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风的理性回归与科技赋能:论WS/T368-2025下医院普通病区的空气安全管理新范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17:13 1

摘要:2025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标准》(WS/T368-2025)的发布,为我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其中,一个显著且富有深意的变化是:除手术室外的Ⅱ类环境,及Ⅲ类环境都可以通过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而普通病区(房)首选自然通风。这一规定并非简单的技术回

2025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标准》(WS/T368-2025)的发布,为我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其中,一个显著且富有深意的变化是:除手术室外的Ⅱ类环境,及Ⅲ类环境都可以通过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而普通病区(房)首选自然通风。这一规定并非简单的技术回调,而是基于循证医学和系统思维的理性回归,它标志着医院空气净化理念从过度依赖高能耗“机械净化”向“自然优先、人工补充”的精准、绿色模式转变。

然而,将“自然通风”写入标准易,在实践中将其科学、有效、安全地落地则难。本文旨在深度解读这一要求背后的科学逻辑,剖析当前医院建筑实现理想自然通风的现实困境,并深入探讨在此背景下,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器如何作为一种关键的技术赋能工具,弥补自然通风的不足,共同构筑一道坚实、智能、可持续的医院空气安全防线。

一、超越“开窗”:自然通风作为一项系统性感染控制策略

新版标准将自然通风列为首选,绝非鼓励简单的、无组织的“开窗通风”。它是一种基于流体力学、建筑物理学和流行病学的系统性环境控制策略。

WHO 2009年发布的《Natural Ventilation for Infection Control in Health-Care Settings》(医疗保健机构自然通风感染防控指南),可以清晰看到:合格的自然通风,是需要科学设计与精准把控的“技术活”。自然通风的核心在于通过风压或室内外空气密度差形成的热压,驱动室外空气通过预设通风口(如窗户、门、风塔、天井等)实现换气,其效果取决于气候、建筑构造与人为操作,关键要满足“三大核心要素”:

1、通风率

需用“升/秒/患者(L/s/patient)”或“空气交换次数/小时(ACH)”量化——WHO指南给出“条件性推荐”标准:空气传播预防病房(新建/大修)需达160L/s/患者(最低不低于80L/s/患者),普通病房及门诊需60L/s/患者,走廊及临时空间需2.5L/s/m³(应急时按病房标准执行);

2、气流方向

必须从“清洁区”流向“污染区”,比如普通病房需引导空气从室外进入病房,再从病房排向走廊,避免污染空气倒灌引发交叉感染;

3、空气分布

需确保新鲜空气能覆盖整个房间,避免出现通风死角,这对建筑构造提出明确要求——例如交叉通风模式下,病房进深需小于5倍层高,仅靠热压驱动的单侧通风进深需≤2.5倍层高,若超出则难以实现均匀换气。

合格的自然通风,还需匹配特定的建筑设计。WHO指南中提及的经典模式各有适配场景:横向通风需窗户与病房门对齐、位于建筑相对两侧,确保气流贯通;风塔适合无风或风速不稳定地区,通过正压侧进风、负压侧排风引导气流;烟囱式(含天井型)则依赖太阳辐射形成的热压,驱动热空气上升排出。

二、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医院建筑实现有效自然通风的局限

尽管自然通风理念先进,但我国现有及新建的多数综合医院建筑,因其功能、规模和安全要求,在实现标准所期望的有效自然通风方面,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

1、建筑形态与规模的制约

现代大型医院多为集中式、高层板楼或塔楼建筑,病区进深大,中间区域远离外墙。这使得大量病房和内部空间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对流通风,只能完全依赖机械通风系统。

2、院感分区与气流交叉的冲突

医院内部严格的功能分区(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要求气流从洁到污单向流动。自然通风的风向和风量随外界气象条件瞬息万变,难以精确控制,极易造成不同病房间、病房与走廊间的气流交叉,反而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3、室外环境质量的挑战

中奖、收到礼物→爆发式释放,记忆更深刻。

4、气候与季节的局限性

在严寒的冬季或酷热的夏季,长时间、大面积的开窗通风会导致室内热环境剧烈波动,能耗急剧上升,与绿色医院节能降耗的目标背道而驰,也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

5、安全与管理的顾虑

高层病房开窗存在高空坠落的安全风险;开窗带来的噪音干扰患者休息;此外,何时开窗、开多大、开多久,缺乏统一、科学的管理规程,往往依赖于护士或保洁人员的个人经验,可控性和可靠性存疑。

综上所述,新版标准倡导的自然通风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实践鸿沟”。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多数场景下,自然通风更多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而非唯一可靠的保障。那么,当自然通风受限或失效时,如何确保病区的空气持续安全?

三、精准弥合: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器作为动态连续的“空气卫士”

正是在自然通风的“能力边界”之外,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器的价值得以凸显。它并非要取代自然通风,而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与之形成互补共生、协同增效的关系,精准弥合自然通风不足时留下的感染防控漏洞。

1、功能互补:从“稀释排出”到“就地歼灭”

自然通风的逻辑是“置换”:通过引入新风,将室内污染空气稀释并排出室外。其效果依赖于足够的换气次数和良好的气流组织。

等离子体技术的逻辑是“净化”:它在室内空间内部主动释放高活性等离子体簇(富含离子、电子、自由基),这些活性物质能主动攻击、分解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将其灭活,并降解VOCs和异味。这是一种“就地歼灭”的战术。

当建筑结构导致通风死区,或为避免交叉感染不能形成对流时,等离子体设备可以部署在这些关键位置,持续净化空气,弥补气流组织的不足。

2、全天候保障:突破气候与环境的限制

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器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可人机共存下的持续动态消毒。这意味着:

在恶劣天气下:当门窗紧闭,通风不足时,等离子体设备成为维持室内空气生物安全的唯一主力。

在室外高污染日:在关闭新风阀或窗户,依靠空调内循环的情况下,等离子体设备能持续净化室内循环空气,防止污染物积聚。

在夜间与冬季:当出于保温和舒适考虑减少开窗时,等离子体设备提供了不间断的保护。

3、智能化集成:实现“按需净化”的精准管理

现代先进的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器可集成颗粒物、二氧化碳等传感器。通过与楼宇自控系统或独立的环境监控平台联动,可以构建一个智能空气管理系统:

实时监测:系统持续监测病区的CO₂浓度(反映通风效率)和PM2.5浓度。

智能决策:当CO₂浓度升高,提示通风不足时,系统可自动提升等离子体设备的运行功率,加强净化强度。当开窗通风良好,空气质量优时,设备可自动进入低功耗待机模式。

数据驱动:这种模式将空气净化从“经验驱动”的粗放管理(定时开窗、定时消毒)升级为“数据驱动”的精准感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能源的最优化使用。

四、构建未来医院病区空气安全的协同体系

WS/T368-2025将自然通风提升到新高度,是理念的进步。而真正落实这一标准,需要的是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未来的医院普通病区空气安全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设计先行

在新院区规划与建筑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的潜力,采用中庭、风塔、可调节百叶等被动式设计元素,最大化利用自然力。

2、机械通风为基

将机械通风系统作为保障最小新风量和气流组织的“底线”保障。

3、自然通风为优

在气候适宜、室外空气质量良好、且建筑条件允许时,优先采用可控的自然通风。

4、等离子体技术为补

将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器作为关键区域的常态化、嵌入式净化手段,用于弥补通风死角、应对恶劣天气、以及提供不间断的动态消毒。

新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标准》中对自然通风的强调,是一次从“技术崇拜”到“生态智慧”的理性回归。我们既要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也要清醒认识到其在现代医疗建筑中的实践局限性。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器不再是简单的设备选项,而是连接理想(自然通风)与现实(复杂建筑与环境约束)之间的关键桥梁。它通过与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的智能协同,共同构建了一个弹性、可靠、可持续的医院病区空气质量控制体系。这不仅是对WS/T368-2025标准精神的深刻践行,更是迈向更安全、更智慧、更人性化未来医院的必由之路。

来源:侠骨cAf

相关推荐