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养宠物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与宠物建立亲密关系来满足情感需求。猫因其可爱的外表、温和的性格及独特的亲和力,成为人们喜爱的宠物之一。
现在,养宠物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与宠物建立亲密关系来满足情感需求。猫因其可爱的外表、温和的性格及独特的亲和力,成为人们喜爱的宠物之一。
然而,人们在享受“撸猫”快乐的同时,也可能面临某些疾病的威胁,比如猫抓病。据报道,每年全球约有超过25万人感染猫抓病。不同于狂犬病烈性传播的特点,猫抓病的潜伏性使其成为隐形的健康杀手。
揭开猫抓病的神秘面纱
猫抓病又名良性淋巴网织细胞增多症,是由革兰氏阴性杆菌汉赛巴尔通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汉赛巴尔通体可以通过跳蚤在猫群中传播。在传染病的大家族里,猫抓病虽然不像一些烈性传染病那样广为人知,但也不容小觑。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5年来猫抓病的临床确诊病例数增长180%,其中约有15%的患者因为误诊而延误了治疗,有0.3%的病例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值得注意的是,约40%的猫携带汉赛巴尔通体,幼猫(<1岁)感染汉赛巴尔通体的概率是成年猫的3倍。猫抓病并非仅通过抓咬传播,猫舔舐开放性伤口同样危险。
临床数据显示,猫抓病易发于女性、老年人及儿童,这可能与这些群体和猫亲密接触的频率较高相关。患者多因逗弄幼猫、被猫舔舐开放性伤口或接触流浪猫后未及时洗手而感染猫抓病。该病在秋冬季高发。
患者症状具有多样性
从患者接触病原体到发病,猫抓病存在3~14天的无症状期,即潜伏期。在这段时间里,病原体通过皮肤屏障,沿淋巴管迁移,此时常规血检难以发现异常。一旦潜伏期结束,各种症状就会接连出现。
原发皮损皮疹可能是最先出现的症状之一,被猫抓咬伤的皮损处可见原发性炎症反应,出现特征性“火山口样”丘疹。最初的皮损往往是非瘙痒性红斑,可见丘疹、疱疹或脓疱。皮损改变与水痘的皮损周期相似,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消退,不留瘢痕,但2~3周后,皮损部位附近一般会发生局部淋巴结肿大,这是免疫系统对病原体入侵的一种反应。
淋巴结肿大约85%的病例呈单个淋巴结肿大,用手触摸的时候可以感觉到硬块,直径1~5厘米,甚至更大,触诊呈现橡胶质地。淋巴结肿大部位通常为颈部(62%)、腋下(24%)、腹股沟(14%)。约15%的病例有多个淋巴结肿大伴触痛,部分较大淋巴结容易化脓、破溃,亦有肉芽肿形成,病变一般在1~2个月后消退,偶有持续1年以上者。
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不规则发热,体温可达38~40摄氏度,还可见周身不适、头痛、乏力、纳差、呕吐及体重减轻,少数患者可见脾大、咽炎、耳旁脓肿、肺炎等。全身症状可持续1~3周。
需要注意的是,约15%的病例会出现特殊并发症。眼部并发症主要为帕里诺眼腺综合征(结膜炎+耳前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炎、神经视网膜炎,其他并发症有肝脾肉芽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诊断“三部曲”
01
接触史筛查:有猫接触史+皮肤破损。
02
实验室检查:血清抗体检测、汉赛巴尔通体DNA检测、宏基因组测序。
03
影像学检查:超声评估淋巴结特征,一般呈现“串珠样”改变。
积极防治是关键
约90%的猫抓病患者可在2~4个月内自愈。如果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比如使用阿奇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等治疗5~7天。治疗期间,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这就好比是给身体的免疫系统提供一个有利的后方环境,让它能够更好地配合抗生素作战。若局部淋巴结疼痛明显,可热敷、局部湿敷(磷酸镁溶液效果最佳)及使用镇痛药。若淋巴结已化脓,穿刺抽吸脓液可减轻疼痛,必要时可切开引流。
患者要重视定期复查。通过定期复查,医生可以监测病情的变化,了解病原菌是否被有效控制、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等。
预防猫抓病,首先要减少与猫的接触,如果接触难以避免,建议在接触后用肥皂水冲洗接触部位15秒,这可使感染风险降低76%。其次,做好环境消毒,定期为猫修剪指甲,为猫驱虫,一般每月外用氟虫腈(跳蚤杀灭率>95%)。最后,有免疫缺陷的人群要做好防护,避免接触幼猫。未来,人们还有可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猫抓病。
作者 |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段海燕
编辑 | 梁婧
审核 | 余运西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