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拿大空军CP-140海上巡逻机抵近中国领空,被挂载实弹的中国歼 - 16战斗机驱离。
2025年10月7日,东海上空上演紧张对峙。
加拿大空军CP-140海上巡逻机抵近中国领空,被挂载实弹的中国歼 - 16战斗机驱离。
这本是一次常规空域维权事件,随队的美国CBS记者却突然情绪失控。
对着镜头指责:“对朝制裁全失效!平壤有50枚核弹,洲际导弹快打美国本土,都怪特朗普!”
一场中美加的空域摩擦,为何会让美记者迁怒朝鲜与特朗普?
这背后藏着美国对朝政策四十年的深层困局。
加拿大此次行动名为 “霓虹行动”,宣称是 “追踪违反对朝制裁的非法贸易船只”。
但从CBS公布的飞行轨迹看,CP-140并未专注于朝鲜半岛附近海域,反而持续向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抵近。
军事专家分析,CP-140搭载先进雷达和侦察设备,真实目的可能是借 “查朝鲜” 之名搜集区域军情。
中国歼 - 16的处置全程专业克制。
先是从侧后方平稳伴飞,多次无线电警告无效后,才调整姿态展示实弹。
这种 “先礼后兵” 的方式,既符合国际惯例,也明确传递了维护领空主权的立场。
最终,加军机在歼 - 16监视下转向远离,未发生直接冲突。
令人费解的是,CBS记者在报道结尾突然 “跑偏”。
完全忽略事件核心的空域问题,转而炮轰对朝政策,将矛头直指特朗普。
这种逻辑跳跃,暴露的是美国对朝核问题的焦虑与无措。
美记者的激动,源于朝鲜核导力量的稳步突破。
这个常被贴上 “孤立” 标签的国家,早已完成从 “核潜力国” 到 “核国家” 的转变。
朝鲜核导技术起步有外部助力。
早期曾与伊朗、巴基斯坦交流,叶利钦时代部分俄罗斯技术人员因收入问题提供过帮助,还通过拆解埃及、叙利亚二手导弹积累经验。
但真正的突破,来自自身的巨大投入。
航天工程师约翰・席林测算,朝鲜将约25%的GDP投入防务,大部分流向导弹研发,当前技术水平比肩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而当时的法国已能研制多种核武器。
十年来,朝鲜导弹技术迭代清晰。
2017年火星 - 14亮相具备打击美国阿拉斯加能力;2020年 “怪物导弹” 火星 - 17登场,射程覆盖美国本土;2021年北极星 - 5潜射导弹补齐海基短板;
2024年火星 - 18固体燃料导弹测试成功,提升发射灵活性。
技术选择上,朝鲜优先发展两级火箭。
因三级火箭需两个分离装置,结合其制造工艺,可靠性仅40%左右;
而两级火箭可靠性超60%,是兼顾性能与实用的选择。
核弹头方面,虽未掌握热核武器,但2013年起已拥有可导弹投送的小型化弹头,重量控制在500至600公斤,适配现有导弹。
2025年10月10日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阅兵,更成焦点。
外界猜测 “朝鲜版东风 - 61” 火星 - 20洲际导弹可能亮相,若属实将进一步完善威慑体系。
更关键的是,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确认率团出席,标志俄朝盟友关系深化。
美记者甩锅特朗普,却回避了美国对朝政策的长期失误。
朝鲜核问题的每一步演变,都有美国政策摇摆的印记。
上世纪90年代,朝鲜本无明确核研发计划,仅开展核技术研究。
1992至199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6次检查未发现核研发证据。
1994年朝美签署核问题框架协议,美国承诺10年内提供轻水反应堆,每年交付50万吨重油。
但协议最终落空。
轻水反应堆未按时建成,重油交付量远低于计划。
2002年美国突然指责朝鲜秘密研发核武器,单方面撕毁协议并制裁。
2006年朝鲜首次核试验后,曾愿以弃核换经济回报,甚至炸毁宁边核设施,但美国仅加码制裁,未给实质回应。
2011年后朝核谈判彻底中止。
特朗普2017年上任时接手的本就是僵局,他任内三次与朝鲜最高领导人会面,2018年首次会面后朝鲜暂停核试验,这是多年少有的缓和。
但美国未抓住机会,既不取消核心制裁,也不愿承认朝鲜核国家地位,谈判无果而终。
如今特朗普进入第二任期,多次想重启会面,但局势已变。
朝鲜已掌握核关键技术,不再考虑弃核,转而寻求核国家地位认可。
日本共同社2025年8月分析指出,美国主导的制裁虽给朝鲜经济制造障碍,却无法阻止核开发,安理会决议甚至未限制朝鲜外派劳工等外汇来源,漏洞明显。
一名美国官员曾私下承认:“新制裁能制造麻烦,但拦不住造核弹。”
美国试图拉拢盟友对朝施压,但盟友们各有考量。
特朗普曾多次 “电话外交”,致电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领导人,以邀访美协调对朝立场。
即便美泰因军人政府关系转冷、美菲曾因 “人权问题” 摩擦,仍争取到表面一致。
白宫办公厅主任普里伯斯直言:“需要地区伙伴共同出力,确保对朝意见统一。”
日本动作更直接。
2025年半岛局势紧张时,日本防卫大臣下令 “出云” 号 “准航母” 为美军补给舰护航,这是2016年新安保法实施后首次此类行动。
该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改变日本战后 “专守防卫” 政策,允许自卫队全球支援盟国军事行动。
但日本国内反对声从未停。
新安保法通过以来,民众多次大规模集会抗议,担忧日本重陷战争风险,国内分歧让对朝协作充满顾虑。
美日韩三边协作也有隐忧。
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三国承诺推进朝鲜 “完全无核化”,但具体措施无新共识。
康奈尔大学国际法专家延斯・戴维・奥林指出,应对朝核问题需多边协作,而非美国单边施压,但美国行事风格与此相悖。
东海拦截事件中的舆论插曲,是美国对朝政策失败后的情绪宣泄。
美记者甩锅特朗普,却回避核心问题:四十年间,美国从未给朝鲜提供弃核的足够理由。
对朝鲜而言,发展核导力量是为 “直接威慑”。
约翰・席林解释,无洲际导弹时,朝鲜只能威胁韩日,美国可无风险报复;
有洲际导弹后,朝鲜能对美韩日分别施压,让盟友质疑美国安全承诺 ——“美国会冒旧金山遭核打击风险为东京复仇吗?”
这正是朝鲜推进核计划的核心动因。美国的困境在于政策路径锁定。
多年来除了打压制裁,从未提出兼顾双方核心诉求的方案。特朗普的会面尝试曾带来希望,但因无实质让步无果而终。
如今朝鲜核力量已成既定事实,美国更难破局。2025年东北亚局势微妙平衡。
朝鲜借阅兵展实力,美国联盟友强制裁,对抗仍在持续。但特朗普第二任期多次释放对话信号,朝鲜也未完全关闭沟通大门。
国际社会共识渐成:单纯制裁无法解决问题,对话才是唯一出路。前美国财政部制裁专家亚当・M・史密斯以伊朗核问题为例,指出多国协商比单边施压更有效。
东海拦截早已落幕,但核博弈困局仍在。
50枚核弹的传闻、对特朗普的指责,都掩盖不了简单事实:
安全问题上,压迫从来不是答案。
唯有正视彼此合理关切,才能走出 “制裁 - 升级” 恶性循环,这场四十年核难题,终究要靠对话破解。
美专家解析朝鲜核武及导弹现状:相当于50年前法国水平
2017年05月04日 09:00:08 来源: 参考消息网
参考信源
新华社:《中方代表团抵达平壤出席庆典》
环球时报:《歼-16依法查证加拿大军机行动》
路透社:《Canada accuses China jet of unsafe intercept over East China Sea》
韩联社:《朝鲜阅兵筹备进展与多国代表团抵平壤》
BBC:《North Korea gears up for 80th anniversary parade amid international presence》
CNN:《Tensions rise in East China Sea as Canada reports close encounter with Chinese jet》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Canadian Aurora patrol plane involved in close encounter with Chinese jets》
来源:晓瑜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