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匈牙利人获奖,其作品“具先知般洞察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20:10 1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源于1895年诺贝尔遗嘱,自1901年起由瑞典文学院颁发,核心宗旨是表彰“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文学作品”。这一奖项并非局限于纯文学,历史、哲学著作若具文学价值亦在评选范围内。

诺贝尔文学奖源于1895年诺贝尔遗嘱,自1901年起由瑞典文学院颁发,核心宗旨是表彰“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文学作品”。这一奖项并非局限于纯文学,历史、哲学著作若具文学价值亦在评选范围内。

其评选流程极为严苛,因为每年9月至次年1月征集提名,仅各国院士、文学教授、往届得主等特定群体拥有提名权;经“长名单”“复选名单”层层筛选后,最终5名候选人需经院士暑期研读与多轮投票,得票过半者方可获奖,所有评议记录保密50年。

百余年历程中,奖项内涵不断演进。20世纪初侧重保守理想主义,中期转向“人文主义与勇敢精神”,70年代后强调“在世创作”与地域平衡,21世纪更关注第三世界声音。截至2024年,该奖共颁发117届,121位获奖者中含18位女性,见证了全球文学的多元发展。​

2025年10月9日13:00,也就是北京时间19:00,瑞典学院将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

1954年出生的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是匈牙利后现代文学代表,被称为“黑暗中的文学先知​”。其成就有:第一,主题深度与时代洞察。早期作品以《撒旦探戈》(1985)为巅峰,通过泥泞村庄中村民被“救世主”欺骗的故事,揭露东欧剧变前的集体绝望与乌托邦幻觉,“像猫一样匍匐在猪圈等待泔水”的隐喻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准注脚。

21世纪后转向东方智慧,《西王母下凡记》(2008)以斐波那契数列编排17个故事,探索无常之境中的艺术本质,与《北有山,南有湖,西有道,东有河》共同构建起跨文化叙事体系。​

第二,艺术形式的革命性突破。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标志性长句常跨越数页,在庄重与荒诞间自由切换,被评论家称为“音乐般的语言洪流”。英语译者因“发明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式英语”获翻译奖,印证其语言艺术的独特性。与导演贝拉・塔尔的合作更开创“文学——电影”共生模式,8小时电影《撒旦探戈》完整还原其文本的视觉张力。​

第三,国际声誉的积淀。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2024年曾获匈牙利最高文学奖科苏特奖,2015年曾获布克国际奖,苏珊・桑塔格赞其“可与果戈里、梅尔维尔相提并论”,中文译本由余泽民系统译介,为其全球影响力奠定基础。​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的获奖绝非偶然,其创作精准契合奖项三大核心标准。第一,作品思想内核的普世性。奖项始终追求“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观照”。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早期书写东欧末世恐惧,后期探索艺术本质,如《西王母下凡记》通过“侧门”隐喻触及全人类的创作困境,与2024年韩江“直面历史创伤”、2023年福瑟“为不可言喻者发声”一脉相承,均超越地域局限。​

第二,艺术表达的开创性。瑞典学院历来推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的长句叙事打破传统句法边界,斐波那契数列式结构赋予文本数学美感,这种创新正如1923年叶芝 “高度艺术形式展现民族精神”,成为突破文学范式的典范。​

第三,文学脉络的标志性。获奖者需在特定领域构建独特坐标。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以“史诗五部曲和东方叙事”确立后冷战时代东欧文学的新高度,其“末世书写——跨文化冥思”的转型轨迹,呼应了奖项对“文学演进推动者”的青睐,类似1913年泰戈尔将东方诗意引入西方文学。​

第四,国际传播的有效性。翻译质量与全球接受度至关重要。余泽民的中文译本、英译本的陆续推出,使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作品突破语言壁垒,这与莫言获奖前的译介基础形成呼应,印证“译本质量决定国际影响力”的潜规则。

来源:史海流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