当饭吃?’”一位亲历者回忆起当年的迷茫,仍感慨万千。正是在这样的认知困境中,平凉苹果产业迈出了艰难却坚实的第一步,从破除传统观念破题,在田间地头播撒产业振兴的希望。
政策引领下,平凉各县区率先试水,以农业改革试验田破局。聚焦泾河流域生态与产业优势,重点选定泾川、崆峒两县(区)开展示范建设。
直到1990年,平凉果业仍困于“散、小、杂”的尴尬境地,“张家栽两棵、李家种半亩”现象普遍,树种更是苹果、梨、桃、杏混杂,难成规模。“那时候哪有啥产业?就是各家各户零敲碎打。”泾川县一位退休村干部的话,道尽早期艰辛。
困局之中,农业大县泾川率先突围。县委、县政府将苹果产业锁定为主攻方向,干部下沉一线动员,技术员包村蹲点指导,从修剪、授粉到防虫,把课堂搬到果园地头;更关键的是,通过算收益账、树致富典型,让群众从“看客”变“主角”,一步步打消“种果不挣钱”的顾虑。
为激发干劲,县里办起首届“赛果赛园大会”。场院里,果农们推着小车、提着竹篮赶来,筐中紫红发亮的“秦冠”、黄澄澄的“黄元帅”整齐码放。评委席上,农业专家逐项打分;领奖台上,县领导亲手为“果树致富能手”佩戴奖牌。“种了半辈子苹果,没想到还能当先进!”捧着沉甸甸的奖牌,果农王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从1978年到1990年,平凉果业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农民从“抵触观望”到“跃跃欲试”,干部从“摸着石头”到“总结经验”。尽管单产不高、品种混杂,30万亩果园却如星火初燃,为后续产业扩张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乘势扩张:
政策引领下的规模突围(1991-1999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春潮奔涌,平凉苹果产业迎来历史性转折。1991年3月12日,平凉地区行署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果树生产的决定》,明确“集中连片、整乡推进”。文件下发当月,《平凉报》头版报道:“各县成立果业领导小组,书记县长任组长,不种果树不评先,建不成园不脱钩。”
政策迅速下沉到乡镇。静宁县1992年出台《仁大川、李店河流域苹果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三年建成万亩乡镇”;泾川县推行“统一调苗、统一技术、统一验收”机制;庄浪县将万泉、朱店纳入“葫芦河灌区高效农业示范区”,配套灌溉设施。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静宁的“突围”从认准“一张蓝图”开始。南部山区虽“十年九旱”,看似不利于传统作物生长,却因光照足、温差大、降水少的独特气候,恰好契合红富士苹果“喜光、耐旱、喜温差”的生长特性。县里果断决策,集中连片在南部山区栽植红富士,将生态短板变为产业长板。
为破解“小农户难闯大市场”的困局,静宁大胆破题,率先探索“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让企业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龙头企业把果农果园当作“第一生产车间”,从选苗、管理到销售全程介入,统一提供优质苗木、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承诺最低收购价,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小果园”,汇集成连片成势的“产业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村民“种粮不挣钱、种果没销路”的犹疑,仁大镇堡子村党支部书记马德贵站了出来:“党员先闯,群众才敢跟上!”他带领10名党员率先承包村集体土地,种下500亩连片苹果林。“县上派技术员驻点,教授修剪、套袋技术,还签了收购协议,果商保底价兜底。”1997年秋,第一茬红富士挂满枝头,卡车直接开进地头,每斤1.5元的收购价让村民红了眼,往日挑着筐走十几里路卖苹果,如今车等着装。到1999年,仁大镇果园面积突破2.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5%,成为全县首个“苹果专业镇”。
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激活了产业造血功能,更以“小机制”撬动“大格局”,为全市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撕开一道突破口。
1991至1999年间,平凉地区抢抓发展机遇,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扩张、整乡推进”为核心战略,绘就果业振兴新图景。9年间,全市果园面积从32万亩扩展至90余万亩,主栽品种聚焦红富士,培育形成了静宁县仁大、李店、治平、威戎,泾川县窑店、飞云、高平、丰台,庄浪县万泉、朱店、阳川等一批果业重点乡镇。
提质增效:
从“种得好”到链上生金(2000-2010年)
新世纪伊始,平凉果业转向“稳面积、提质量”。在苹果产业领跑的静宁、泾川、庄浪三县,一场从“种得好”到“产业链更全”的变革悄然发生。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兴起,果袋生产、果箱制造、发泡网加工、冷链仓储、果汁精深加工等环节越织越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带领乡亲们闯市场、创品牌,成为产业振兴的“领头雁”。
庄浪的果业突围,始于一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闯关”的思维革命。万泉乡果农万乔娃,便是这场变革的先行者。上世纪末,他靠钻研冷藏技术叩开市场大门。2000年前后,更敏锐意识到“贮藏增值”的潜力,果断联合5户村民凑资120万元,创办起股份制果菜公司。“那时候鲜果集中上市,果农急得贱卖,咱有了冷库就能‘错峰出手’!”公司10座恒温贮藏库每年吞吐苹果115万公斤,生意从乡邻延伸至县外,年利润稳定在七八十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30多户果农加入合作,不仅告别了“看天卖果”的焦虑,更通过“保底收购+二次分红”产业链增值红利。“以前卖果论筐,现在论吨;以前求着收,现在挑着卖!”果农们的感慨,道尽贮藏加工带来的底气。
若说庄浪以贮藏加工破局,静宁则更早谋篇全产业链布局。上世纪90年代靠苹果购销完成原始积累的常继锋,2005年便捕捉到市场风向变化:“光卖鲜果难持久,必须有品牌、通渠道!”他创立的常津果品公司,上游联结2000余户果农,提供技术培训、农资直供;中游建成智能化分选线、自动化包装车间,让苹果按糖度、果径精准分级;下游则挺进沃尔玛、永辉等大型商超,更把“静宁苹果”送到了国际市场,远销泰国、新加坡。“过去果农只赚种植钱,现在从分拣到包装都能参与,增值收益大家共享。”常继锋说,公司带动的1200户果农,年均增收超2万元。
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平凉果业交出一份厚重答卷,果园面积稳定在百万亩,产值突破12亿元。随着产业声名鹊起,不少外地民营企业闻“果”而来,在产果区投资办厂、建设宾馆酒店,带动农村小镇商贸、服务等业态兴起,呈现发展新气象。外地企业的“闯入”,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投入,更激活了本地市场的“一池春水”,让“种苹果”这件事,从“靠天吃饭”的传统营生,变成了“链上生金”的富民产业。
深度开发:
品牌引领下的全链振兴(2011年至今)
2011年起,平凉市启动优生区全覆盖战略,以年均近20万亩的速度扩张优质果园。静宁依托“中国苹果之乡”品牌主攻高端市场,泾川聚焦标准化基地建设,庄浪则通过梯田改造发展生态果业,灵台走出一条“小而精、特而强”的山地果业升级之路……
规模扩张的背后,是标准化管理的“硬约束”。全市统一推广“矮砧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静宁县建成万亩标准化示范园20个,泾川县推广“果沼畜”循环模式30万亩,庄浪依托梯田改造配套水利设施,灵台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善山地果园基础设施,两地山地果园亩均单产提升30%。十年间,全市苹果优果率从55%跃升至76%,商品果率达95%以上。
“以前果农背着苹果跑市场,现在企业开着冷链车送全球。”在静宁县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的分选车间,总经理田积林指着自动化分拣线介绍,“我们按糖度、果径、表光自动分级,‘德美果’成了国家级运动员特供果,每斤售价高出普通苹果2元以上。”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德美地缘以“四位一体、三统一”模式重构产业生态,联合甘肃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破解品种单一难题,引进蜜脆、瑞雪等新优品种;推动乔化种植向短枝密植转型,亩均植株从40株增至50株,亩产提升至1.5吨;组建120个合作社,与2.6万户果农签订“保底价+市场价”收购协议,既稳定了原料品质,又让果农亩均增收600元。
“三统一”模式更打通了产供销堵点,统一供应农资,每亩年省130元;统一技术指导,减少1.5个人工;统一品牌销售,通过北京、深圳直营店及京东、天猫等线上渠道,苹果溢价率达20%。“以前农户卖果被客商压级压价,现在企业兜底收购,优质果还能‘论个卖’!”合作社负责人李军贵说。
与此同时,红六福果业以“链主”姿态构建全产业链。3万吨冷库保障全年供应,10个合作社联结10万亩基地,通过有机、绿色认证打开高端市场,产品出口澳大利亚、越南等8国。其“红六福”品牌价值达2.11亿元,更以数字化营销破局,与盒马、本来生活等平台合作,让静宁苹果走进一线城市高端商超。
质量成为四县果业的“生命线”。德美地缘率先通过三体系认证,建立从育苗到销售的全链条追溯系统;红六福打造3000亩有机基地,引入HACCP食品安全管理,每颗苹果都有“身份证”。静宁县更建成全国首个苹果产业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果园温湿度、病虫害,实现“智慧管园”。
如今,平凉苹果产业已形成“育苗—种植—贮藏—加工—销售”全链条,3家国家重点龙头、28家省级龙头、980家关联企业协同发力。加工端成为产业引擎,23条分拣包装线、16.5万吨精深加工能力(果干、果汁、果酒等),1087个冷藏保鲜设施年贮126万吨,恒达、欣叶的纸箱年产能3.5亿平方米,占西部纸制品包装市场1/3份额。静宁苹果加工产业集群跻身2024年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营销网络覆盖“线上+线下”“国内+国际”。13个专业市场、500多个销售集散地星罗棋布,近百家直销店、156家农超专柜覆盖全国;建成甘肃首批苹果期货交割仓库,静宁苹果在新三板挂牌;41家出口企业将苹果送进俄罗斯、东南亚,海外仓、专柜达11个,年出口额破2亿美元,“陇东外贸名片”越擦越亮。
平凉用47年的时间证明,好生态育出好品质,好品质铸就好品牌,好品牌富了一方人。如今,举全市之力打造的“静宁苹果”品牌价值达180.86亿元,连续19年全国售价领跑,入选欧盟地理标志保护名单、中国100个受保护地理标志……
2025年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招商推介大会即将启幕。秋雨如丝,苹果正甜。平凉人种下的不只是苹果,更是代代相传的希望。而这一切,都将随着这场秋日的盛会,向着更辽阔的天地,继续蓬勃生长。
丨来 源 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丨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丨审核丨杜发强 刘 杰
丨 编辑丨韩蕾
来源:平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