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这团火,从南海取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17:55 1

摘要:有炫酷科技感的比赛场馆,有可以线上互动的数字人,还有自动巡检的机器狗……

全运会倒计时一个月,广州晒出一系列“黑科技”!

有炫酷科技感的比赛场馆,有可以线上互动的数字人,还有自动巡检的机器狗……

而最惊艳的黑科技,却将在大家意料不到的开幕式“圣火”里——

圣火“源火”来自南海,深海千米之下的可燃冰。

“源火”在水下点燃,由大型海洋科考船完成海陆交接。

这是广州向十五运的献礼,也是全球体育运动史上的创举!

深海采火!

从创意到落地,广州只用了一年

2025年9月18日,全运会“源火”在南海北部海域水深1522 米的海底顺利采集。

今天上午,火种采集仪式在南沙举行,并对具体过程进行了全面报道揭秘。

任务出动了两艘科技感十足的大型科考船协同作业,采火过程高清直播。

首先登场的是排水量7000多吨“海洋地质二号”船。

“海洋地质二号”

它驶抵南海北部海域,利用大型吊机将“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精准下放至1522米深的海底。

“海马”号

“海马”号负责采集可燃冰,并利用黑科技装置实现水下点燃。

成功后,科研人员通过“海马”号在海底采集点位放置永久基点定位标,纪念这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源火”采集行动。

随后“海洋地质二号”船运载火种,穿越港珠澳大桥与深中通道,驶向交接点。

科研人员用引火棒转移保留“源火”

与此同时,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也加入进来。

“梦想”号

两船在海上完成交接后,“梦想”号携火种驶抵广州深水科考码头,最终完成从深海到陆地的火种传递。

据悉,今天上午的火种采集仪式完成后,火种将分别奔赴港澳广深4座城市,并将于11月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城市举行火炬传递。

负责深海采火技术研发的海洋科研工作者代表手捧从深海采集的“源火”抵达现场

这次深海取火的创举,黑科技“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是最大亮点。

以往来说,可燃冰都要带到陆地上点燃。

但现在有了黑科技装置,在水下就能实现点火。

具体操作是在深海先采集分解可燃冰,产生的甲烷气体即为“源火”气源。

“海马”号正在搜集甲烷气体

紧接着,科考船甲板面的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并传输到海底,引燃气源获取“源火”。

光伏发电装置

整个过程实时监控,确保稳定燃烧,最后连废气都就地处理,堪称一场精准的深海火焰魔术。

目前,世界上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

但实现水下点火,将其作为全运会的“源火”,还是全球体育运动史上的创举。

而从深海采火的创意提出,再到最终落地,广州只用了短短一年又三个月。

这一速度,不仅展现了广州在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还有在能源方面的技术成就,对海洋资源一直以来的深度探索。

海洋强市,广州走在前列

在海洋强市方面,广州一直走在前列。

先看数据,根据省里初步核算,2024年广州的海洋生产总值接近5000亿元,占了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

再看装备,除了刚执行完任务的“梦想”号和“海洋地质二号”,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还有“海洋地质四号”“六号”“八号”等一系列科考船,形成了从近海到大洋的全海域探测能力。

2024年6月,广州自己造的“极地”号新破冰船也正式上岗了,以后冰区科考也不在话下。

“极地”号

还有能下到6000米深的机器人投入商用,全国产的埋缆机器人批量出货,连大功率的无轴推进器都卖到国外去了。

广州还聚集了广船国际、中船黄埔文冲等20多家大型船企,在龙穴岛建起了规模庞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这些硬核装备,实实在在展示了广州在深海技术方面的实力。

平台建设也在加速。今年2月,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已在南沙全面启动建设。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整体介绍

全国第一座深水科考码头、全球最大的大洋钻探岩心库,也都建成投用,为深远海科学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大家特别关心的“吃鱼”方面,广州也玩出了花样。

中船黄埔文冲建造的全球第一艘专门养殖三文鱼的工船“苏海1号”船已在今年6月交付使用。

“苏海1号”

在稳定运营后,该船预计可实现三文鱼年养殖量8000多吨,明年中秋节,大家或许就能实现三文鱼自由了!

再看中科院能源研发的半潜式平台,一边利用波浪发电、一边搞养殖甚至旅游,不仅拿到了多个国家的专利,还在国内7个沿海省份落地,被订走了33台。

半潜式养殖平台“红海湾一号”

家门口的“鱼市”也越来越高大上,黄沙水产新中心市场正式开业,南沙蓝色渔港项目正式投产,全市远洋渔业年产量超2万吨、增长 25%。

海大集团等企业突破“卡脖子”海产种业、海产养殖,成功实现了黄唇鱼、南沙青蟹这些名贵品种的人工繁殖。

在开发海洋能源这块,广州也做成了世界级的大事!

除了可燃冰采集和点燃装置取得新突破,还有这些“第一”——

全球第一台兆瓦级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已经成功并入电网,相当于在海面上建了个超大“波浪发电机”。

国内首套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也顺利通过了海上测试,利用海水温差就能发电。

还有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全球单体容量最大,也已经正式投运。

“明阳天成号”

在海洋“软服务”方面,广州也在全面提质升级。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科创成果转化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南沙的海洋科技产业基地也新增了专注于海洋领域的“深蓝智谷”孵化器。

此外,广州还上线了全国首个海洋领域的政产学研金交流平台——“广海汇”,它就像一个专业的“海洋科技朋友圈”,已经发布了超过250项来自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需求与成果,帮助大家高效对接。

不仅有“朋友圈”线上交流,广州的线下“航运网”也越来越大。

2025年,广州港又新增了8条外贸航线,现在总航线数达到286条,一张全球海运网越织越密。

从广州出发,货轮能直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我们的“国际友好港”数量也达到60个,在全国排第一。

借助办全运会这股东风,广州在建设海洋强市这条路上,结结实实迈出了一大步,实现了质的升级。

来源:易简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