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出书”——《岁月印记》自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17:41 1

摘要:一直以来,我都想出一本书,不是同别人合著,不是文章被选入,而是单独地出一本自己的书。日记中常有这样的自言自语“我要出书”“等我有时间,我要写书……”等等。几年前的一天突然意识到“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不待我,这出书之事,再拖就没了!于是开始。

陈蔺/文

前排左一为陈蔺

翻开我半个多世纪的日记、笔记、长短作文,倍感岁月如流水,人生弹指间。

一直以来,我都想出一本书,不是同别人合著,不是文章被选入,而是单独地出一本自己的书。日记中常有这样的自言自语“我要出书”“等我有时间,我要写书……”等等。几年前的一天突然意识到“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不待我,这出书之事,再拖就没了!于是开始。

要把过去的文章和笔记,集册为书,真不容易!过去的文章,有的可以稍加整理就成。但大量的是笔记,毕竟只是材料,需要铺就、整理、回顾、查证、撰写……有的问题,还不能单凭我的记忆,必须得经过证实才行,工作量相当大。加上这些年,带孙,料理家务,满脑子都是油盐柴米。同时还不能因出书太劳累伤神影响健康。加上疫情感染,精力身体衰了一截,于是我决定在抓紧时间的同时用慢节奏来执行这一计划。

历经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本纪实文集——《那些年》。琐琐碎碎絮絮叨叨,文章虽全是纪实,都是真实记录,但体例并没完全一致,有的偏文学性,有的偏史料型。

在这本书里,我用比较大的篇幅记述了我的父亲母亲,是为了纪念他们,是对于他们的爱和对于他们那些岁月的敬重。父母都出生在川南古蔺那个民风淳朴的山区,他们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他们说,在他们求学和成长期间,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他们受到的教育是“养成既仁且勇之德性,抱定救世济人之决心,完成世界大同之使命。”

他们渴望,为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幸福强大的国家奉献毕生力量。在接触到共产主义理论后,他们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跟共产党走,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牲。他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能够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能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各自的岗位,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不为名利,为国家建设增砖添瓦,辛劳地奉献工作了一辈子。

我母亲说,她这一辈子最庆幸的有两件事:一是走对了路,跟着共产党,亲历了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国家一步步地走向繁荣富强的艰难历程;二是找到了一个好伴侣,与我父亲相识相爱相守终生。

我父亲说“感谢党拨乱反正,解放了一大片像我们这样无辜的、热爱共产党的普通人。感谢党、感谢邓公,带领人民改革开放,走中国人自己富强的道路,使中国这泱泱大国免于落入苏联土崩瓦解的境地,功劳卓著,万世流芳。”这是父母的心声,是他们的切身体验。

母亲和父亲一样,客观原因使那个年代的他们这类知识分子,不可能有更大的视野格局,他们是普通人。但他们的人品、风格、境界,现在的很多人是远远不及的。是怎样的历史、文化铸就那个年代的这些人呵,留给后人评说。

我的父母虽然普通,但却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人。他们教育我正直善良,走正道,脚踏实地,努力奉献;他们给我的爱和教育,他们给我的温暖的原生家庭,滋润了我一生!

在整理父母的经历时,很是感慨,古蔺是个偏远之地,清政府时定义为三等小县。1949后新中国对古蔺的定位是“偏、山、老、少、穷”(偏远、山区、革命老区、民族杂居、穷困)地区。就在这样一个偏僻之隅,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生机勃勃。

整理文稿的过程是不断读书学习的过程、是理清思路提升认知的过程,大量的资料让我认识到: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偏远地域,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征、红军的“四渡赤水”,才会在这里发生。“四渡赤水”有三渡在古蔺——我的老家一带完成。红军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非常重要的还有,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从南京迁至重庆,中共周恩来同志领导下的南方局也在重庆,这个时候的重庆和延安是领导中国人民抗战图存的中心。重庆咫尺之距的川东、川南革命斗争力量得以长足发展顺理成章。

加之,这里有着连接川黔滇入川的唯一通道,1938年又修通为川滇东路(汽车公路)。1949年解放大军分两路入川,一路从陕西沿古蜀老道进军。另一路就是从这里,经贵州进入,穿过古蔺叙永。直奔泸州,快速地控制川南及更多地区,以至解放全中国。中共古蔺地下党在抗战的大局中、在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的大势中是一兵一卒、是一颗螺丝钉。

我的父母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普通的中共党员。

本书所述人物,身份各异,有亲有疏。所讲故事有长有短,都是缘分。

书中记述有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在20世纪60年代携新婚不久的妻子李淑贤到老庄家吃饺子的轶闻趣事(《老庄家》);有笔者父亲的地下党同志陈昭信,当年在川东地下党江竹筠的夫君彭咏梧被捕牺牲后,受命接任华莹山游击队队长,却路遇意外,就此开始的跌宕人生(《我的父亲母亲》);有配合相关部门多次做海外亲人的工作,为中美建交作出贡献的刘家人的点滴故事。

刘家故事值得大书特书,本文只是略有透露(《刘莎和玉露词》);有称为“知青之父”的赵凡部长之子赵杰兵与成都知青的深厚情谊,还有他当年插队山西的经历和感受。他说“那段的美好记忆特别多”“最有成就感的就是那段岁月”,但他始终认为“我们不要用自己的经历去否定别人的经历,也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否定别人的感受”(《杰兵与他的〈康庄往事〉》)……

笔者在《最忆南疆青春时——1991年参加青春无悔活动始末》一文中,详细地记述了三十多年前一拨云南知青回望青春岁月,感叹似水年华,搞了一个大型的纪念活动,出了一本书《青春无悔》、做了一个图片展《青春无悔——成都赴滇支边青年二十周年回顾展》。此事影响之大,是所有参与发起、策划人始料未及的。有评价就此开启了中国“知青文化”的先河……

当然更多的文字,还是笔者与身边无数同龄人的风雨人生、蹉跎岁月,丝丝缕缕、林林总总……

书中文章涉及人物不少,纵横时光上百年。通过这些平凡和不平凡的人生故事,多少折射出时代风云、岁月变迁、曲折坎坷、翻天覆地。

每一个人都是历史潮流中的一滴水,无数水滴的汇集才有大江大河的巨流奔涌;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无数个体的集合,才是人间百态、风云起伏的历史画卷。

人的一生,天赋重要,努力重要,由此形成的性格重要,还有就是运气,至关重要!我绝对相信这种说法。

1990年代,有一年,小进陪同他夫人捍勤来川旅行。作为时任国家外交部条法司司长、香港回归中英谈判法律部分的首席翻译官,之后担任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联合国国际法委会主席的捍勤女士,低调非常,出行绝不惊动任何官方、组织。她跟着小进叫我大姐,谦恭客气。回京临别时,捍勤送我女儿的祝福语,给我触动很深“努力学习!始终有个好运气……”捍勤与我同龄,她是我心目中的绝对成功人士。她极其勤奋努力,从不懈怠!她的成功与她的天赋艰辛分不开!但她依然认为自己是好运气。说明什么,说明她的人品、格局、文明水准,人格魅力!也说明运气实在要紧吧。

回顾自己的以往岁月,乐过也痛过,顺利过也艰难过,寒来暑往冷暖自知。

云南支边八年,青春年少、满怀梦想、屯垦戍边、艰难困苦,初涉人世炎凉,是我人生难以忘怀的时光;回城后,在国有物资系统谋生十年有余,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国家改革开放的第一波浪潮,一夜之间,由国家机关干部,变身为企业员工,自主经营,“找米下锅”,没了铁饭碗。咋办?只能顺应环境的变化向前迈步,只能不断地学习适应、去奋斗进取(《饭碗不铁》《大汉儿西北兵》);之后在大型金融单位信托行业至退休。

信托是我国起步很晚的金融业,1949年以前有,但未成规模。80年代改革开放后,应运而生,迅速发展。我的同事很多非凡无比,我们共同经历了国家信托业的飞速发展,也深感国内外局势于我们行业和个人的巨大影响冲击。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信托故事精彩无比,但本书未涉及此间任何人和事,理由简单,因为自己把握不了;亲历了山崩地裂的5·12地震带给我的前所未有的恐惧震撼,面对悲惨无比的自然灾难,天天有流不完的泪和无尽的感动感激。党和国家全力救灾,没有哪个国家在大灾大难面前会如此迅速、如此高效率、动用如此广泛的力量参与救灾,终身难忘。此次想把5·12汶川大地震,本人在灾区的个人经历、感受也一并放入本书,但实在工作量太大,只好作罢,不知以后有无机会把这篇文章写出来。

(六)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我出版本书的亲朋好友!亲友们实实在在的支持鼓励,成就了我的这本书。

本书涉及的人和事,老一辈很多已不在世,我无力逐一联络他们的后人征求意见,由此如造成不妥,敬请谅解,并在此致以诚挚的歉意!

为结集而成的这本册子开心,写得好与不好,有用无用,都不重要了,只是了结了我自己的一个心愿,“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

本文责编:高级编辑 黄基秉

来源:锦水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