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也恰是本次“美之道”对于「美的启迪」的观点:个体记忆的纹路,时代思考的回声,本就是美的起点;同时也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基因: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单元,张晓刚以他的记忆碎片串联起时代的集体记忆,展现出历史如何在个体生命中留下印记。
伴随着初秋的清润,步入松美术馆的那一刻,一场关于“美”的探寻便已悄然启程。
北京gogo
,赞598
作为艺术家张晓刚迄今为止最大型的个展,“读者与作者”以张晓刚创作历程中读者与作者的双重身份徐徐展开了张晓刚50年波澜壮阔的艺术历程。
走进展览,就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的艺术长廊,美作为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线索,串联起了张晓刚艺术生涯中无数个美的瞬间。
展览的开篇是艺术家对母亲的深刻意象,入口处,一组艺术家母亲的旧照静静陈列,正如展览所传递的“这个大家庭的故事,从一个小家庭开始”。
这也恰是本次“美之道”对于「美的启迪」的观点:个体记忆的纹路,时代思考的回声,本就是美的起点;同时也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基因: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单元,张晓刚以他的记忆碎片串联起时代的集体记忆,展现出历史如何在个体生命中留下印记。
随后在张晓刚《失忆与记忆》的系列作品中,他仿佛将画布变成了一本时光之书,用一幅幅如同泛黄老照片一般的肖像画诉说时光中的故事,将细密红线、斑点与人物的面庞以非线性的交织结合,构建起独特的记忆美学。
张晓刚通过不同的线索将个人生命史融入创作的表达、将传统家庭伦理与情感记忆融入艺术的形式,让历史文化变得触手可及,这既是对美的具象化呈现,也让这些承载着人类美的记忆瞬间在艺术中得以永恒。让观者在当下的作品赏析中,还能感受到过去的时代与文明的回声, 并启发对未来的思考。这恰恰印证了欧莱雅“美之道”所认为的美还可以“以古见今,启迪当下未来”。
随后步入《物的辞典》,在这个以“物”为中心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承载张晓刚艺术生涯中不同主题线索的器物与作品。
一把旧椅子、一张照片、一件不起眼的小物,这些都能成为他观察美的载体,并替这些物品写下“生活的注解”,在这里美是贯穿他日常的生活和物件,是平凡中也能被看见和记录下来的温度。这也是欧莱雅“美之道”在一直强调的,追求美不是求什么标准化样式,而是要“让求美更自由”。美不是一定要对生活进行粉饰,而是在日常生活、物件中也能有发现温度和探查到美好的眼睛。
这种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深刻理解,并非是乌托邦式的想象,更多的是他扎根于日常生活的体验,也是张晓刚作为读者来汲取养分的过程,验证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提醒我们在日常中发现并创造美好生活的无限可能。
90年代,大家庭系列的出现标志着张晓刚真正作为“作者”的成熟,也深刻映照出美与社会经济相互塑形的过程,为共鸣埋下种子。
他以独特的视角,第一次从中国人内部的心理层面出发,描绘个人与集体,那些统一表情、灰色调的人物,是趋向统一的标准化,但细看其中人物又以目光的方向转变、脸颊的彩色光斑这些差异化的细节彰显了个体鲜活的生命印记,是他对时代的思考与表达。
这种标准化与差异化并存的表达精准映射了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集体心理:在集体的大环境下,人们既渴望融入新的社会秩序,又在积极寻找个体价值实现的独特路径。
他以艺术化的表达赋予了美更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大家庭》系列一幅幅群像画中“被看见”与“自我观看”的张力间,勾勒出美的生成轨迹。这又正如欧莱雅“美之道”所认为的在社会经济的语境中,美业不仅仅是关乎个人的装饰,美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通过艺术作品的传达与文化影响力的扩散,以美为纽带促进社会价值与生态的双向赋能。
作为“读者”观展的我们或许未曾经历那个年代,却能从画作中感受到人性的共通性——对家庭的眷恋、对时光的感慨,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也证明美不仅能反映时代,更能塑造时代,这便是美最动人的力量。
在张晓刚的创作生涯中,“旅行”也是一个始终贯穿的主题。1992年的一场旅行间接带来了《大家庭》系列的诞生,在《一场旅行》展区中我们就能看到一系列张晓刚记录的上世纪90年代初这场欧洲之行经历。
第一次看到马格利特、里希特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带给他审美与观念的强烈震动,促使他的图像结构更复杂、画面逻辑更自觉;回溯到1980年代西方哲学、文学、音乐、电影&东方神秘主义在他心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这些都展现了国际交流为他带来的艺术革新,重塑了他对“美”的认知。
在多元文化滋养下,张晓刚不断在作者与读者的身份中切换——他读时代、读文化、读生活,再以画为笔,写下自己的理解——美在给予与获得间流转,在付出与创造中循环;这也是欧莱雅“美之道”所认为的美也有“国际交流”的作用,美是一种世界语言,它通过不同的形式与媒介,把人们连接起来。
而我们读他的画,再写下自己的感受,为这循环持续注入养分——美就在读与写的传递、连接中不断生长。
此次欧莱雅与松美术馆、张晓刚的合作,可以说是为“美之道”理念带来了又一场生动的实践,用“美之道”的四把钥匙带我们共同解读艺术家50年的艺术创作,从历史文化的底蕴传承到社会经济的时代碰撞,从美好生活的灵感迸发到国际交流的创新连接,一同诠释美的多元生命力。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欧莱雅中国作为本次展览的青年美育伙伴,特别赞助支持展览向所有学生免费开放,在展期内,学生无需购票,便可走进松美术馆与张晓刚的艺术世界对话;9月14日活动当天还打造了百人共创与沙龙环节,让更多人看见美的表达、美的展现,发现美在不同维度下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意义。
美,究竟是什么?是被固化的标准模板,还是潜藏在平凡日常里的鲜活感知?欧莱雅精心准备的百人共创特别互动,让gogo有了新的认识。
在没有既定主题的束缚,没有专业技巧的要求,只需从读者变身作者,以画笔诠释自己理解的“美”。
随机选一块画布,或拿起画具、或以过期口红眼影等化妆品为笔,融入“美”字元素,将不同字体或形态的美绘于笔下的风景中。这一刻,没有专业与业余的区别,只有关于美「个人感受」 的真实传递。
当创作完成,我们还可瞬间切换为“读者”的角色,转身欣赏他人的作品——
有人用简洁线条将美勾勒出大树的轮廓,有人以浓烈色彩将美融于黄昏的湖面倒影,有人发挥奇思妙想将美拆解、绘成草原的画卷……穿梭于不同的画作中,感受着不同创作者眼中的美。
在这场身份流转中,gogo深刻体会到,美从来不是单一的标准,每个人的表达都独具价值,每个人都能成为美的“作者”,当这些不同的美汇聚、产生共振,便成了一幅鲜活的美之画卷。
“美之道沙龙”特邀了艺术家张晓刚、策展人崔灿灿、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读书博主都靓等跨领域嘉宾,在艺评人鞠白玉的主持下,共同在一场真诚的对话中完成对美学、艺术与个人关系的深刻启迪。
嘉宾们的对话围绕通过“美的启迪”、“美的升华”、“美的共生”三个维度展开,将绘画、策展、文学与生活中的美串联成线,结合他们初次被美所震撼的经历及对美的解读,带领大家一同探究美的不凡力量。
张晓刚从自身成长的经历分享到“美的独特性源自一种对应关系,你的生活和文化是滋养具体创作的土壤。”在他的眼中,美不是空中楼阁那般不可触及,而是扎根于自身经历的果实。
策展人崔灿灿则从如何发现自我之美切入,结合多年策展经验提出“发现自己的美与发现世界同样重要,对自己诚实,去成就我们的‘独特性’。”
兰珍珍的分享更贴近日常,“美并不专属,它随生活、阅历与年龄不断生长,我们要以始终稳定的内核去拥抱并创造新的美。”正如欧莱雅推动“美之道”的初心,正是希望打破对美的刻板认知,拉近大众与美的距离,让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美。
读书博主都靓则从文学视角出发补充道:“经历过震撼的美,我愈加谨慎,也更能看见真实并接纳多元之美。”她结合解读文学作品的经历,就像同一作品能读出不同感悟一样,美亦是如此。
沉浸于艺术的世界,从对美的懵懂困惑,到逐渐理解美、欣赏美,再到勇敢地创造美,每个人都可以在读者与作者的身份中自由切换,成为美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因为美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作者表达」与「个人感受」的共生。而每个人都是美的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多元表达,用细腻的感知回应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美之篇章——这或许就是欧莱雅想要用美之道告诉我们的启示:美的故事没有终章,它正等待着更多鲜活的笔触,续写新的传奇。
来源:G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