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到巴勒斯坦,你想到的是什么?是冲突与难民?还是无尽的破坏与伤痛?若告诉你,这片土地上有自己的证券交易所、数十家上市公司,甚至有高科技园区,你会不会觉得与印象中的巴勒斯坦有所不同?
一提到巴勒斯坦,你想到的是什么?是冲突与难民?还是无尽的破坏与伤痛?若告诉你,这片土地上有自己的证券交易所、数十家上市公司,甚至有高科技园区,你会不会觉得与印象中的巴勒斯坦有所不同?
今天从财经视角,用三个问题剖析巴勒斯坦的经济结构。你会发现一个反常识现象:在经济主权缺失的情况下,这个经济体竟能正常运转。
第一个问题:正常国家的经济主权核心有三个——货币发行权、对外贸易权、资源开发权。
巴勒斯坦究竟缺失哪一个?答案是全部缺失。
先说货币发行权。巴勒斯坦没有主权货币,市场上流通的是以色列新谢克尔、约旦第纳尔与美元,唯独没有本国货币。巴勒斯坦虽设有“货币管理局”,看似类似央行,实则是空架子——既不能发行货币,也无法独立制定利率政策。这意味着,通胀来临时,它没有任何调控工具,只能被动承受以色列或美国货币政策的冲击。
再说对外贸易权。与其他国家自由开展贸易,本是主权经济体的基本权利,但巴勒斯坦做不到。其所有边境、港口、机场均由以色列实际控制,任何货物进出口都需经以色列批准与检查。更关键的是,根据《巴黎议定书》,巴勒斯坦被强制纳入以色列关税同盟,无法独立制定关税,也不能自由选择贸易伙伴。
最后是资源开发权。在约旦河西岸,被称为“C区”的区域占总面积60%以上,这里有最肥沃的耕地、最丰富的水资源与矿产,是巴勒斯坦经济发展的根基。但根据《奥斯陆协议》,该区域的行政与安全完全由以色列管辖,巴勒斯坦人几乎无法在此进行规模化农业或工业开发。
可见,货币、贸易、资源这三大经济主权支柱全部缺失,决定了巴勒斯坦经济必然是高度不完整、依赖外部的结构。
第二个问题:既然自身主权缺失,巴勒斯坦经济靠什么运转?为何没有彻底崩溃?
答案是依靠三个外部来源维持,但这三个来源均极不稳定,且带有强烈控制属性。
第一个来源是国际财政援助。
欧盟、德国及阿拉伯国家每年会提供大量援助,这笔钱是巴勒斯坦政府运转、发放公务员工资的基础。但援助的数额与发放完全取决于国际政治气候,可能因外交关系变化随时中断。
第二个来源是海外侨民汇款。
大量巴勒斯坦人生活在世界各地,每年会将部分收入寄回家乡。这笔钱对许多家庭生计至关重要,是民间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本质是家庭间的转移支付,无法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基础。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来源是跨境劳务收入。
每天有超10万巴勒斯坦人进入以色列或定居点工作,因当地工资远高于巴勒斯坦本土。这笔收入是巴勒斯坦私营经济最大的资金来源,但也是经济最脆弱的“命门”——以色列可随时以安全为由,取消这些工人的工作许可,一夜之间让十几万人失业,这已成为可随时动用的经济控制手段。
这三个外部来源虽短期内维持了经济运转,但长期来看,固化了巴勒斯坦的依赖性,使其经济命脉被外部力量深度控制。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格外绝望?第三个问题:巴勒斯坦经济体就真的没有一点内生动力吗?
恰恰相反,最令人震撼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巴勒斯坦人对教育展现出近乎偏执的重视。
你或许没想到,巴勒斯坦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达97.2%,年轻人文盲率常年低于1%;更惊人的是,其高等教育普及率曾接近50%,其中女性占比超57%,这一数据在整个中东地区均属一流。巴勒斯坦人真正将“再穷不能穷教育”刻进了骨子里。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催生了不可思议的经济奇迹。在拉玛拉等城市,巴勒斯坦的高科技产业应运而生,被称为“约旦河西岸的硅谷”。这里的工程师有多优秀?多年来,美国硅谷的科技巨头如谷歌、英伟达、赛富时(Salesforce),一直在当地设立办公室,或投资才华横溢的巴勒斯坦年轻人与初创公司——他们知道,这里是被低估的人才洼地。
一个被隔离墙包围的地区,识字率超97%,拥有数十所大学,持续为世界顶级科技公司输送人才,这本身就很魔幻,也令人敬佩。但这些顽强生长的内生动力、靠学习改变命运的渴望,始终在撞击外部限制构成的“冰冷墙壁”。
想创业搞科技,却可能因管控拿不到基本设备与服务器;想扩大橄榄园,却发现最好的土地在无法进入的C区;最残酷的是,无论积累多少财富、建造多好的工厂,下一场冲突可能在几天内让几十年心血归零——就像这次加沙,无数基础设施、工厂、农田,甚至600多所学校与8所大学被彻底摧毁。这种“建设—摧毁—再建设—再摧毁”的循环,是任何经济体都无法承受的。
回到财经视角审视巴勒斯坦问题,会得出清晰结论:过去我们总认为,巴勒斯坦需先有和平,才能发展经济。
但经此分析,可提出相反观点:
或许一个拥有真正主权、能自主发展的经济体,才是实现持久和平的必要前提。没有经济独立与尊严,任何和平协议可能都只是脆弱的纸。这或许是所有冲突背后最值得深思的根源。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